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9.送行)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9.送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2 14:43: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文剖析
送行
对于送行,我并不在行。我觉得要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对大家来说,或许同样如此吧。
送行本是亲友之间增强友情,沟通思想的好机会,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最难”呢?这个疑问,自然地引起下文。
到滑铁卢车站(英国伦敦的一处火车站)给一位去伏克斯豪尔的朋友送行,那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们从来不会被请去表演这种小技。只有当一个朋友将作一次较长的旅行,将离开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才来到火车站。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不灵巧。拙,zhuō)得可怜。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作者举例说明“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犯了一个小错误:“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作者得出结论--无能与场合隆重、感情深度成正比。
在房间里,甚至在家门前,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脸上会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言行)过分拘束谨慎,不自然。拘,jū),不觉得尴尬(gān gà, 本课指(神色、态度)不自然,难为情),我们中间的友情之线并未折断。这样的告别倒是理想的,[在家门口送客,“亲切、自然”,“脸上会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那么,何不到此为止呢?辞行的朋友往往恳请我们,第二天早上不必劳驾去车站,我们明知这并非真心,也就不予理会。可如果我们信以为真,离去的朋友就会认为我们太不谙世故(没有处世经验。谙:熟悉,懂得。谙,ān)了,况且他们也确实希望再见我们一次。他们这个心愿得到了诚心诚意的报答——我们按时来到车站。随后呢,天哪!随后我们和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深渊(在这里比喻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我们徒劳地伸过手去,它还是把我们断然隔开。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我们明知昨天晚上刚和这些朋友道别,他们也清楚我们没变模样,但表面上,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在车站的告别与在家里告别大相径庭,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话也不会说了,恨不得早早分手,结束这种尴尬。]
在家里告别的感受和在车站告别的感受形成对比,前者自然、真诚,后者却无话可说、尴尬。其实,送行的一方与被送的一方都预知会有这种后果,但是所有的人似乎都不敢破坏这种习惯。这种经历许多人都有过,但是作者把这种场面写得很“透”。为什么在家中送客自然自如,而到车站送客会不自在呢?这是因为:在车站送行,不仅场合变了,真正分手告别的时间也不由自己掌握了。
以上为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这一部分用了较多的笔墨,是为下文写勒罗的真情送行作铺垫。
上星期一个阴冷的早晨,我准时赶到尤斯顿车站,去送一位动身前往美国的老朋友。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头天晚上,我们为他饯行(设宴送行。饯,jiàn)。席间,欢宴的气氛里掺杂(混杂;夹杂)着惜别的凄怆(凄惨;悲痛。怆,chuàn),他可能一去数载才归,我们有些人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我们既有对未来的悬想(凭空想象),又有对昔日欢乐的倾诉。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指某种思想感情从言谈或神态中流露出来),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写饯行,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主人感谢客人的光临,惋惜他的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照应前面的观点,完全可以“到此为止”。可是不能免俗,第二天,还是要到车站送行。
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过于讲究礼节,也会让人不自在。朋友上了火车,他的脸竟然成了一张“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的脸”。作者的介绍风趣幽默。]“你东西都拿了吗?” 我们中有人打破了沉默。“拿了,都拿了。”“你将要在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个“预言”已经重复过几次。“啊,是啊!”他坚信不疑地应道,还补充说那趟车是直达利物浦的。这句相当奇怪的话使我们很吃惊,我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问:“它在克鲁不停吗?”“不停。”那位朋友简短地答道。他几乎变得叫人讨厌了。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之中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月台上的嘈杂〔(声音)杂乱〕熙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我们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送行人问的话全是没话找话,而被送者几乎变成了不会说话的白痴;送行者强作笑颜,点头、咳嗽,越来越不自在。]
这一段对场面的具体描写形象地道出了送行的尴尬。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一层,细致描写送行人的尴尬。“明知要尴尬,不能不尴尬”,过于讲究礼节,也会让人不自在,可是人情守旧,莫不如此。本段为下文作铺垫。
我游移(移动不定)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同是送别,与上文的尴尬完全不同。]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多么难得,多么感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自然引起下文的插叙。]
在层层铺垫之后,“送行”在我们看来,已经成了尴尬无比的事,在这时候,勒罗出现了。
勒罗出现时,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同样是送行,虽然同样的是一个在车内,一个在月台,他的“演出”炽热动人。他“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他有“感人的表情”,“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
忽然,我想起来了,这个人是休伯特·勒罗。自从我上次见到他以来,他变多了!那还是七八年前,在斯特兰剧院,他刚被解聘,问我借了半克朗(捷克、斯洛伐克、冰岛、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的法定货币)钱。他总是那么诱人,能借什么东西给他,似乎是件很荣幸的事。[突出他的人格魅力。]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他的魅力没使他在伦敦舞台上获得成功。他是个优秀的演员,平素稳重,但像许多与他同类的人一样,休伯特·勒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名)很快就漂泊他乡,从我,从每个人的记忆中消失。
对勒罗过去的交代是为了映衬他的现在。因为这个优秀的演员竟然被解聘,还不得不向别人借钱,漂泊他乡。而现在的他何等精神!
