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黄河双语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黄河双语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2: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黄河双语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2021.11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25题。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慰藉(jí) 怂恿(yǒng) 稻菽(shū) 娇嗔 和霭可亲
B.摈弃(bìn) 讪讪(shàn) 奇葩(bā) 签署 全神惯注
C.包扎(zā) 踌躇(chú) 吸吮(shǔn) 寥廓 出类拔萃
D.罅隙(xià) 悲怆(chuāng) 毛坯(pēi) 峻工 熙熙攘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 ,挥斥方遒。
②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 。
③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 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
A.意气 不谋而合 雷厉风行 B.意气 不约而同 叱咤风云
C.义气 不约而同 雷厉风行 D.义气 不谋而合 叱咤风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具赌资。
B.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C.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D.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彰显)
B.吾尝跂而望矣(跂:抬起脚尖)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C.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过)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吾尝终日而思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下列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栗深林兮惊层巅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①③∥②⑧∥④∥⑤⑦∥⑥ B.①④∥②⑤∥③∥⑥⑧∥⑦
C.①⑦∥②④∥⑥∥③⑤∥⑧ D.①⑧∥②⑦∥⑤∥③④∥⑥
7.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不拘于时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A.①④∥②③∥⑥⑦∥⑤ B.①⑤∥②⑥∥③④∥⑦
C.①③∥②⑦∥④⑤∥⑥ D.①⑥∥②⑤∥③⑦∥④
8.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灵运)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闻一多,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代表作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C.《师说》中的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种经书。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10分)
材料一: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中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朱熹解释,“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按照当代学者庞朴的解释就是,有人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中庸之道则认为事物一分为三,在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端点,因此中庸之道主张人们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方法论,已渗透到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之中。这在我们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一是善于在现实中的两个端点之间寻找中端点。20世纪曾经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两个端点,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探索,决定在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之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如说,苏联是一党制,西方是多党制,我们则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试图借鉴两者的优点,同时避免两者的缺点。
二是善于在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两个端点之间,寻找一个过渡端点来解决阶段性问题。比如,我们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早就想搞市场经济了,但是我们的办法是先保留计划经济,然后发展乡镇企业,在体制外再发展出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又如价格双轨制,一方面保留计划经济的产品价格体制,另一方面发展市场产品价格。这就是不要一步到位,而是善于找中间的过渡作为桥梁,达到下一个目标。
三是善于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分步到位,设置过渡性中间目标。就像高速公路上总是要有加油站一样,我们的发展总需要搞一个过渡再往前走。例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个“三步走”战略使得我国的发展循序渐进,防止了“大跃进”错误的重现,也防止了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问题的发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平稳,我觉得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作用。它使得我们既反左也反右,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是不搞极端,量变和质变相结合,阶段革命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之道。
(摘编自郝铁川《改革智慧与中庸之道》)
材料二: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
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既反左也反右,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B.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中庸之道在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方面的体现。
C. 孟子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是站在中间强调双方相互依存。
D.中庸之道是贯穿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脉络。只有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才能准确理解儒家学说的言论主张。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事物一分为二是不对的,应该是一分为三,因为在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端点。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苏联一党制和西方多党制两个端点之间探索出来的。
C.“中行”就是走中间道路,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全面看问题也是中庸之道的另外一种表述。
D.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后者为先导,说明中庸之道的“中”不是数理意义上的“中间”。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庙去城过一舍 去:距离 B.士逊彻盖 彻:撤去
