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力的存在》培优训练
1.“脚踢石头”,脚疼,受力物体是( )
A.人 B.脚 C.石头 D.手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表。你认正确的观点有( )
观点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 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5.如图所示是两种将陷入泥地中熄火的同一小汽车缓慢解救出来的情景,关于该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对小汽车施力的作用效果与同学们对小汽车施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B.拖拉机对车的拉力大于同学们对车的推力
C.拖拉机对车的拉力小于同学们对车的推力
D.无论同学们怎样施力,合力的大小都等于各力之和
6.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C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单位
7.如图所示,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有关。
A.大小
B.方向
C.作用点
D.大小、方向、作用点
8.如图所示,是一架电梯匀速向上运动所受合力为零的示意图。如果用F表示钢索的拉力,用G表示电梯受到的重力,那么,能正确表示电梯受到的力的示意图是( )
9.图中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了两个力,从图中可看出这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 B.F110.弹簧所受到的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成正比,即F=kx,k为常量,如图所示,已知当物体受到拉力F作用时,弹簧伸长量为x,则当拉力变为2F时,弹簧伸长量为( )
A.小于2x
B.大于2x
C.等于2x
D.无法判断
11.一原长10cm的弹簧受到5N的拉力时,伸长了2.4cm,那么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长度变为13.6cm时,受到了多大的拉力( )
A.6.8N B.7.5N C.5.5N D.8N
12.如图所示,选取甲、乙、丙、丁四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
A.L甲=L乙>L丙=L丁 B.L甲=L乙<L丙=L丁 C.L甲=L丙>L乙=L丁 D.L甲=L丁<L乙=L丙
13.将一弹簧测力计照图甲使用,测力计的读数为4N;若把弹簧测力计倒置,像图乙这样使用,两种情况下测力计下面挂的是同一物体,则图乙中测力计的读数应是( )
A.小于4N B.等于4N C.大于4N D.无法确定
14.下图展示了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景,请你指出测量方法错误的是( )
15.一根长10cm的弹簧,当所受拉力为2N时,弹簧伸长2cm,当所受拉力为4N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是( )
A.4cm B.8cm C.14cm D.24cm
16.5月16日夜间,一架海南航空飞机在降落合肥机场前遭遇“空中惊魂”。飞机机头的雷达罩在上千米高空被飞鸟撞凹,所幸该航班安全降落,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鸟和飞机相撞时,小鸟只是施力物体
B.小鸟和飞机相撞时,飞机只是受力物体
C.小鸟撞飞机的力大于飞机撞小鸟的力
D.小鸟能将飞机机头的雷达罩撞凹,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17.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小朋友站在水平地面上做手拉手比力气游戏,结果甲把乙拉了过来,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可能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B.甲对乙的拉力不可能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C.甲对乙的拉力一定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只有在甲把乙拉动的过程中,甲的力才比乙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个力才一样大
18.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1200N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测力计的读数为( )
A.2400N B.1200N C.ON D.600N
19.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球拍击打飞过来的网球时,网球拍击打网球的力应该( )
A.比球撞击球拍的力更早产生
B.与球撞击球拍的力同时产生
C.大于球撞击球拍的力
D.小于球撞击球拍的力
20.一名足球运动员带球时,面对扑来的守门员,巧妙的踢了个高球,将球送进球门,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运动员 C.守门员 D.足球
21.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双选)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B.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2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力产生的效果的是( )
A.用力压弹簧,弹簧变短了
B.小冰块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匀速滑动
C.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
D.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23.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弹簧秤原长为L,上端固定,在离上端为处剪断弹簧,把重力为G的物体挂在其下端,把剪下的弹簧挂在重力G的下面,再在弹簧的最下端挂上另一个重力为P的重物,平衡时,上下两段弹簧的伸长量相同。则P与G的关系为( )
A.G=P
B.G=2P
C.G=P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4.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某同学在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时,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弹簧所受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线中的哪一个( )
25.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刚受力不平衡
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
C.由于狗静止不动,所以狗没有惯性
D.小刚拉绳的力和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26.如图所示,a、b两个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相互勾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1和F2分别拉a、b的拉环,F1=F2=6N。若两个弹簧测力计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双选)
A.a对b的拉力和b对a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
B.a受平衡力,b对a的拉力是6N,a的示数为6N
C.b受平衡力,a对b的拉力是6N,b的示数为12N
D.a和b受到的合力均为零,示数均为零
27.混凝土便宜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钢筋耐压也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须承受张力的部位用钢筋来加固。如图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
