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
1.下列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心情激动 B.五四运动 C.地球公转 D.树木生长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心情激动、五四运动、树木生长,都不是物体位置的改变,所以都不是机械运动,而地球公转是物体位置的改变,所以是机械运动。故选:C。
2.小明陪着妈妈在奥体大街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所示,根据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大卡车
【答案】D
【解析】【分析】物体可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
【详解】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向右运动,A错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B错误。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向右运动,C错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三者通过的距离,发现大卡车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大卡车的速度最慢,D正确。
3.2017年4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顺利发射升空(如图)。经过一天多的飞行,“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对接后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地球 B.月球 C.“天宫二号” D.太阳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图中河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而是静止的,旗帜向右飘,说明此时有向右吹的风。乙船上旗帜向右,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右;二是乙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把旗帜刮向右;三是乙船向右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右。对于甲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右刮,要使甲船的旗帜向左飘,只有使甲船向右运动。
【分析】图中河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右飘,说明此时有向右吹的风。乙船上旗帜向右,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右;二是乙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把旗帜刮向右;三是乙船向右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右。对于甲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右刮,要使甲船的旗帜向左飘,只有使甲船向右运动。
【详解】AB、因为河岸上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旗帜的飘动方向判断,风是从左向右刮的。A船上旗帜向右,有三种可能:一是A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右;二是A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把旗帜刮向右;三是A船向右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右,故AB错误;CD、如果B船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旗帜的方向明显和河岸上旗子方向相反,如果B船向左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右展。所以,B船一定向右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左飘动的情况。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5.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m的两点,甲、乙同时从P点沿直线向Q点匀速运动,甲的速度为1m/s。当甲通过PQ中点位置时,后与乙之间的距离大于2m。如图所示的s-t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甲或乙运动的是(▲)
A.A是甲的图像 B.B是甲的图像 C.A是乙的图像 D.B是乙的图像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速度公式分析图像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图像上并没有标出P点和Q点,就需要根据题意去分析,所以该题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详解】A图线的速度υA=≈1.33m/s, B图线的速υB==0.5m/s;所以A、B都不是甲的图象;当甲到达PQ中点位置时,甲行驶的路程为s=×12m=6m,甲和乙运动的时间:由υ=得,t==6s; 若乙的s-t图线如图所示A所示,6s行驶的路程为8m,甲乙之间的距离为8m-6m=2m,与题意不符;若乙的s-t图线如图所示B所示,6s行驶的路程为3m,甲乙之间的距离为6m-3m=3m>2m,与题意相符。故选:D。
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5s内,小车运动了2m
D.5∽7s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m/s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小车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时间是t1=5s,所以平均速度1==0.4m/s。故A正确;B、小车在7s内通过的路程是s2=6m,时间是t2=7s,所以平均速度υ2=≈0.86m/s。故B错误;C、在2s∽5s,小车通过的距离为零,说明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D、在5s∽7s,小车通过的路程是6m-2m=4m。故D错误。故选A。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风驰电掣 D.姗姗来迟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这四个选项中的成语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中“离弦之箭”“一日千里”、“风驰电掣”这三个成语描述的是物体运动非常得快,而“姗姗来迟”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比较慢。但这四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一日千里”,因为这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一日”指的是时间,“千里”指的是路程。故选B。
8.下列所给四种运动物体,其正常运行速度最接近60km/h的物体为(▲)
A.农用三轮车 B.汽车 C.飞机 D.火箭
【答案】B
【解析】结合自己对生活中常见运动物体速度的了解,选出答案;很易排除C和D,对汽车的速度可结合一些限速标志进行分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速度的了解和认识;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对汽车的限速:城市内一般为60km/h,繁华路段为40km/h;国道一般为80km/h。
【详解】运用对生活中常见运动物体速度的认识,利用生活经验,可粗略估计其速度。A中的农用三轮车,速度一般在30km/h左右;故A错误;B中的汽车速度最接近60km/h,故B正确;C中飞机的速度一般在900km/h左右;故C错误;D中火箭的速度更大,远远超过60km/h;故D错误;故选B。
9.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需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A.400m B.300m C.200m D.150m
【答案】B
【解析】 【分析】【详解】 6min 30s=390s,根据题意由所以跑道的周长S2=×390s=292.5m故选B。
