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2课时)教案+课件+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2课时)教案+课件+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11:08:03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桃花源记》一直被选入到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根据对现有教学成果分析,再基于文本教学点的确定,把《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文言知识的积累、文章巧妙的构思、作品的语言特点、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文化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字词含义;
2.抓住渔人的行踪,明确桃花源这个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
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详略的安排表达出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及难以实现的失落之情;
4.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5.理解“世外桃源”文化价值
【预习准备】
1.读准字音。要求:查字典标注出下列加点字拼音。
(1)生僻字:豁( )然开朗 阡( )陌 俨( )然 垂髫( )
(2)多音字:(请每个读音再举一例)
屋舍( ) 便舍船 ( )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通假字:便要( )还家
2.自学翻译
自行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解决疑难问题。难以解决的可以圈画下来。
提醒: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利用象形字典)
特别关注:
(1)古今异义词(产生原因:古代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以双音节为主)
鲜美 仿佛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2)一词多义
复前行___ 复行数十步___ 不复出焉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 不复得路___
鸡犬相闻___ 村中闻有此人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
【教学流程】
教师导入:朗诵陶渊明《饮酒》并思考陶渊明为何喜欢田园生活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虚虚实实两个世界——解码文字
(一)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陶渊明讲述桃花源的故事以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再到_________桃花源,最后__________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回环曲折悬念迭起。
知识引入:叙事线索有哪几类:人物、事物、情感、中心事件
过程指导:细读课文,划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地点;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享。
(二)整个故事都围绕“桃花源”展开,“桃花源”在陶渊明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文字去解读这个“世外桃源”。
任务: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你理解的“桃花源”,并在文中找到依据。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体会句子长短变化体现出作者何种心情?描述这些景物展现了桃花源何种特点?)
③同学们看下面的句子省略了什么,请补充上,然后读一读,体会一下省略的妙处,并说说这里体现桃花源的何种特点?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④仔细比较下面一组词语,意思是否相同,为何这些词语集中出现,它们在文中有何特殊含义?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三)陶渊明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悬疑,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使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很像小说的笔法,因此大多人认为桃花源并不存在,同学们怎么看?从文中找出证据,标注出来,并进行分析。
1、虚构的理由:
证据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发现桃花源很突然,桃花源美丽的景色也非常奇异,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证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实的理由:
证据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证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作者描写桃花源是虚构的,情节也非常离奇;但开始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等,结尾刘子骥(实有其人)也“寻病终”,桃花源以外的人事又是真实的。文章虚虚实实增加了作品的诱人力量。
二、源里源外一种理想——解码思想
(一)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讲故事,在文章中为我们创造了虚实两个世界,文中人是如何看待两个世界?
1、文中人如果看待桃花源内的世界?
渔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式、心情)
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刘子骥: 闻之,欣然规往。
资料:“刘子骥,是当时的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名驎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与陶渊明一样,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footnoteRef:0] [0: 孙福丽. 《桃花源记》尾声部分的艺术效果[J]. 语文天地,2012(2):48.]
村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2、桃花源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各种人是如何看待的?
下面句子中的“所闻”内容是什么 为何村中人“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补充背景资料:“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太元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footnoteRef:1] [1: 张贺.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4(7-8):149.]
(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讲述桃花源的故事真正用意何在?
补充背景资料:他(陶渊明)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footnoteRef:2];“这一年诗人已经六十岁,他的思想更为成熟了,而且他面对自己的年纪与身体,也觉得难以与社会抗争了,只好寄希望于构设自己的理想。”[footnoteRef:3] [2: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http://www./page/15-03-23/118277.html] [3: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285.]
(三)既然桃花源那么令人神往,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还把它写得那么神秘而不可追?这体现了陶渊明何种情感?
“后/遂无问津者”
(四)“桃花源”只是“桃花源”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梁惠王上》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
*回到刚上课时的思考题:陶渊明《饮酒》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之情。陶渊明为何喜欢田园生活呢?