28.如图所示,甲图为在装有压缩空气的盒上打了个小孔;盒内的空气向左喷出。乙图为被刺穿了一个小孔的真空盒,空气从左边吹进盒内。两盒均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则两盒的运动情况是( )
A.都向右运动 B.甲盒向右运动,乙盒保持不动
C.甲盒保持不动,乙盒向右运动 D.两盒均保持不动
29.实验室中的一个弹簧测力计因簧断裂而损坏,小萍看到弹簧断裂处很靠近弹簧的一端,他就去掉断裂的一小段弹簧,将剩余较长一段弹簧重新安装好,并校准了零刻度,那么用这个修复的弹簧测量时,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相比较,结果是( )
A.测量值比原来测量值大
B.测量值比原来测量值小
C.由于弹簧取自原弹簧秤,且注意校准零刻度,因此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一致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30.如图所示,劲度系数均为k的甲、乙两轻质弹簧,甲弹簧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乙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在甲的另一端挂一重物G,乙的另一端压一重物G时,两弹簧的长度均为L,现将两弹簧并联,并在其下方系一重物G,此时弹簧的长度应为( )
A.L+ B.L+ C.L- D.L-
31.一只重为G1的木箱放在大磅秤上,木箱内有一个重为G2的人站在小磅秤上,如图所示,站在小磅秤上的人用力推木箱的顶板,此时小磅秤的示数将 ,大磅秤的示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2.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F1=F3=F4>F2,拉住一
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
(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 图和 图。
(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图和 图。
(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图和 图。
(4)在上述a与c图中,控制 和 相同,研究 与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叫作 法。
33.某同学用30N的力斜向上向右推木箱,方向与水平成30°夹角,请做出该力的示意图。
34.如图,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
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容积:2000mL的可乐瓶
发射角度 20°
装水量(mL) 300 400 500 600 700
第一次距离(m) 18.28 19.6 20.95 19.95 16.98
第二次距离(m) 17.42 20.3 24.36 23.36 14.36
第三次距离(m) 22.33 19.58 21.32 21.34 19.34
平均距离(m) 19.34 19.83 22.21 21.55 16.89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可乐瓶容积、发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
(3)可乐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水火箭就向前飞出,这一现象说明了 。
35.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2N的钩码。
钩码的运动状态与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的运动状态 弹簧测力计读数(N)
① 匀速向上运动 2.0
② 匀速向下运动 2.0
③ 加速向上运动 3.5
④ 加速向下运动 1.4
⑤ 减速向上运动 1.6
⑥ 减速向下运动 2.8
(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钩码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一个站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据(1)中结论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 。
A.一直减小,但最后等于体重
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体重
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等于体重
D.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力的存在》培优训练
1.“脚踢石头”,脚疼,受力物体是(▲)
A.人 B.脚 C.石头 D.手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踢足球时,脚感到疼,施力物体是足球,受力物体是脚。故选B。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3.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表。你认正确的观点有(▲)
观点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 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解析】【分析】【详解】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比如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本书,尽管相互接触,但没有力的作用,因此①错误,②正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作用时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因此③正确,④错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所以力的作用不是使物体运动,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⑤错误,⑥正确。
4.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答案】D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各图,找出答案。
【分析】【详解】A、拉力使弓发生了形变;B、压力使地面发生了形变;C、斧头对木柴的力改变了木柴的形状;D、竖直向下的重力使小球下落速度越来越大,改变了小球的运动状态.由此可知,D中重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所以选D。
5.如图所示是两种将陷入泥地中熄火的同一小汽车缓慢解救出来的情景,关于该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拖拉机对小汽车施力的作用效果与同学们对小汽车施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B.拖拉机对车的拉力大于同学们对车的推力
C.拖拉机对车的拉力小于同学们对车的推力
D.无论同学们怎样施力,合力的大小都等于各力之和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拖拉机对小汽车施力把汽车从泥中效出,同学们对小汽车施力也把汽车从泥中救出,拖拉机对小车施力的作用效果与同学们对小汽车施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故A正确;B. 把同一辆汽车救出需要的力是一定的,拖拉机把汽车从泥中救出和同学们把汽车从泥中救出所用的力是相同的,故BC错误;D. 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和;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故错误。
6.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C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单位
【答案】A