10.甲、乙两人相对而行,相距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甲带一条狗,狗每小时走4km,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这样持续下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这条狗一共走了(▲)
A.50km B.40km C.30km D.20km
【答案】B
【解析】先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乙两人相遇时的时间t,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求出狗的路程。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变形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甲乙两人相遇时的时间t,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求出狗的路程。
【详解】设经过时间t甲乙两人相遇,在此时间内,甲的路程S甲=V甲t,乙的路程S乙 =V乙t,两人相遇时S甲+S乙=S,即:V甲t,+V乙t=S,以所t==10h,在此时间内狗的路程S=V狗t=4km/h×10h=40km。
1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甲运动时间为乙运动时间的3倍,则甲通过的路程为乙通过路程的(▲)
A.2倍 B.3倍 C.6倍 D.5倍
【答案】C
【解析】【分析】题目中没有告诉具体的速度和时间值,而是告诉了它们的倍数,应根据速度公式变形,从列比例式子入手解决。
【详解】∵υ甲=2υ乙,t甲=3t乙,∴=6。故选C。
12.如图所示,一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记录了他行走中9个位置的图片。观察图片。能比较正确反映该同学运动的υ-t图像的是(▲)
【答案】C
【解析】从图片看出,此人先向右运动,后向左运动。频闪照相每次拍照的时间间隔相同,根据相邻位置位移的变化,分析人的运动情况,再选择速度图像。
【分析】【详解】从图片看出,此人先向右运动,后向左运动。向右运动过程中,相邻位置的距离逐渐增大,速度越来越大,大致做匀加速运动。后来,向左运动,相邻位置间距相等,大致做匀速运动,能大致反映该同学运动情况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C。故选:C。
13.如图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8s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加速度a=)(▲)
A.11m/s2 B.5.0m/s2 C.1.4m/s2 D.0.6m/s2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由甲、乙两图可知汽车在8s前后的速度 υ=20km/h≈5.56 m/s,υ2=60
km/h≈16.67m/s,故汽车的加速度 a=m/s2≈1.4m/s2, 选项C正确。
14.小王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300m/min;“亚洲飞人”刘翔在男子110m跨栏比赛中以10s97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一列普通火车的速度约为150km/h,他们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υ直行车>υ刘翔>υ火车 B.υ火车>v刘翔>υ自行车
C.υ刘翔>υ火车>υ自行车 D.υ直行车>υ火车>υ刘翔
【答案】B
【解析】先根据速度公式算出刘翔的速度,然后将三者的速度进行统一,最后通过比较就可以做出选项。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进行换算。
【详解】刘翔的速度:υ刘翔=≈10m/s,
小王骑自行车的速度:υ自行车=300m/min==5m/s,
火车的速度:υ火车=150km/h=≈42m/s,由此可知:υ火车>υ刘翔>υ自行车。故选B。
15.《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始时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兔子跑得快
②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乌龟跑得快
③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④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A
【解析】【分析】 【详解】开始比赛后,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要大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得出的结论,①说法正确;而裁判员判定乌龟获胜,是根据跑到终点时,乌龟用的时间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得出的结论,②说法正确;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应属于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6.甲乙丙物体皆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边是它们各自的运动图像,从图像中可知甲乙丙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υ甲>υ乙>υ丙 B.υ甲=υ乙=υ丙
C.υ甲<υ乙<υ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像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像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像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详解】对于υ-t图象,要读出随时间的变化速度如何变化;对于s-t图象,要读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如何变化,从而找到与题意相符的选项,甲图是s-t图象,根据:υ=求得速度;乙图也是是s-t图象:但计算路程要注意不是90km;丙图是υ-t但计算路程要注意不是90km;丙图是υ-t图象,可求得速度,比较速度大小要进行单位统一。
甲: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物体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运动速度为υ==30m/s;
乙: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物体在1h内通过的路程是90km-30km=60km,运动速度为:υ==60km/h≈17m/s;
丙: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物体运动速度为60dm/s=6m/s;所以υ甲>υ乙>υ丙,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7.“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是明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四个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是(▲)
【答案】C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并且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是否为直线,然后分析个选项看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频闪照相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判断出物体运动的路线和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频闪照相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判断出物体运动的路线和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由图知,A、B中,物体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因此AB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中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并且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故B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中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但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不相等,故D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