C.即计余以贷贫者 贷:宽恕 D.不独闵幽闭 闵:同“悯”,怜悯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相争。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
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放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四、(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小题。(9分)
江上逢故人
韦庄
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
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
[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字,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红杏园中酒醉如泥的一幕、令诗人记忆犹新。
B.诗人与朋友重逢越溪,杜鹃花开,鹧鸪啼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重逢之景。
C.与朋友重逢时,江流湍急,江面烟波浩渺,诗人乘坐的小船难以辨别方向,行路艰难。
D.诗人向朋友介绍江畔酒楼多储存美酒,邀请朋友共赴酒楼,畅饮美酒,共叙友情
1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的高尚节操,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6分)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高中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是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
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2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的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23.“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4分)
24.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六、(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级高一期中考试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
1.C
A慰藉(jiè) 和蔼可亲 B奇葩(pā) 全神贯注 D悲怆(chuàng) 毛坯(pī) 竣工
2.A
意气: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1、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2、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不谋而合和不约而同:都有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的意思。但语法功能不一样,“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作状语。此处作谓语,所以应用“不谋而合”。
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此处指钟扬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果断、坚决、严格,所以应用“雷厉风行”。
3.B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使用正确。
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贬义,不能用于公安干警。
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一文不名,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名,占有。这里宜改为“一文不值”。
4.D徒:一类人。暂:忽然,一下子(A彰:清楚B跂:踮起脚后跟C全对)
5.A 主谓之间(B修饰连词∥顺承连词C副词,大概∥代词,他D兼词,于之∥代词,他)
6.B(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
7.D(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
8.B周瑜
9.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10.A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错误,这只是一方面原因。)
11.B (A.“把事物一分为二是不对的”错误。C.“全面看问题也是中庸之道的另外一种表述”错误。D.“以后者为先导”说法错误。)
12.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并引出两种参照学说——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
②然后列举儒家学说的言论,从多方面分析其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无一例外体现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充分论证观点。
③最后得出结论,照应论点;强调必须看到儒学的灵魂,避免碎片化理解。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13.C贷:借给,借贷
14.A
15.C左迁是降职
16.B “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 错误,原文“来岁输阳信”,意思是与百姓约定第二年要归还。
17.(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4分。译出大意给1分,“寻”“廷”“去”各1分)
(2)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4分。“不肖”“知”“状”、判断句各 1分)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约公元992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士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撒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四、诗歌鉴赏和默写
18.C(本句不是写重逢时的景象)
19.(1)借杜鹃花开、鹧鸪啼鸣的江景,衬托诗人与故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2)“来时”一句写诗人询问朋友家乡人的情况,表达作者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感。
(3)“别后”一句借烟波浩渺、难辨方向,表达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
(4)借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反用其意,劝慰朋友和自己虽身在异乡,但不要过于悲凄,表达了旷达乐观的心情。 (本题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只答情感不进行分析,适当扣分)
20.(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21.D(“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错误,黄金自语说明他已经理解了,受教了。)
22.B(“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说法想当然,校长是真的对古诗词有研究,不是故弄风雅,另外校长和季献民也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23.(1)8岁时,能准确判断高中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赢得校长的刮目相看,可谓“绝活”。
(2)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3)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4)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四点任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24.(1)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2)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最美开放。
(4)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的手段、花木是其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5)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尊重并珍惜花的人。