【解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详解】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是因为力的作用点不同.故选:A。
7.如图所示,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有关。
A.大小
B.方向
C.作用点
D.大小、方向、作用点
【答案】B
【解析】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当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时,力的方向是不同的,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同。
【分析】分析清楚图示情景、结合力的三要素进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由图可知,用力向右拉弹簧时,弹簧变长;用力向左压弹簧时,弹簧变短;由此可见,在力的大小与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故选B。
8.如图所示,是一架电梯匀速向上运动所受合力为零的示意图。如果用F表示钢索的拉力,用G表示电梯受到的重力,那么,能正确表示电梯受到的力的示意图是(▲)
【答案】C
【解析】(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是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共物,可以确定电梯受到两个力的关系,从而确定选择项的正误。
【分析】(1)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2)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电梯处于平衡状态,确定电梯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详解】电梯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钢索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应该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A、只画出了电梯受到的拉力,没有重力,故A错误.B、根据图示的拉力和重力的长短,可以确定图示的拉力和重力大小不等,故B错误。
C、图示的拉力和重力符合了两个力是平衡力的条件,故C正确。D、根据图示的拉力和重力的长短,可以确定图示的拉力和重力大小不等,故D错误.故选C。
9.图中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了两个力,从图中可看出这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 B.F1【答案】C
【解析】力的图示是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分析】此题中F1的线段大于F2,但不能确认F1一定大于F2,尽管二者的标度不同,但都是表示12N,因此要向学生特别强调这一点,此题属于易错题。
【详解】力的图示是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图中尽管F1和F2的标度不同,但都是表示12N,所以F1=F2,故选C。
10.弹簧所受到的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成正比,即F=kx,k为常量,如图所示,已知当物体受到拉力F作用时,弹簧伸长量为x,则当拉力变为2F时,弹簧伸长量为(▲)
A.小于2x
B.大于2x
C.等于2x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根据胡可定律可知,弹簧的伸长量相同时,弹簧弹力相同,根据力的合成原则及胡克定律即可分析x′与x关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胡克定律的直接应用,知道弹簧伸长量相同时,弹力相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详解】已知当物体受到拉力F和重物G作用时,弹簧伸长量为工,如果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则当拉力变为2F时,簧受到的拉力变为F的两倍,物重不变,不计弹簧自重,根据胡克定律F=kΔx可知,弹簧伸长量小于2x,所以A正确。
11.一原长10cm的弹簧受到5N的拉力时,伸长了2.4cm,那么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长度变为13.6cm时,受到了多大的拉力(▲)
A.6.8N B.7.5N C.5.5N D.8N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弹簧的伸长量和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详解】弹簧的伸长量和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受到5N拉力时,则弹簧伸长2.4cm;当弹簧的长度是13.6cm,则弹簧伸长13.6cm-10cm=3.6cm,因为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得:,代入数值得:,解得:F2=7.5N。故选:B。
12.如图所示,选取甲、乙、丙、丁四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A.L甲=L乙>L丙=L丁 B.L甲=L乙<L丙=L丁 C.L甲=L丙>L乙=L丁 D.L甲=L丁<L乙=L丙
【答案】C
【解析】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受到的弹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
【分析】弹簧的伸长量取决于作用在弹簧上的力的大小,作用在挂钩上的力都是F,则伸长量相同,注意判断弹簧是伸长的还是压缩的。
【详解】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而图甲和丙都是使弹簧伸长的,图乙和图丁都是让弹簧压缩的,图甲和图丙上的作用力相同,故伸长的长度相同;图乙和图丁上的作用力相同,故压缩的长度相同,故有L甲=L丙>L乙=L丁;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3.将一弹簧测力计照图甲使用,测力计的读数为4N;若把弹簧测力计倒置,像图乙这样使用,两种情况下测力计下面挂的是同一物体,则图乙中测力计的读数应是(▲)
A.小于4N B.等于4N C.大于4N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除弹簧外,还包括外壳、拉环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重力,如要倒过来使用,这些重力都会由弹簧来承担,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分析】搞清弹簧测力计外壳、拉环等的重力由谁来承担?会不会在刻度盘上显示示数?是正确判断此题的关键。
【详解】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测力计外壳、拉环等的重力都由弹簧来承担,会在测力计上显示一定的示数,从而使最终的测量结果偏大。故选C。
14.下图展示了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景,请你指出测量方法错误的是(▲)
【答案】D
【解析】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为了减小摩擦和防止损坏弹簧测力计,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详解】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拉力方向必须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并且要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擦,由图可知ABC正确,D错误.故选D。
15.一根长10cm的弹簧,当所受拉力为2N时,弹簧伸长2cm,当所受拉力为4N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是(▲)
A.4cm B.8cm C.14cm D.24cm
【答案】C
【解析】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