资料补充:“桃源中的生活与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何其相似,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同样充满生机,同样平淡虚静。然而,桃源不仅仅是田园生活经过高度纯化的艺术写照,桃源中淳朴的民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陶渊明在归隐后所领略到的深契自然的真洒脱。这种洒脱主要包括人际之情和耕稼之乐。”[footnoteRef:4] [4: 张维.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2003(6):120.]
三、作业布置
(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言故事,从内容、叙事技巧、主旨及语言等方面谈谈它与课文有何异同。
“《荆州记》曰:宋元嘉初,武溪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傍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斫树为记,其后茫茫,无复髣髴(fǎng fú,同仿佛,意思是隐约,依稀,约略的形迹)。”[footnoteRef:5] [5: 范子烨.《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J].文学评论,2011(4):26.]
(二)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桃源”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看待“桃源情结”。
“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言,自陶渊明后,中国士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且不断地苦苦寻觅这个精神天堂。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时代的巨变使唐人的桃源情结日益加重,几乎每个咏陶诗人都必言桃花源。在唐诗诸多的涉陶文化意象中,“桃花源”这一文化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数难以统计。士人还以“桃花源”(桃花坞、桃花溪、桃花谷)为题,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风情各异、奇幻多姿的世外桃源图,构成了唐代缤纷绚丽的桃源长卷。用“桃源情结”一词来形容中国人对桃花源的情感,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一种深藏于中国文人心底的文化潜意识。”[footnoteRef:6] [6: 吴国富.试论“桃花源情结”的超越性意义[J].铜仁学院学报.2015(1):20]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桃花源内
“景与人”
) (
村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和谐

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反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渔人:处处志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刘子骥:欣然规往
) (
桃花源外
“是与非”
) 向往
实 战乱
1(共19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曲中藏志
简而有韵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字词含义;
2.抓住渔人的行踪,明确桃花源这个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
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详略的安排表达出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及难以实现的失落之情;
4.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5.理解“世外桃源”文化价值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读准字音
要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多读几次。结合注释和字典给以下字的注音。
(1)生僻字:豁( )然开朗 阡( )陌 俨( )然
垂髫( ) 怡( )然自乐 叹惋( )
诣( )太守 刘子骥( )
(2)多音字:屋舍( ) 便舍船 ( )
捕鱼为( )业 不足为( )外人道也
(3)通假字:便要( )还家
(1)生僻字:豁(huò)然开朗 阡(qiān)陌 俨(yǎn)然
垂髫(tiáo) 怡( yí)然自乐 叹惋(wǎn)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多音字:屋舍(shè) 便舍(shě)船
捕鱼为( wéi )业 不足为( wèi )外人道也
(3)通假字:便要(yāo)还家
二、读准停顿,感受韵味
本文以短句为主,大部分句子都比较容易断,主要关注较长的几句。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三、自主翻译
自行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难以解决的可以圈画下来。
提醒方法: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利用字典、或象形字典http://www.