18.取大小、形状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甲、乙、丙三个纸锥,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纸锥甲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遮直线运动;纸维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纸锥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详解】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纸锥运动的距离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乙、丙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故选:D。
19.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s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υ=≈10m/s。故选C。
21.在停车场,甲、乙两辆轿车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而发生了碰撞,甲车司机感地背部受到挤出,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B.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
C.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D.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由于甲车司机的背部受到挤压,故应该是甲车司机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甲车原来静止,甲车的车尾受到后面的撞击而突然向前运动而甲车司机由于惯性保持不动,即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而使背部受到挤压;第二种情况甲车向后倒车,甲的车尾撞到乙车的车头上而停止运动,而甲车司机由于惯性继续向后运动而使背部受到挤压;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应该是乙车司机相对于乙车向前运动,故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乙车向前运动车头撞到甲车的车尾而停止,而乙车司机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而撞到乙车上造成身体向前倾斜;第二种可能是乙车静止,乙车车头由于受到撞击而向后运动,而司机由于惯性保持静止而造成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综上分析:故只有B正确。故选:B。
21.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的,故A错误;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如图乙所示时,故B正确;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故C错误;D、当战斗机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近,故D错误。故选:B。
22.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s-t图像或υ-t图像,则在0∽3秒这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快 D.乙、丙速度相等,大于甲的速度
【答案】B
【解析】由第一个图象判断甲物体的运动性质,并求出甲的速度.由第二个图象判断乙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求出乙的速度.由第三个图象判断丙的运动性质,并判断速度情况.最后根据甲、乙、丙的速度判断哪个物体运动地最快。
【分析】这是一道图象题,分清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甲图是s-t图象,由图象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υ甲==5m/s。乙图是υ-t图象,可看出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乙=10m/s。丙图是υ-t图象,由图象可看出丙做加速运动,在0-3s这段时间内丙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t=3s时,速度υ=10m/s,物体速度越大运动越快,平均速度要小于10m/s。故选B。
23.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答案】D
【解析】A、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取时间相同,然后比较路程,路程长的速度大;②取路程相同,然后比较时间,时间短的速度大;B、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s时,乙车对应的纵坐标-路程是多少;C、因为两车都从P点出发向Q点运动,所以P点是起点,Q点是终点。从图象上找出甲车和乙车到达Q点时各自对应的横坐标-时间分别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时间差,看是不是3s;D、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3s时,两车图象各自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分别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路程差,看是不是6m。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利速度公式分析图象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图象上并没有标出P点和Q点,而要解答本题就需要我们先分析出P点和Q点分别位于图象上的什么位置,要找出P点和Q点的位置,就需要根据题意去分析,所以该题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详解】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10m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2. 5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5s,由于t甲<t乙,所以υ甲>υ乙,故选项A不正确;B、由图象可知,当时间为6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是12m,此时乙车离P点(因为两车都从P点出发,所以P点是图象上的原点O)为12m,故选项B不正确;C、因为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所以P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点是终点(Q点位于纵轴的10m处)。那么当两车的纵坐标都是10m时,甲车对应的时间是2.5s,而乙车对应的时间是5s,两车相差的时间是t乙-t甲=5s-2.5s=2.5s,所以甲车比乙车早2.5s通过Q点,
故选项C不正确;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为3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12m,乙车行驶的路程是6m,两车相距s甲-s乙=6m,故选项D正确。故选:D。
24.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υA>υ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υA>υB,5s末A、B相遇;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υ=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故选:D。
25.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做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答案】D