【分析】【详解】由题知F1=2N,ΔL1=2cm,F2=4N;根据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得:F1:F2=ΔL1:ΔL2,所以2N:4N=2cm:ΔL2,ΔL2=4cm,所以弹簧的长度为10cm+4cm=14cm。
16.5月16日夜间,一架海南航空飞机在降落合肥机场前遭遇“空中惊魂”。飞机机头的雷达罩在上千米高空被飞鸟撞凹,所幸该航班安全降落,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鸟和飞机相撞时,小鸟只是施力物体
B.小鸟和飞机相撞时,飞机只是受力物体
C.小鸟撞飞机的力大于飞机撞小鸟的力
D.小鸟能将飞机机头的雷达罩撞凹,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答案】D
【解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了解,知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详解】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鸟和飞机相撞时,小鸟和飞机都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故AB错误;小鸟撞击飞机时,小鸟给飞机一个力,同时飞机给小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个力,故C错误;小鸟能将飞机机头的雷达罩撞凹,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正确。故选D。
17.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小朋友站在水平地面上做手拉手比力气游戏,结果甲把乙拉了过来,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乙的拉力可能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B.甲对乙的拉力不可能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C.甲对乙的拉力一定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只有在甲把乙拉动的过程中,甲的力才比乙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个力才一样大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做手拉手比力气游戏时,一方对另一方有一个拉力作用,同时另一方也受到这一方对他的拉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8.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1200N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测力计的读数为(▲)
A.2400N B.1200N C.ON D.600N
【答案】B
【解析】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判断测力计的示数。
【分析】本题结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考查弹簧测力计读数的问题,较为基础,但易错。
【详解】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受的力均为1200N,处于静止状态,挂钩一端受的力为1200N,所以示数为1200N。故选B。
19.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球拍击打飞过来的网球时,网球拍击打网球的力应该(▲)
A.比球撞击球拍的力更早产生
B.与球撞击球拍的力同时产生
C.大于球撞击球拍的力
D.小于球撞击球拍的力
【答案】B
【解析】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施力时,乙也一定对甲施力,施力物也一定同时是受力物;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分析】本题考查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是基础题,但较为抽象,也易错。
易错点一:认为主动施力的物体施力在前,被动施力的物体施力在后,例如马先拉车,然后车再拉马,其实两个力是同时的。
易错点二:认为两个力有大小之分,例如认为鸡蛋磕石头的力小,石头磕鸡蛋的力大,其实两个力是等大的。这两点注意思考、理解。
【详解】拍击球的力与球击拍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根据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判断A错误,B正确;根据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判断C、D都错误.故选B。
20.一名足球运动员带球时,面对扑来的守门员,巧妙的踢了个高球,将球送进球门,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施力物体是(▲)
A.地球 B.运动员 C.守门员 D.足球
【答案】A
【解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足球离开脚面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可由此入手选择正确的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由此分析出力的施力物体对于此题至关重要。
【详解】足球离开脚面后,不再受到运动员施加的作用力,不计空气阻力,此时足球只受到重力,故此时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重力造成的,由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故该题中使得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故选A。
21.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B.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答案】AC
【解析】【分析】判断关于力的说法正确与否,必须准确把握“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含义。“物体间”“相互作用”强调了力的作用是物体对物体的。
【详解】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就说明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产生作用,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故A正确;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磁极间虽然不接触,但它们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的,如果没有磁极,没有磁场,就不会产生磁力,故B错误;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故C正确;D.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故D错误。
2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力产生的效果的是(▲)
A.用力压弹簧,弹簧变短了
B.小冰块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匀速滑动
C.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
D.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答案】B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分析判断出各个例子属于哪一种,选出正确的答案。
【分析】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由于惯性,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力还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详解】A、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属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B、小冰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是由于小冰块具有惯性;C、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属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D、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是摩擦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故选B。