(每个答案要点概括1分,结合文章内容解说1分;任意答对3个要点,给6分。其他感悟言之成理亦可。)
六、作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并“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因此,这道记叙文试题既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又体现了与时代同步、重个性发展的命题风格,同时,也是对新课标的积极落实,发挥了导向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审题
所谓“信息”,原意指能消除不确定因素的讯息,依据材料的提示,也可泛指引发行为、想法、情感、心理变化的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提及“信息”,更多强调的是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内容。当然,“信息”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载体或表现形式,比如手机短信、音频视频、纸质通告、口头叮咛,甚至是特定的手势、图案、代码等。因此,我们在构思故事时,必须先明确“信息”的具体内容及其特定的载体或表现形式。这样,才便于展开叙事。
所谓“一条”,清晰地指明了信息的外在数量。当然,故事中出现若干条信息亦可,但必须有一条关键信息对情节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那么,这条信息如何才算发挥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呢?试举两例:1.故事因这条信息而来,如文章开篇主人公在朋友圈看到一条虚假信息,前往消费后发现被骗,进而展开反思;2.故事情节因这条信息而发生变化,如主人公在志愿填报时面临两难选择,此时收到一条来自远方朋友的信息,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最终做出选择。总之,这条信息不能是点缀、陪衬,如果脱离这条信息,故事将难以成立。因此,如若讲述主人公在海量信息浪潮中的沉浮,则难以切合题意。
二、明晰写作要求
“联系现实生活”,不是否定借古讽今,也不是排斥未来想象,而是要求故事应基于现实社会进行生发。这是在引导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关注时代、关怀社会,体现出当今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思想健康”是指我们在面对信息化社会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时,应表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勇于奋斗、乐观向上的心态,立志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常规要求,引导我们叙事要具体翔实、细节要感人,从而使文章情感饱满、立意深刻。
“语言流畅”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符合语言表达规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在叙事时追求语言的生动、鲜活、有个性、有感染力。
“书写清晰”是今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写作的新要求,提示我们在平常写作时也应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以提升卷面整洁度。未来这一要求或将纳入评分标准。
三、范文
一条信息
北大附中 宇家慧
清晨,朝阳将“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十二个大字照得金光闪闪。沐浴着阳光,女孩们连蹦带跳地拥入校园,身姿轻盈得如同一只只燕子。我深吸一口气,拉了拉书包带,也昂首迈入了校园。
其实,要不是那一条信息,我是不会读高中的。
我是大山里的女娃,爸妈虽爱我,但又总对我说:“你一个女孩子家,读书没用,多攒些钱给弟弟。弟弟要是能考出去,到时咱们一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些话语穿过稀薄的爱,化为利刃,直刺我的内心。渐渐地,我变得懂事,或许弟弟读书,的确比我更有意义吧。
但是一天傍晚,夕阳西沉,我正背着满筐的猪草,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突然,村口布告栏上的一条信息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名叫张桂梅的老师要办一所女子高中,“学费全免,管吃管住,目前正在招生……”真正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话:“女孩们也有上学的权利,你们的人生由自己主宰!”刹那间,热闹的村口广场上,拖拉机的轰鸣声、小孩子的打闹声都远去了,我似乎听见一个沧桑而温暖的女声,不断鼓励着我:“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那声音好像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就像久旱的心田突然迎来了甘露,梦想的种子开始萌芽。
我赶回家里,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我满怀期待地盼着他们送我去报名。“这不是钱的事,你上学有什么用?不如多分担些家务、赚些钱更实在。女孩子家,早些做活儿,以后嫁人了,才不会被婆婆说……”冷冰冰的话语又一次劈头盖脸地浇到我头上。但这一次,我没有消沉。那条信息,一字一句飘飞起来,逐渐在我眼前排列成行———“女孩们也有上学的权利,你们的人生由自己主宰!”爸妈指明的路,有千千万万的女孩子走过。无论如何,这一次我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为了不给家里添麻烦,我白天割草种地,不耽误农活儿。稍有休息的工夫,我就坐在田埂上看教材,书都被我翻烂了,沾满了泥土。晚上父母睡下后,我就打开灯,做书上的习题。在这一天天的学习中,我的内心越来越坚定,心中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终于,父母同意我去上学了。报到那天,我见到了张老师。她面容和善,目光温柔,微笑时眼角的皱纹中充满了慈祥。“张老师,我看到那条信息了,我也想主宰自己的人生。”我向张老师表明了心迹。张老师轻轻地握住了我的手:“你很勇敢,敢于走自己的路。老师会陪你实现梦想的!”她的掌心干燥粗糙,却十分温暖;她的嗓音沙哑低沉,却充满力量,如同春雨抚慰了我干涸已久的内心。我知道,我心中梦想的种子已找到一片沃土,可以不受禁锢地恣意生长了。
我站在校门口,看到高大的教学楼那样肃穆圣洁,仿佛一座盛满理想的殿堂。女孩们三五成群,手挽着手一同走进校园,脸上洋溢着笑容。若不是那一条信息唤醒了我,让我坚定了信心,追求梦想,我绝不可能拥有上学的机会。
迎着朝阳,我昂首迈进校门,开始了我新的人生旅程。
一条信息
北大附中 林欣雨
寒冬的风雪侵袭了武汉城中的寸寸草木,一幅萧疏残败的景象,叫人们清楚地看见了生命的衰萎。空荡荡的街道上,偶有全副武装的行人踏着冰雪融化后的积水匆匆走过,去往未知的前方。
老刘坐在那生了铁锈的旧窗户前,低头看着手机里不断推送的信息,眼睛眯了起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几乎让所有的店面关了门,老刘在这里做了多年的蔬果生意,这一回,似乎真的走入了困境。亲人们发来担忧的询问,生意伙伴传来经营惨淡的消息。老刘无奈地叹了口气,寒风从窗户缝隙里钻入,吹得他有些花白的头发直晃荡。
“叮咚”,一条新的信息出现在老刘的手机屏幕上。
“老刘,你那里还有菜吗?我这边现在缺货,要给医院供伙食。”是开饭店的老胡发来的,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
老刘的眼睛忽然亮起来,他激动地回复道:“有!”
当天晚上,两人就碰面,商量具体价钱。
“就按照进货价的七成卖给你吧。”老刘仅犹豫了一小会儿,就下定了决心,“没事,还是前线的医护人员最要紧,以后咱们多多合作就行。大家相互照应着,总能挺过去!”
老胡点点头,无言地笑了。外面寒风呼啸,暖黄色的路灯灯光透过窗,照在两人肩上,将两人的眼睛映得很亮很亮。
打从收到那条信息起,老刘就重新打起了精神,开始投身于抗击疫情一线。他报名成了协助物资供给的志愿者,花了不少积蓄和时间,来保障自己供应的菜品质良好、种类齐全、价格合理。老胡时常给他发来新的信息,告知他医院的状况。看到医护人员能够吃上新鲜美味的饭菜,老刘感到欣慰。他觉得,他能为这个社会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日子在人们的坚守中流转。时至今日,疫情得到了控制。南门的早市开张了。政府给予复工的经营者许多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生活渐渐回归正轨。重新开门经营的老刘看着自家菜摊儿上红彤彤的西红柿、脆生生的小黄瓜,心里乐开了花。
“老刘,你那里还有菜吧?”老胡又发来信息。
“都有,全乎着哩!”
老胡拎著一条喜头鱼,来挑一把绿油油的小葱。他说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他要做一道拿手的红烧喜头鱼,为女儿庆生。
望着老胡远去的背影,老刘心想:“多亏了老胡的那一条信息呀!我之前从未想过,与全国人民并肩作战,是这么幸福的事情!”
【名师点评】本文的故事取材于疫情期间武汉商贩生意惨淡,但仍义无反顾地为医院提供菜蔬,以保障一线医护人员能吃上美味的饭菜的真实事件,彰显了普通劳动者在灾难面前所具有的朴实、勇敢、乐于助人的人性光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