【解析】①人、交通工具走过或驶过的距离叫路程;②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如果由初位置移到末位置,则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置的变化。
【分析】【详解】由图可知,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是MP+PN两段线段,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是MN,从数学知识知,MN < MP+PN;但前后两次位置的变化都是线段MN,物体两次运动的路程不同,位置变化相同。故答案为:D。
26.春节期间燃放双响炮,如图所示,把双响炮用橡皮条系在一根竖直插入地里的竹竿上,悬在半空中。点燃后,双响炮“砰”一声竖直升上高空,“啪”一响而炸裂。关于双响炮第一响后竖直上升的运动情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一直做加速运动
B.一直做减速运动
先加速后减速运动
D.一直做匀速运动
【答案】C
【解析】双响炮第一响后由于受到燃料的推动力而获得较大的初速度向上运动,在向上的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作用,速度减小。
【分析】本题考查物体运动时加速和减速的情况,关键知道物体做加速和减速运动的原因。
【详解】双响炮在“砰”的一声后竖直上升的过程中,火药燃烧向下喷出气体,同时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于是双响炮开始做加速运动,随着此力逐渐减小直到小于重力,双响炮又开始做减速运动。所以双响炮做的是先加速后减速的运动。答案选C。
27.甲、乙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但每次甲总比乙提前10米到达终点,若甲从起跑线后10米开始再与乙比赛(乙仍从起跑线开跑),那么结果是(▲)
A.甲先到达终点 B.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C.乙先到达终点 D.甲、乙谁先到达终点难以判断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和速度与运动物体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能够对速度公式进行变形应用,如:速度公式v= ,如果求时间,则变形为t=,还要知道,甲用时比乙少,反而是甲先到达终点。
【分析】【详解】设甲百米赛跑用时为t,则甲的速度:V甲= ,乙的速度:V乙=让甲的起跑线后移10米,乙仍在原起跑线出发时,他们的速度不变;则甲用的时间:t甲=,
乙用的时间:t乙=,因为,即甲用时比乙少,因此甲先到达终点,选A。故答案为:a。
28.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υ-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看清图示的意义,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或坐标系,显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对比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会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下面的物体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匀加速运动。由于曝光时间是相同的,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依据匀速或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就可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其中利用了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
【分析】对于匀变速规律的考查是很灵活的,学生要善于在新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难点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的选择,利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是最简单的。
【详解】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下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υ=。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知上面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t3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υ3=。t4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υ4=,则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29.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图1 图2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答案】C
【解析】【分析】对于此类图像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由图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υ==2.25m/s。故选:C。
3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答案】D
【解析】根据公式υ=知: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之间的距离s,并能得到此过程所用的时间,就能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应用,读懂图像蕴含的信息,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详解】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t1==0. 16s,∵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1=υ波·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经过的时间为t2==0.12s,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2=υ波·t2=340m/s×0.12s=40.8m,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SAB=S波1-S波2=54.4m-40.8m=13. 6m
;
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0.16s;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点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是t=1.12s-0.16s=0.96s,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υ==14.17m/S。故选:D。
31.从侧面拍摄一辆以36km/h速度行驶的汽车,必须保证汽车的像在底片上移动的距离不大于0.1mm,
否则底片上的像就会模糊。已知汽车的车身长为3m面底片上的像长为2.0cm,那么拍摄时选择的曝
光时间应该不大于(▲)
s B.s C. s D.s
【答案】C
【解析】由汽车在底片上的像长可知实物与成像间的比例,则可求得0.1mm所对应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成像时间。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车长与像长的关系,明确此点后则可由比例求出的实际距离的最大值,则由速度公式即可解出。
【详解】汽车速度υ=36km/b=10m/s;物体长度与成像间的比例为:=150;
则0.1mm所对应的距离:s=150×0.1mm=1.5×10-2m;则曝光时间:t=。由以上选项可知,曝光时间不得超过,即。
32.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υ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υ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υ1>υ2)(▲)(双选)
A.钢轨的长为
B.钢轨的长为(υ1>υ2)t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答案】AC