23.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弹簧秤原长为L,上端固定,在离上端为处剪断弹簧,把重力为G的物体挂在其下端,把剪下的弹簧挂在重力G的下面,再在弹簧的最下端挂上另一个重力为P的重物,平衡时,上下两段弹簧的伸长量相同。则P与G的关系为(▲)
A.G=P
B.G=2P
C.G=P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A
【解析】把下面的弹簧看作由两个上面的弹簧组合而成,因此可以看出由三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承担着物重;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力的传递性可判断出弹簧承受力的大小,从而可知G1和G2的关系。
【分析】此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难点是将不同的弹簧转化为完全相同的弹簧,然后根据测力计的原理分析物重的关系。
【详解】由于上下两弹簧的伸长量相等;如果将下面弹簧看作由上面两个弹簧组合而成时,则下面每个弹簧的伸长量是上面弹簧伸长量的一半;因此下面两个弹簧的受到的拉力大小等于P,而上面弹簧受到拉力的大小等于G+P,由于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因此上面弹簧所受拉力的大小等于下面每个弹簧所受拉力大小的二倍,故有P=G。
故选A。
24.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某同学在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时,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弹簧所受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线中的哪一个(▲)
【答案】C
【解析】首先弄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含义,在这里x代表的是弹簧的伸长量,即L-L0,最后综合判断选取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图象来处理数据的能力,关键是弄清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并能综合分析拉力F与伸长量△L的关系.需要注意弹簧的平放与竖直放对横纵坐标的影响。
【详解】(1)实验中用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纵轴表示弹簧的拉力F(即所挂重物的重力大小)(2)弹簧平放时测量自然长度,此时弹簧伸长量为0cm;(3)当竖直悬挂时,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弹簧会有一段伸长量,但此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为0N(即:F=0N);(4)因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综合上述分析四个图象中只有C符合。故选C。
25.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刚受力不平衡
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
C.由于狗静止不动,所以狗没有惯性
D.小刚拉绳的力和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解析】(1)掌握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2)掌握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属于平衡状态;(3)处于平衡态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掌握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分析】在判断平衡力时,学生容易和相互作用力混淆,两种力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详解】A、本题的关键字词是“僵持不动”,即小刚、绳子、狗这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小刚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B.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C任何物体任何情况都有惯性,故B错误;D、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故选D。
26.如图所示,a、b两个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相互勾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1和F2分别拉a、b的拉环,F1=F2=6N。若两个弹簧测力计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a对b的拉力和b对a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
B.a受平衡力,b对a的拉力是6N,a的示数为6N
C.b受平衡力,a对b的拉力是6N,b的示数为12N
D.a和b受到的合力均为零,示数均为零
【答案】A、B
【解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总是在平衡状态下使用的,即弹簧测力计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工作的,此时弹簧测力计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不同是:平衡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分析】此题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分析,要学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分析弹簧测力计.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与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之处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会利用相互作用力判断力的大小关系。
【详解】水平桌面上a、b两个测力计在拉力F1和F2作用下处于静止,则测力计受力平衡;所以,测力计a在拉力F1和b对a的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b对a的拉力与拉力F1是一对平衡力,则b对a的拉力为6N,a的示数为6N;测力计b在拉力F2和a对b的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a对b的拉力与拉力F2是一对平衡力,则a对b的拉力为6N,b的示数为6N;a对b的拉力和b对a的拉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相互作用力.由此分析可知A、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故选A、B。
27.混凝土便宜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钢筋耐压也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须承受张力的部位用钢筋来加固。如图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从题目材料中抓捕到有用的信息:①混凝土耐压,钢筋耐压也耐拉。②混凝土建筑物承受张力的部位要用钢签来加固。处理信息后分析推理可知,人站在房间的楼板上,给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楼板两端壁支撑楼板,在压力的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楼板上面承受压力,下面承受张力,所以在房间的楼板内的钢筋应放在下部。人站在阳台上,给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阳台只有一端压在墙壁中,因此阳台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阳台上部承受张力,下部承受压力,所以阳台内的钢筋应放在上部。
