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2:4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接天连叶无穷 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课堂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赏析语言美,领略画面美,感受情感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其后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晚年的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抓线索,理结构
思考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出门散步,路径是怎么走的?
3.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突然想去荷塘散步?
4.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5.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思考一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
b.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二
作者出门散步,路径是怎么走的?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思考三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突然 想去荷塘散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处于彷徨与苦闷之中。文中所说的“颇不安宁”,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是他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苦闷。他想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思考四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超然物外总是短暂的,总要回到现实中。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去途
荷塘
归途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把握结构
明线
暗线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主题探究
思考五:4-6三段分别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合作探究
品读4、5、6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美?为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以做批注的形式赏析。
月色下的荷塘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凝碧
月光下的荷塘
淡雅
宁静
美妙
静态(无风)
动态(有风)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宁静朦胧
塘上的月色




荷 塘 四 周
树:
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的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景物特点:
淡雅、朦胧、宁静、幽远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凄苦之情。
课后作业
选取校园一景进行描写。
(提示:可运用文中写作手法)
祝大家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