【解析】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在空气中和钢轨中传播的声音;已知传播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t=可求各自传播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时间间隔,列出等式求出钢轨的长度;进一步求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分析】本题考查时间、路程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时间间隔的表达式。
【详解】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时间间隔:t=t1-t2=-;所以钢管的长度L=t;故A正确,B错误,声音从钢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2=;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
33.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该自动扶梯级数为(▲)
A.22级 B.32级 C.24级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设人的速度为υ1,自动扶梯的速度为υ2,自动扶梯总级数为N,上楼时间为t1,则人的速度乘以上楼时的时间加上自动扶梯的速度乘以上楼时的时间就等于自动扶梯总级数N;设下楼时间为t2,则人的速度乘以下楼时的时间减去电梯的速度乘以下楼时的时间就等于自动扶梯总级数N;根据以上分析,列出方程解答。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人的速度要快于自动扶梯的速度,否则他就下不来,此题的难点在于解方程,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详解】设υ1为人的速度,υ2为电梯的速度,自动扶梯总级数为N,上楼时,时间为t1,则υ1t1+υ2t1=N,υ1t1=N1,下楼时,时间为t2,υ1t2-υ2t2=N,υ1t2=N2,联立解得:N=。由题意知:N1=16,N2=48,则自动扶梯级数N===24级。
34.某工厂每天早晨7:00都派小汽车按时接总工程师上班。有一天,汽车在路上因故障导致7:10时车还未到达总工程师家,于是总工程师步行出了家门,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前来接他的汽车,他上车后,汽车立即掉头继续前进。进入单位大门时,他发现比平时迟到20min。已知汽车的速度是工程师步行速度的6倍,则汽车在路上因故障耽误的时间为(▲)
A.38min B.30min C.24min D.20min
【答案】B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依据题意得出晚到工厂的时间具体原因以及汽车所晚的20分钟具体原因得出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设那天工程师走路用时为t1,乘车用时为t2,平时汽车7:00从工厂到总工程家然后返回所用时间为t0;工程师行走速度为v,则汽车速度为6v;根据每天早晨7:00都派小汽车按时接总工程师上班。有一天,汽车在路上因故障原因导致7:10时车还未到达总工程师家,于是总工程师步行出了家门,最后比平时迟到20min,可得:10min+t1+t2=t0+20min即:t1+t2=t0+10min---①由υ=得工程师家到工厂的距离:S=S走+s坐车=υt1+6υt2,按平常计算工程师家到工厂的距离:8=6υto×,所以υt1+6υt2=6υto×, 即:t1+6t2=3to---②则②-①得:t2=0.4t0-2min,排除故障花时为:t=t0+20min-2t2=t0+20min-2×(0.4t0-2min)=0. 2t0+24min,所以t0=5t-120min CD.由于t0>0,则t>24min,故CD错误;A.若t=38min,则t0=70min,即汽车接工程师上班需要在7:00+70min=8:10上班,不符合现实,故A错误;B.若t=30min,则t0=30min,即汽车接工程师上班需要在7:00+30min=7:30上班,符合现实,故B正确。
35.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2=2t1(▲)(双选)
A.小鸟与汽车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C.小鸟到达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答案】BC; 而对于汽车来说有s2=υ2t2,再根据t2=2t1,便可轻松解决本题。
【解析】【分析】本题初看感觉很难,主要原因同学们似乎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只要仔细一考虑便不难发现,通过画过程草图,找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相遇问题的突破口。这一点一定要慢慢领会和使用。
【详解】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υ1,汽车的速率是υ2,
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υ=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υ1+υ2=L,
即(υ1+υ2)×t1=L①
对于汽车来说有υ2t2=L ②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υ1=3υ2
故A错误,由s=υ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路程之比为3:1,故B正确。
因为t2=2t1,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2 =υ2t1=υ2t2=L,故C正确。
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s2=υ2t2=L
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s1=υ1t1=L=3υ2×t2=s2=L,故D错误。
36.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0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普通轿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该轿车通过自己的时间恰好为1s,则该轿车的车速范围为(▲)
A.15∽20m/s B.20∽25m/s C.25∽30m/s D.30∽35m/s
【答案】B
【解析】已知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这辆车超越了另外一辆车,估计轿车的长度,根据公式υ=求出相对速度,进一步求出另外一辆的速度。
【分析】本题考查速度大小的比较,关键是对轿车速度大小的分析,重点是单位的换算。
【详解】小青乘全轿车的车道为υ=100km/h≈27.8m/s;一般轿车的长度大约为4m,可求两车的相对速度υ相对===4m/s;
该轿车被小青的车超越了,该轿车的车速一定小于小青乘坐轿车的速度,所以该轿车的车速为υ车=υ-υ相对=27.8m/s-4m/s=23.8m/s。故选:B。
37.在听磁带式录音机的录音时,经过20min,带轴上带卷的半径会减少。那么,从此刻到带卷的半径变成起始半径的一半时,经过的时间为(▲)
A.8min B.7min C.6min D.5min
【答案】B
【解析】录音机工作过程中,磁带转动速度是一定的,根据带轴直径和磁带厚度一定,利用带卷半径变化关系和所用时间成正比得到后半段需要的时间。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带卷半径一定和磁带厚度一定,得到两种情况下磁带长度的表达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详解】听磁带式录音机的录音时,带卷线速度大小不变,设磁带厚度为d,初始带轴上带卷的半径为R。经过20mim,带轴上带卷的半径减少,为R,,磁带长度为L1=R;设从此刻到带卷半径变为起始的一半时,经过的时间为t,磁带长度为L2=R,由,解得t=7min。(注为平均半径)。故选:B。
38.匀速前进的队伍长为40m,通讯员以恒定速度从队尾走到队首,然后保持速度大小不变再回到队尾,此时队伍走过的路程为30m。则通讯员走过的路程为(▲)
A.70m B.80m C.90m D.100m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通讯员往返总时间与队伍运动时间相等列出等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详解】设通讯员的速度为υ1,队伍的速度为υ2,通讯员从队尾到队头的时间为t1,从队头到队尾的时间为t2,队伍前进用时间为t。
由通讯员往返总时间与队伍运动时间相等可得如下方程:
t=t1+t2,
即:,
整理上式得:(3υ1+υ2) (υ1-3υ2)=0
解上式得:υ1=3υ2,
等式两边都乘以t,
所以,υ1t=3υ2t,
υ1t即为通讯员走过的路程s1,υ2t即为队伍前进距离S2,
则有s1=3s2=90m。答:通讯员在这过程中所走的路程是90m。
