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Ⅱ卷答题框内。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一首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5.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D.抗日战争
6.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A.《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7.在保卫台湾的斗争中,率黑旗军进行抗日斗争的将领是
A.徐骧 B.刘永福 C.邓世昌 D.邱逢甲
8、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9.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斗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10.2009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74周年之际,抗日战争纪念馆半景画馆完成改造后,将重新对观众开放。本次改造,增加的新闻短片——《抗战》,完整地叙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下列史实不符合该短片内容的是
A.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C.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11.下列有关百团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团大战是由彭德怀指挥的大规模对日作战
B.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上发动的大规模作战
C.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D.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
1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3、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
14、太平天国运动兴奋起的原因包括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
A、(1)(2)(3) B、(1)(3) C、(1)(2) D、(2)(3)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1)(2) B、(1)(3)
C、(2)(4) D、(3)(4)
16、《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包括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C、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1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8、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和约签字”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有关遵义会议与长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长征是遵义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
B、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C、遵义会议对长征的得失进行了充分的总结
D、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0、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是
A、黄埔军校的创立 B、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农民运动的发展 D、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21.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22.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 )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3.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财政权、立法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B.外交权、外贸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C.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D.终审权在民族自治区
24.“文化大革命”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④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C.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
26、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27、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讲座朝鲜问题的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朝鲜六方会谈
C、汉城会议 D、北京会谈
28、下列事件中,关于亚非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④会议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的问题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下列事件中,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的是 (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0、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 )
A、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改变 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C、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D、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二、材料题(共40分)
31、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共9分)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6分)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分)
32.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l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紧张,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台湾地区总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100年国庆大会”上的讲话
据材料一,指出“新型的共和国”创新的表现是什么?(2分)
(共8页,第6页)
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4分)
(3)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共9分)
材料一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 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上个世纪英国同中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
——《中国香港1997》
(共8页,第7页)
材料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2分)对此,英方立场如何? (1分)说明了什么?(1分)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3分)
34.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6分)
(1)邓小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是怎么看的?(2分)
(2)为此,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哪些调整?(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