缘溪行(利用勾连记忆法:缘木求鱼)
四、特别关注:
(1)古今异义词(探讨产生原因)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近义词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3)一词多义
复 ①本义,动词:出城门后再返回。复员 返复 往复
②动词:回应。 复仇 复信 报复 答复 回复 电复
③动词:重新开始,循环进行。 复辟 复国 复工 复婚 反复 恢复
④副词:又,再一次。 复查 复发 复活 复苏 复兴 复习 死灰复燃
⑤形容词:双重的,多重的。 复杂 复姓 繁复
⑥副词:叠加地,双重地。 复制

复前行___ 复行数十步___ 不复出焉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 不复得路___
(3)一词多义
闻①本义,动词:用心注意地听 闻名 闻风而动 闻鸡起舞 见闻听闻 耳闻目睹
②名词:消息,音讯。 传闻 趣闻 新闻
③动词:嗅。 闻到芬芳 闻到辣味
鸡犬相闻___
村中闻有此人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
(3)一词多义
得 ①本义,动词:远行拾贝 dé。 本义只见于古文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②动词:拥有,获取 dé。 得宠 得到 得手 心得 得寸进尺
③动词:实现,完成,结束 dé。 得意 得志
④助动词:能够,可以 dé。办得到 不得不 哭笑不得
⑤副词:必须,应该,肯定 děi。 得走了 得三天才行
⑥动词:导致,招致 dé。 得病 得罪

便得一山______得其船_______不复得路______
课堂检测
缘溪行___渔人甚异之_____ 欲穷其林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 处处志之__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⑧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结构图
要求:细读课文,划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地点,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知识卡片:
叙事线索常见的:人物、事物、情感、中心事件
人线:以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范进中举》
事线: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
物线:某一特殊意义的事物,如《白杨礼赞》等;
情线: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郑振铎的《猫》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词语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业:
1、熟读课文和注释、尝试按照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复述故事
2、整理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曲中藏志,简而有韵
——《桃花源记》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字词含义;
2.抓住渔人的行踪,明确桃花源这个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
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详略的安排表达出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及难以实现的失落之情;
4.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5.理解“世外桃源”文化价值
学习过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考:这首是陶渊明《饮酒》中的一首,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之情。陶渊明为何喜欢田园生活呢?
一、预习任务:走进文言
1.读准字音,亲近文字
要求:课前认真朗读课文,多读几次,并标注出下列加点字拼音。
生僻字:
豁( huò)然开朗 阡( qiān )陌 俨( yǎn )然 垂髫( tiáo )
怡( yǐ )然自乐 叹惋( wǎn ) 诣( yì )太守 刘子骥( jì )
多音字:(请每个读音再举一例)
屋舍( shè )_______________ 便舍船 ( shě ) _______________
捕鱼为业(wéi ) 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_________
此中人语( yù)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便要( yāo )还家
读准停顿,感受韵味
本文以短句为主,大部分句子都比较容易断,主要关注较长的几句。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3)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4)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读懂字义,连通古今
先自行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解决疑难问题。难以解决的可以圈画下来,然后在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还有疑问的,就提交全班解决。
不懂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懂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缘溪行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 欲穷其林_____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关注:(1)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义词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世乱 此中人语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说如此
(3)一词多义
复 ①本义,动词:出城门后再返回。 复员 返复 往复
②动词:回应。 复仇 复信 报复 答复 回复 电复
③动词:重新开始,循环进行。 复辟 复国 复工 复婚 反复 恢复
④副词:又,再一次。 复查 复发 复活 复苏 复兴 复习 死灰复燃
⑤形容词:双重的,多重的。 复杂 复姓 繁复
⑥副词:叠加地,双重地。 复制
复前行___复行数十步___ 不复出焉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 不复得路___
闻①本义,动词:用心注意地听 闻名 闻风而动 闻鸡起舞 见闻听闻 耳闻目睹
②名词:消息,音讯。 传闻 趣闻 新闻
③动词:嗅。 闻到芬芳 闻到辣味
鸡犬相闻___ 村中闻有此人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
得 ①本义,动词:远行拾贝 dé。 本义只见于古文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②动词:拥有,获取 dé。 得宠 得益 得到 得手 得分 得数 得救
得不偿失 得寸进尺 得意忘形 得道多助 / 心得
③动词:实现,完成,结束 dé。 得了 得意 得志 / 不得了 洋洋得意
④助动词:能够,可以 dé。 办得到 不得不 哭笑不得
⑤副词:必须,应该,肯定 děi。 得走了 得三天才能完成
⑥动词:导致,招致 dé。 得病 得罪
便得一山__________得其船_______________不复得路_______________
二、深入研读,走进文本
(一)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结构图:
知识卡片:叙事线索常见的:人、事、情、物
人线:即以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形成鲜明对比,始终围绕范进人物身份变化来行文。
事线: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来组织全文的;
物线:某一特殊意义的事物,如《白杨礼赞》等;
情线: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郑振铎的《猫》“猫”文中的我对前两只猫喜爱,对后一只猫不喜欢,感情的变化,导致冤案的产生,小猫之死。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词语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整个故事都围绕“桃花源”展开,“桃花源”在陶渊明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文字去解读这个“世外桃源”。
任务: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你理解的“桃花源”,并在文中找到依据。