39.甲、乙两人在长为50m的泳池内,进行游泳训练。甲的游泳速度大小始终为1.2m/s,乙的游泳速度大小始终为0.9m/s,两人同时从泳池的同一端出发,共游了25min,不考虑两人在泳池内的转向时间,甲从身后追上乙的次数为(▲)
A.2次 B.4次 C.6次 D.8次
【答案】B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分别求出25分钟,两人分别游泳的距离,然后可知25分钟甲乙游的圈数,再分析甲八个来回和乙六个来回同时到达原来的位置又开始循环,甲后四圈和乙后三圈当中,是否可追上;然后得出结论。
【分析】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动,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解答此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详解】】由υ=可得,甲游泳的距离s甲=υ甲t=1.2m/s×25×60s=1800m,乙游泳的距离s乙=υ乙t=0.9m/s×25×60s=1350m,则25分钟甲游了=36圈,乙游了=27圈,甲八个来回和乙六个来回同时到达原来的位置又开始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甲前四圈回到原地,乙恰在对岸,它们在此过程中甲就没有出现在乙后面,更别说追上了,甲后四圈和乙后三圈当中,虽然开始有两次甲在乙后面,但是他追上乙时乙已经和他相对了,不算从后面追上,只有最后一次才是从后面追上的。25分钟甲游了36圈,也就是4个8加一个4,乙27圈,也就是4个6加一个3,后面那一个4和3没追上合弃,就是4次。故选:B。
40.如图所示,小船从码头A出发渡河,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若河宽为d,υ船恒定不变,河水的流速与到河岸的垂直距离x成正比,即水速υ=kx(x≤,k为常量)。渡河过程中小船沿岸向下游移动了距离s并最终到达对岸码头B,则(▲)(双选)
A.υ船为 B.υ船为
D.渡河时间t为 C.渡河时间t为
【答案】AD
【解析】流速与到河岸的最短距离x成正比,是成线性变化的,已知水流速的平均速度等于在处的速度,根据水平位移求出运动的时间,再根据河宽与时间求出静水速度。
【分析】【详解】河水的流速中间最快,离岸越近速度越慢,因为它是线性变化的(流速与到河岸的最短距离x成正比),所以取距离河岸处的速度为河水的平均速度,即υ=,则渡河时间就是船沿水流方向的位移除以平均水流速度,即t=,则υ船=故A、D正确,B、C错误。
41.如图所示,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小路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48min,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min,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A.4min B.3min C.2min D.1min
【答案】
【解析】(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L,根据题意求出甲与乙走L距离的时间;(2)分析甲与乙的运动过程,找出甲第一次看到乙的时间,甲第一次看不到乙的时间,从而求出甲从看到乙到看不到乙经历的时间。
【分析】知道甲乙两人在正方形的同一条边上时,甲可以看到乙,甲乙不在同一条边上时甲看不到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求出甲与乙每走过正方形一边所用的时间,分析清楚甲乙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设正方形小路的边长为L,甲的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甲==12min,甲乙走路程L所用的t乙==17min; (2)经过48min,甲走过的路程是4L,甲回到出发点;经过48min=2×17min+14min,乙的路程S乙,,2L(2)甲与乙的位置如图(2)所示,甲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开始看不到乙;(4)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51min-48min=3min。故选B。
42.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要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υ/(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 有关,与 ▲ 和 ▲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 ▲ 和 ▲ 有关”的实验结论。
【答案】(1)1、2;(2)1、3;(3)3、4;(4)抛出点离地高度;抛出钢球的质量;水平抛出的速度;水平抛出的速度;抛出点离地高度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本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认真分析表中数据、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1)由表中数据知1、2两组实验数据的水平抛出速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用1、2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一;故答案为:1、2。
(2)由表中数据可知1、3两组实验数据钢球的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用1、3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二;故答案为:1、3。
(3)由表中数据可知3、4两组数据抛出钢球的质量与抛出钢球的速度相同,利用3、4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三;故答案为:3、4。
(4)由表中1、4(或2、4,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由1、2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质量无关;由2、3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水平抛出速度无关;由1、3、4(或2、3、4)三组实验数据可知: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故答案为:抛出点离地高度;抛出钢球的质量;水平抛出的速度;水平抛出的速度;抛出点离地高度。
43.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υ/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 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如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像。
(不需准确描点)
【答案】(1)0.67;(2)车速;(3)图像如下图
【解析】【分析】表格中给出了三组数据,应该求三次测试的反应时间,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要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汽车刹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司机反应时间的影响,制动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总之,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因素是车速、反应时间、摩擦力大小。
【详解】(1)根据第一组数据反应时间t1==0.66s;
根据第二组数据反应时间t2=0.675s;
根据第三组数据反应时间t3==0.684s;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684s≈0.67s。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3)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υ-t图象如图:故答案为:(1)0. 67;(2)车速;
(3)见解答图。
44.下雨天,小颖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
(1)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
(2)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a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保持斜面的倾角a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颖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
