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黄河双语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 2021.11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共29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 B.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2. 《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3.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本善习远 D.实行仁政
4.《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度的改革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这反映了
A.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7.《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8.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文字
C.秦朝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0.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朝代 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层级
秦 郡县制 郡——县 二级制
汉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
东汉末期:州——郡——县 二级制
三级制
A.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 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C. 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2.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13.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1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5.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置财物留使、留州。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A.通判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诸路转运司
1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少教民族 主要活动
916 —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17.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A. 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 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 最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 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8.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阒、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9.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2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
2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书,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22.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百姓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百姓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B.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
C.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 D.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
23.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4.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
②西方文化在当时产生巨大作用
③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海的桥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2020年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彰显了特色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我国明朝有位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成的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这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依据材料判断图一至图三属于哪一类史料 (6分)
材料二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的不同记载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栽:“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据考古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發微,乏弗行,贷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货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2)对比两段材料记录的内容有什么发现 哪一个更能体现真实的历史 (6分)
27.(17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
28.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学史的材料,同时又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唐诗节选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香山寺二绝》白居易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忆惜》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提取材料中的唐诗信息(任选三首),说明上述唐诗对研究唐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4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历史答案
1、选择题:
1-5:BDBBB 6-10:DCCDA 11-15:DBBDD 16-20:ABDDB 21-25:BACBD
1、非选择题
26.(1)图一属于实物史料;二属于口传史料(口述史料);图三属于文献史料。(6分)
(2)《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是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是因为征发服徭役,因为大雨超过了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都应该斩首。(2分)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因为雨不能动工,免除本次征发。(2分)《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的记载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2分)
27.(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5分)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28.(12分)
29.(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同意(1分)。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中国发展陷于停滞状态。(4分)
或:不同意(1分)。理由: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