过了这么些年,在尤斯顿车站的月台上邂逅(xiè hòu, 事先没有相约而遇见),他显得那样壮实,那样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奕,yì),真不可思议!除了身体发福,一身衣着也使人难以认出他来了。从前,他老是穿件仿毛皮的外衣。这件外衣,像他那胡子拉碴的瘦长下巴一样,也是他的组成部分。现在,他的服装堪称华贵高雅,岂止招人起眼,简直引人注目。他看上去像个银行家,任何人有他来送行,都会感到荣幸的。
现在的他和过去的他判若两人。他衣着华贵高雅,神采奕奕,气度像个银行家,“任何人有他来送行,都会感到荣幸的”。
“请往后站!”火车就要开了,我挥手和朋友告别,勒罗没朝后站,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先生,请往后站!”他听从了,但马上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觉得小姐眼中仿佛含着泪水,而他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真诚、感人。]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他不是在演戏,他确实付出了真情。]不过他看到我,还是挺高兴。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细节描写,突出他的诚实。]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的似的。他挽住我的胳臂,顺月台慢慢走着,一面告诉我,每星期六他是何等欣喜地读我写的戏剧评论。
运用细节描写勒罗送别时的动作神态,以及两个人的谈话。在这里,“我”已经忘了写自己的尴尬,全神贯注于勒罗的送别。勒罗完全没有“我们”的那种尴尬,他的动作倾注了真情,一点也看不出是他的“演出”,看不出任何“职业”成分,而且“确实泪水盈眶”,“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
作为回敬,我也告诉他,舞台上失去他是多么遗憾。“啊,是的,”他说,“如今我不再在舞台上演戏了。”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不再舞台表演,在哪里还可以表演呢?勒罗把“舞台”二字说得特别重,意在引起“我”的注意。]我又问他到底在哪里表演,“台上。” 他回答。“你的意思是,”我说,“在音乐会上朗读?”他笑了。“这个月台,”他用手杖敲敲地面,悄悄说到,“就是我说得台。”莫非神秘的发迹(指人变得有钱优势)使他神经错乱了?他看得很清醒。我请求他说明白些。
描写两个人的谈话,谈话内容主要围绕勒罗的职业。
他递给我一只雪茄烟,帮我点上火,说道:“我想,你方才是送一位朋友吧?”我说是的。他又问我是否知道他在干什么,我说我看见他也在送人。“不,”他一本正经地说,“那位小姐并不是我的朋友。今天早上,不到半小时以前,我跟她才在这儿第一次见面。”说着,他又用手杖敲敲地面。
不是朋友却那么真诚地送别,怎么回事呢?我们也被搞糊涂了。悬念。
我坦白说我给搞糊涂了。他笑道:“你大概听到过英美社交处?”[他的工作单位。]我没听说过。他对我解释说,每年有成千上万美国人路经英国,其中许多人在英国没有亲友。以往他们一般都带介绍信,但英国人是那么不好客,以致这些信的价值比它们所用的纸都不如了。“于是,”勒罗说,“英美社交社就满足了一个想望已久的需求。美国人是爱交际的,大多很有钱,英美社交处向他们提供英国‘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报酬(bào chou,作为使用别人的劳动或物品的代价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付给这些‘朋友’,另一半由社交处扣下。我嘛,唉,不是处长,否则一定成个真正的富翁!我不过是个雇员,但即使那样,我也混得不错。我是送行员之一。”
勒罗向“我”解释他的职业。作为“英美社交处”的雇员,勒罗的任务是受雇为孤独的在英国没有朋友的美国旅客送行。
我再次请他指教。“许多美国人,”他说,“在英国交不上‘朋友’,但完全可以雇人送行。送单身旅客的费用仅仅五英镑或二十五美元,送两位或更多人就收八英镑或四十美元。他们到社交处付钱,留下动身日期或外貌特征,以便送行员在月台上认出他们。然后嘛,然后他们就被送行了。”
勒罗继续介绍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
“但是那值得吗?”我喊道。“当然值得,”勒罗说,“这样可以免得他们感到孤独,既让他们博得车警的尊敬,也不致被他们的旅伴——那些将要同车的人瞧不起,在整个旅途中都有了身价地位。此外,这送行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乐趣。你看见我送那位小姐了,你不感到我干得很出色吗?”“出色,”我承认,“我很羡慕你。我在那儿……”“是啊,我能想像,你在那儿浑身不自在,茫然(本课指不知所措的样子)地看着你的朋友,竭力找些话讲。这我明白。在学习这一行,入了门并以此为业之前,我也是这样的。我不是说我已经精通,我仍然一上月台就发慌。你自己也发现,一切演出场所中,最难演的地方就是火车站。”[“我”对勒罗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这些美国人这样雇人送行没有必要,因为车站送别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自己的体会太深了。勒罗的看法不同,并不完全是出于“职业”因素,因为他犯不着在老朋友面前说谎。勒罗认为这样的送行能给孤独者免去孤独感,同时给他们带去巨大的快乐,他做这件事时是全身心投入的。]“但是,”我不满地反驳道,“我并不试图演戏。我的确有感情!”“我也一样,伙计,”勒罗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嘛。