表一 表二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倾角a/°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得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颖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
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
【答案】(1)在光滑斜面的倾角a不变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在不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的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45°;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
【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会从表格数据中找出规律,是实验题中最简单的题型,还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生活知识也很重要。
【详解】(1)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光滑斜面的倾角a不变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不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的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并且小球在倾角为45°时,所用的时间最少,因此屋面的倾角应该为45°;倾角越小瓦片越不容易下滑,并且节约建筑材料,因此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是为了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故答案为:(1)在光滑斜面的倾角a不变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在不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的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45°;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
表一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表二
倾角α/°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
1.下列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心情激动 B.五四运动 C.地球公转 D.树木生长
2.小明陪着妈妈在奥体大街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所示,根据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大卡车
3.2017年4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顺利发射升空(如图)。经过一天多的飞行,“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对接后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地球 B.月球 C.“天宫二号” D.太阳
4.如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5.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m的两点,甲、乙同时从P点沿直线向Q点匀速运动,甲的速度为1m/s。当甲通过PQ中点位置时,后与乙之间的距离大于2m。如图所示的s-t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甲或乙运动的是( )
A.A是甲的图像 B.B是甲的图像 C.A是乙的图像 D.B是乙的图像
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5s内,小车运动了2m
D.5∽7s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m/s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风驰电掣 D.姗姗来迟
8.下列所给四种运动物体,其正常运行速度最接近60km/h的物体为( )
A.农用三轮车 B.汽车 C.飞机 D.火箭
9.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需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
A.400m B.300m C.200m D.150m
10.甲、乙两人相对而行,相距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甲带一条狗,狗每小时走4km,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这样持续下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这条狗一共走了( )
A.50km B.40km C.30km D.20km
1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甲运动时间为乙运动时间的3倍,则甲通过的路程为乙通过路程的( )
A.2倍 B.3倍 C.6倍 D.5倍
12.如图所示,一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记录了他行走中9个位置的图片。观察图片。能比较正确反映该同学运动的υ-t图像的是( )
13.如图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8s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加速度a=)( )
A.11m/s2 B.5.0m/s2 C.1.4m/s2 D.0.6m/s2
14.小王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300m/min;“亚洲飞人”刘翔在男子110m跨栏比赛中以10s97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一列普通火车的速度约为150km/h,他们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υ直行车>υ刘翔>υ火车 B.υ火车>v刘翔>υ自行车
C.υ刘翔>υ火车>υ自行车 D.υ直行车>υ火车>υ刘翔
15.《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始时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兔子跑得快
②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乌龟跑得快
③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④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16.甲乙丙物体皆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边是它们各自的运动图像,从图像中可知甲乙丙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υ甲>υ乙>υ丙 B.υ甲=υ乙=υ丙
C.υ甲<υ乙<υ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7.“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是明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四个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是( )
18.取大小、形状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甲、乙、丙三个纸锥,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19.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s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21.在停车场,甲、乙两辆轿车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而发生了碰撞,甲车司机感地背部受到挤出,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B.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