序号 词语 文中依据 理由
1 神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设置悬疑,发现桃源的很特别,桃源的位置非寻常去处,使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
3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4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5
6
7
8
(三)陶渊明设置了大量的悬疑,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使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很像小说的笔法,那么大家觉得桃花源的是否是真实的存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证据,标注出来,并进行分析。
虚构的理由:
证据 课文依据 理由
证据一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发现桃花源很突然,桃花源美丽的景色也非常奇异,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证据二
证据三
证据四
真实的理由:
证据 课文依据 理由
证据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渔人有真实的时间、地点,还有具体的职业
证据二
证据三
证据四
(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讲故事,在文章中为我们创造了虚实两个世界——桃花源内和桃花源外。文中人是如何看待两个世界?
1、文中人如果看待桃花源内的世界?
人物 文中证据 态度
渔人
太守
刘子骥
村中人
(资料1:刘子骥,是当时的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名驎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与陶渊明一样,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
2、结合材料说说桃花源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各种人是如何看待的?
资料2: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
曹植: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梁甫行》)
资料3: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村中人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桃花源外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讲述桃花源的故事真正用意何在?
资料4: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陶渊明早年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后来出任一些小官,但是随着他十余年动荡于仕与耕之间,逐渐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陶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陶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并劝他出仕,陶渊明却拒绝了他。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
他(陶渊明)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这一年诗人已经六十岁,他的思想更为成熟了,而且他面对自己的年纪与身体,也觉得难以与社会抗争了,只好寄希望于构设自己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然桃花源那么令人神往,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还把它写得那么神秘而不可追?这体现了陶渊明何种情感?
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课堂开头的思考题:陶渊明《饮酒》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之情。陶渊明为何喜欢田园生活呢?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言故事,从内容、叙事技巧、主旨及语言等方面谈谈它与课文有何异同。
《荆州记》曰 : 宋元嘉初,武溪蛮人射鹿,逐入石穴, 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傍有梯,因上梯, 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于路斫树为记,其后茫茫,无复髣髴(fǎng fú,同仿佛,意思是隐约,依稀。约略的形迹)。
比较维度 《荆州记》 《桃花源记》
内容
叙事技巧
主旨
语言
其它
(二)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桃源”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看待“桃源情结”。
资料: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到清王朝覆亡之时,历史已经走过了一千五百来年。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桃花源一直得到人们的美誉。如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所言,作为陶渊明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桃花源”被后代士人普遍接受,从此中国士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且不断地苦苦寻觅这个精神天堂。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时代的巨变使唐人的桃源情结日益加重,几乎每个咏陶诗人都必言桃花源。在唐诗诸多的涉陶文化意象中,“桃花源”这一文化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数难以统计。士人还以“桃花源”(桃花坞、桃花溪、桃花谷)为题,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风情各异、奇幻多姿的世外桃源图,构成了唐代缤纷绚丽的桃源长卷。用“桃源情结”一词来形容中国人对桃花源的情感,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一种深藏于中国文人心底的文化潜意识。如王正《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所言,中国文人之喜爱山水、偏爱禅趣的现象,不仅体现了文人由来已久的“桃源情结”与佛教“淡出尘世”之超脱思想的一拍即合,也体现了文人对无俗气的环境与超越性的心境达到内在默契的永恒期待。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_
___________
——————
) (
村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和谐

( )
________________反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渔人:
_
_________
太守:
_
__________
刘子骥:
_
_________
) (
_
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 ( )
实 战乱(共24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曲中藏志
简而有韵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第二课时
活动一:整个故事都围绕“桃花源”展开,“桃花源”在陶渊明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
任务: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你理解的“桃花源”,并在文中找到依据。
序号 词语 文中依据 理由
1 神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设置悬疑,发现桃源的很特别,桃源的位置非寻常去处,使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3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
①神秘
例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读读品品)
②富足(安乐、和谐、美好……)
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品读句子,体会句子长短变化体现出作者何种心情?)