那个法国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对了,狄德罗——说没感情也行,可他懂什么送行?火车启动时,你没瞧见我眼中的泪水?它们不是我硬挤出来的。告诉你,我真的感动了!我敢说,你也不例外,但你就洒不出一滴眼泪来证明你是感动了。你不会表达你的感情,换句话说,你不会演戏。至少,”他温柔地加了一句,“不会在火车站演戏。”[仔细回顾勒罗的送别,的确没有虚应故事的成分。把他的送别与“我们”一行人在车站上的表现作比较,可以看出,这个假戏真做的勒罗十分真诚,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受雇于人的,]“教教我吧!”我叫了起来。[“我”--一个戏剧评论家被勒罗说服,看到勒罗车站送别的效果,想到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尴尬,“我”从这里,似乎认识到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他若有所思地打量着我。“嗯,”他终于说,“送行的季节差不多过了。好,我将给你上课。我现在已经有不少学生,”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不过每星期二和星期五,我可以挤出一小时时间。”[从“翻记事本”这个动作可见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勒罗说服了“我”,他不但成功地以车站送行为职业,而且征服了传统观念,为车站送行注入了情感。——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繁文缛节,多一些自然和真诚,这是作者的心声,也我们每个人的心声。
我承认,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但是我并不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使用或拿出(力气或财物)〕这笔投资。
“我”决定拜勒罗为师,找到表达情感的正确方式。
第二层,写车站遇勒罗,勒罗凭他的真情改变了“我”对送别的看法。
以上为第二部分,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探究拓展:你能从文本出发,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目的吗?勒罗工作的成功,对你有哪些启示?]
形象概要
勒罗——聪明、真诚、敬业、精明、诚实、认真、有教养、大方得体
结构巧解
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第二部分(第4段到结束):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4-6):细致描写送行人的尴尬。
第二层(6——结束):写车站遇勒罗。
可以图示为:
(铺垫)
(人们需要真情)
写作特色
1、在故事发展中刻画人物。
文章描写勒罗,手法艺术,先写勒罗送别的场面,接着插叙勒罗的经历,然后写勒罗的谈话。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几乎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尔雅。在他和“我”的交谈中,读者可以对勒罗有进一步的了解。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勒罗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一次送行;勒罗是有自己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是送行人中的行家里手,可以借助这方面的技巧来赚钱。除了勒罗送行的动作神态描写以外,还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以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当“我”提出要学习送行时,“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2、“不动声色”的幽默手法。
文章作者把一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写得一本正经,甚至理直气壮,让人感到了幽默的魅力。文章写送行的尴尬,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作瞧着人一样”,“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被送者出现在列车上时,“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把他的尴尬写得惟妙惟肖。写勒罗在车站与美国小姐告别假戏真做的动作神态,出神入化;而勒罗的教养风度,则又反衬出“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没有见识。这种幽默的写法使文章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主旨探究
对本文的主旨有下面的表述:
1、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2、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够获得成功。
你对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勒罗的真情演出:热切、感人、深挚、慈爱、一泻而出、泪水盈眶
送行中的尴尬:笨拙、无能、无话可说、滑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