C.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D.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
21.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22.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s-t图像或υ-t图像,则在0∽3秒这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快 D.乙、丙速度相等,大于甲的速度
23.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24.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υA>υ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25.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做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26.春节期间燃放双响炮,如图所示,把双响炮用橡皮条系在一根竖直插入地里的竹竿上,悬在半空中。点燃后,双响炮“砰”一声竖直升上高空,“啪”一响而炸裂。关于双响炮第一响后竖直上升的运动情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直做加速运动
B.一直做减速运动
先加速后减速运动
D.一直做匀速运动
27.甲、乙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但每次甲总比乙提前10米到达终点,若甲从起跑线后10米开始再与乙比赛(乙仍从起跑线开跑),那么结果是( )
A.甲先到达终点 B.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C.乙先到达终点 D.甲、乙谁先到达终点难以判断
28.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υ-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
29.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图1 图2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3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31.从侧面拍摄一辆以36km/h速度行驶的汽车,必须保证汽车的像在底片上移动的距离不大于0.1mm,
否则底片上的像就会模糊。已知汽车的车身长为3m面底片上的像长为2.0cm,那么拍摄时选择的曝
光时间应该不大于( )
s B.s C. s D.s
32.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υ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υ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υ1>υ2)( )(双选)
A.钢轨的长为
B.钢轨的长为(υ1>υ2)t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33.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该自动扶梯级数为( )
A.22级 B.32级 C.24级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34.某工厂每天早晨7:00都派小汽车按时接总工程师上班。有一天,汽车在路上因故障导致7:10时车还未到达总工程师家,于是总工程师步行出了家门,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前来接他的汽车,他上车后,汽车立即掉头继续前进。进入单位大门时,他发现比平时迟到20min。已知汽车的速度是工程师步行速度的6倍,则汽车在路上因故障耽误的时间为( )
A.38min B.30min C.24min D.20min
35.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2=2t1( )(双选)
A.小鸟与汽车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C.小鸟到达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36.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0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普通轿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该轿车通过自己的时间恰好为1s,则该轿车的车速范围为( )
A.15∽20m/s B.20∽25m/s C.25∽30m/s D.30∽35m/s
37.在听磁带式录音机的录音时,经过20min,带轴上带卷的半径会减少。那么,从此刻到带卷的半径变成起始半径的一半时,经过的时间为( )
A.8min B.7min C.6min D.5min
38.匀速前进的队伍长为40m,通讯员以恒定速度从队尾走到队首,然后保持速度大小不变再回到队尾,此时队伍走过的路程为30m。则通讯员走过的路程为( )
A.70m B.80m C.90m D.100m
39.甲、乙两人在长为50m的泳池内,进行游泳训练。甲的游泳速度大小始终为1.2m/s,乙的游泳速度大小始终为0.9m/s,两人同时从泳池的同一端出发,共游了25min,不考虑两人在泳池内的转向时间,甲从身后追上乙的次数为( )
A.2次 B.4次 C.6次 D.8次
40.如图所示,小船从码头A出发渡河,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若河宽为d,υ船恒定不变,河水的流速与到河岸的垂直距离x成正比,即水速υ=kx(x≤,k为常量)。渡河过程中小船沿岸向下游移动了距离s并最终到达对岸码头B,则( )(双选)
A.υ船为 B.υ船为
D.渡河时间t为 C.渡河时间t为
41.如图所示,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小路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48min,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min,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4min B.3min C.2min D.1min
42.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要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υ/(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与 和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 和 有关”的实验结论。
43.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υ/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如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像。
(不需准确描点)
44.下雨天,小颖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
(1)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
(2)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a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保持斜面的倾角a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颖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表一 表二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倾角a/°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得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颖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