③热情好客、纯朴善良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同学们再看这几句括号中应该省略了什么?请补充上,然后读一读,体会一下省略的妙处,并说说这里体现桃花源的何种特点?
④仔细比较下面一组词语,意思是否相同,为何这些词语集中出现,它们在文中有何特殊含义?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活动一小结
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富足而又和谐的社会。
活动二:陶渊明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悬疑,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使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很像小说的笔法,因此大多人认为桃花源并不存在,同学们怎么看?
从文中找出证据,标注出来,并进行分析。
1、虚构的理由:
证据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发现桃花源很突然,桃花源美丽的景色也非常奇异,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证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实的理由:
证据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证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小结
作者描写桃花源是虚构的,情节也是离奇的;但开始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等,结尾刘子骥(实有其人)也“寻病终”,桃花源以外的人事又是真实的。文章虚虚实实增加了作品的诱人力量。
“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
活动三: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讲故事,在文章中为我们创造了虚实两个世界——桃花源内和桃花源外。文中人是如何看待两个世界?
1、文中人如果看待桃花源内的世界?
渔人:
太守:
刘子骥:
村中人:
渔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式、心情)
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刘子骥:
闻之,欣然规往。
村中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资料:刘子骥,是当时的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名驎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与陶渊明一样,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
2、人们如果看待桃花源外的世界?
村中人:皆叹惋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背景资料: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太元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探讨:陶渊明讲述桃花源的故事真正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他(陶渊明)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这一年诗人已经六十岁,他的思想更为成熟了,而且他面对自己的年纪与身体,也觉得难以与社会抗争了,只好寄希望于构设自己的理想。”
追问:既然桃花源那么令人神往,陶渊明为何在结尾把桃花源写的神秘而不可追?体现出陶渊明有着怎样的情感? 后遂无问津者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到刚上课时的思考题:陶渊明《饮酒》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之情。陶渊明为何喜欢田园生活呢?



(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言故事,从内容、叙事技巧、主旨及语言等方面谈谈它与课文有何异同。
《荆州记》曰 : 宋元嘉初,武溪蛮人射鹿,逐入石穴, 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傍有梯,因上梯, 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于路斫树为记,其后茫茫,无复髣髴(fǎng fú,同仿佛,意思是隐约,依稀。约略的形迹)。
比较维度 《荆州记》 《桃花源记》
内容
叙事技巧
主旨
语言
其它



(二)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桃源”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看待“桃源情结”。
资料: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到清王朝覆亡之时,历史已经走过了一千五百来年。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桃花源一直得到人们的美誉。如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所言,作为陶渊明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桃花源”被后代士人普遍接受,从此中国士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且不断地苦苦寻觅这个精神天堂。
唐代以后,时代的巨变使唐人的桃源情结日益加重,几乎每个咏陶诗人都必言桃花源。在唐诗诸多的涉陶文化意象中,“桃花源”这一文化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数难以统计。士人还以“桃花源”(桃花坞、桃花溪、桃花谷)为题,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风情各异、奇幻多姿的世外桃源图,构成了唐代缤纷绚丽的桃源长卷。用“桃源情结”一词来形容中国人对桃花源的情感,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一种深藏于中国文人心底的文化潜意识。
结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