【分析】【详解】人在平台上时,给平台向下的压力,平台的底面产生的张力较大,故平台上的钢筋应在下面;人在阳台上时,给阳台向下的压力,阳台的上面产生的张力较大,故阳台上的钢筋应在上面,只有A正确。
28.如图所示,甲图为在装有压缩空气的盒上打了个小孔;盒内的空气向左喷出。乙图为被刺穿了一个小孔的真空盒,空气从左边吹进盒内。两盒均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则两盒的运动情况是(▲)
A.都向右运动 B.甲盒向右运动,乙盒保持不动
C.甲盒保持不动,乙盒向右运动 D.两盒均保持不动
【答案】B
【解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乙对它的反作用力;(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当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分析】本题中学生対甲盒子分析能得出正确结论,会认为乙盒子也向右运动,这是对物理知识分析不透彻造成的。
【详解】(1)甲盒子内的空气给外部空气一个向左的推力,外部空气就给甲盒子一个向右的反作用力,使得盒子向右加速,故甲盒子向右做加速运动:(2)乙盒子内吸进气体,气体进入后通过与乙相互做用停止运动,从外面看,气体开始是静止的,后来也是静止的,故乙不会产生运动。故选B。
29.实验室中的一个弹簧测力计因簧断裂而损坏,小萍看到弹簧断裂处很靠近弹簧的一端,他就去掉断裂的一小段弹簧,将剩余较长一段弹簧重新安装好,并校准了零刻度,那么用这个修复的弹簧测量时,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相比较,结果是(▲)
A.测量值比原来测量值大
B.测量值比原来测量值小
C.由于弹簧取自原弹簧秤,且注意校准零刻度,因此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一致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答案】B
【解析】弹簧断裂说明弹簧的长度变短,这时它的劲度系数会变大,也就是说在与原来拉力相同时,它的伸长会变小,这就影响了它的示数,便不能再准确测量力的大小。
【详解】本题综合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和改变弹簧长度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来进行发散思维。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弹簧的各部分都均匀伸长,由于弹簧测力计中弹簧很轻,可忽略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认为弹簧伸长时各部分产生的弹力大小是相同的。设想将整根弹簧分成等长的几段,如果弹簧总的伸长量为L,产生的弹力为F,那么弹簧每一段伸长为,每一段产生的弹力大小也是F。弹簧剪短后,仍然分成等长的几段,如果弹簧总伸长量仍为L,则其每一段的伸长量仍为。但剪短后每一段的自然长度均小于未剪之前,在总伸长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剪短后每一段产生的弹力要大,也就是说,剪短后的弹簧与原来较长的弹簧相比较,使它们伸长相同的长度L,对较短的弹簧来说拉力要大于F。由以上分析可知,用修复的弹簧测力计测量时,测量值将小于原来的测量值。故应选B。
30.如图所示,劲度系数均为k的甲、乙两轻质弹簧,甲弹簧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乙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在甲的另一端挂一重物G,乙的另一端压一重物G时,两弹簧的长度均为L,现将两弹簧并联,并在其下方系一重物G,此时弹簧的长度应为(▲)
A.L+ B.L+ C.L- D.L-
【答案】A
【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F=kx,其中F为弹力大小,x为伸长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2)根据F=kx可以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x=,弹簧的长度为L=L+x,其中L表示弹簧的原长。
【分析】本题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解题的重点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个原理写出出相应的表达式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详解】(1)设弹簧的劲度系数是k,根据弹簧长度的表达式弹簧的长度为L=L+x=L+ 则甲弹簧的长度L=L+,则原长L=L-;
乙弹簧的长度L=L-,则原长L=L+;
(2)甲、乙弹簧并联时,两者长度相同设为s,
那么甲的伸长量x1=s-(L-),产生拉力kx1=k[s-(L-)];
乙的伸长量x2=s-(L+),产生拉力kx2=k[s-(L+)];
甲、乙两弹簧拉力之和应该等于G,
即:k[s-(L-)]+k[s-(L+)]=G解得弹簧的长度s=L+。故选A。
31.一只重为G1的木箱放在大磅秤上,木箱内有一个重为G2的人站在小磅秤上,如图所示,站在小磅秤上的人用力推木箱的顶板,此时小磅秤的示数将 ▲ ,大磅秤的示数将 ▲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增大;不变
【解析】(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了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2)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析】分析准确题目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1)当人站在小磅秤上静止不动时,磅秤的示数为G2;当小磅秤上的人用力推木箱的顶板时,人的脚会又给小磅秤施加压力,故示数将大于人的重力,即示数将增大;(2)木箱内的人与顶板间的力,以及人与小磅秤间力的作用,属于内力;大磅秤的示数始终等于木箱与人、小磅秤重力之和,即F=G1+G2+G小磅秤;故示数不变;故答案为:增大;不变。
32.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F1=F3=F4>F2,拉住一
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
(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 ▲ 图和 ▲ 图。
(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 图和 ▲ 图。
(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 图和 ▲ 图。
(4)在上述a与c图中,控制 ▲ 和 ▲ 相同,研究 ▲ 与 ▲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叫作 ▲ 法。
【答案】(1)a;b;(2)a;c;(3)a;d;(4)大小、作用点、力的效果、方向、控制变量
【解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作用点、方向相同,而力的大小不同;
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作用点、大小相同,而力的方向不同;
