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0:3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论语
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相关链接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
《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一部以 为主的 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 并称为“四书”。
儒家
记言
语录体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背景探寻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鲁国的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来稳定社会秩序,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背景探寻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其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他还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教育工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通 读
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读通大意
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找出疑难之处;
提出疑难,解决字词难点;
全班齐读,正音,断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整体感知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孔子 志
弟子 志
孔子 志



人物 神态、动作 志向 性格 孔子态度
子路 率尔 有勇、知方 有抱负、 轻率、急切 哂之
冉有 -- 足民 自信、谦虚 --
公西华 -- 宗庙会同,为小相 谦谦君子、好学知礼 --
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 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持重而洒脱 喟然叹、
与点
文本探究
子路:勇;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公元前557年莒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
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 《论语疏证》
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难道不是一个大同社会的缩影吗 对比《礼记·大同》可以发现,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他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国之间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是曾皙心向往之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无为而成”、“无为 而治”的大同社会。
子路谈志
PPT模板 http://www./moban/
杨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很多弟子里,他最直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
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
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
冉有言志
PPT模板 http://www./moban/
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
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
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时机把握得特别好,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是肆意张扬的,冉有是不动声色的。冉有是低调的,却难掩其锋芒。
公西华言志
PPT模板 http://www./moban/
公西华之志: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的志向,应该把“志”放到十八岁的少年人身上去看。十八岁的青年,会憧憬什么?
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这个理想让公西华看起来有点少年老成。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其精神层面的东西。
“非曰能之,愿学焉”,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但他的理想在庙堂之上,又是高远的。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需要兼济天下的眼界和胸怀,个人的力量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