在物理上,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分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将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控制变量法在物理上的应用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a和b,因为这两个实验中,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只有力的大小不同;(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a和c;因为这两个实验中,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只有力的方向不同;(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a和d;因为这两个实验中,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只有力的作用点不同;(4)在(a)与(c)图中,控制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研究力的效果与力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物理上将此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故答案为:(1)a;b;(2)a;c;(3)a;d;(4)大小、作用点、力的效果、方向、控制变量。
33.某同学用30N的力斜向上向右推木箱,方向与水平成30°夹角,请做出该力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分析】本类题的关键是会找出力的作用点,确定力的方向,表示出力的大小;根据力示意图的画法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详解】推力的作用点在木箱左边边缘的中点,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大小为30N,推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34.如图,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
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容积:2000mL的可乐瓶
发射角度 20°
装水量(mL) 300 400 500 600 700
第一次距离(m) 18.28 19.6 20.95 19.95 16.98
第二次距离(m) 17.42 20.3 24.36 23.36 14.36
第三次距离(m) 22.33 19.58 21.32 21.34 19.34
平均距离(m) 19.34 19.83 22.21 21.55 16.89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可乐瓶容积、发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 。
(3)可乐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水火箭就向前飞出,这一现象说明了 ▲ 。
【答案】(1)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的关系(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有什么关系?);(2)装水量为5OO毫升时,水火箭飞行距离最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解析】从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的不同,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知道影响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的因素是什么,从而能了解这个实验方案的研究的问题,才能进一步通过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由自然现象概括总结物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
【详解】(1)他们实验时,是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这样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可乐瓶的容积、发射的角度;改变的因素是可乐瓶内装的水的体积;所以实验探究的是: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的关系(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有什么关系?);(2)由实验数据中的平均值可知:装水量为3OO毫升时水火箭飞行距离为19.34米;小于装水量为4OO毫升时水火箭的飞行距离19.83米,更小于装水量为5OO毫升时水火箭的飞行距离22.21米;而装水量为5OO毫升时水火箭的飞行距离22.21米,大于装水量为6OO毫升时水火箭的飞行距离21.55米,更大于装水量为7OO毫升时水火箭的飞行距离16.89米;所以,装水量为5OO毫升时,水火箭飞行距离最远;
(3)可乐瓶内的水向后喷出,表示水向后施力,而水火箭得到了向前飞行的动力,所以这一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故答案为:(1)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的关系(水火箭飞行距离与装水量有什么关系?);(2)装水量为5OO毫升时,水火箭飞行距离最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5.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2N的钩码。
钩码的运动状态与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的运动状态 弹簧测力计读数(N)
① 匀速向上运动 2.0
② 匀速向下运动 2.0
③ 加速向上运动 3.5
④ 加速向下运动 1.4
⑤ 减速向上运动 1.6
⑥ 减速向下运动 2.8
(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 钩码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一个站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据(1)中结论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 ▲ 。
A.一直减小,但最后等于体重
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体重
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等于体重
D.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答案】(1)等于;大于;小于;(2)C
【解析】(1)物体的重是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拉力,通过拉力和重力比较得出钩码在匀速直钱运动时、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的结论。(2)静止的物体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拉力等于重力。(3)根据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利用上面得出的结论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由表格数据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并且根据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钱运动时,拉力等于重力都是2N,所以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等于钩码重力。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拉力分别是3.5N、2.8N,拉力都大于重力。所以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大于重力。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分别是1.4N、1.6N,拉力都小于重力.所以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小于重力。
(2)一个站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根据上面的结论,压力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等于人的体重。所以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等于;大于;小于.(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