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21:53:45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欲 也
孟子 第二课时

回顾所学知识

学习新的内容
作者介绍
孟子,名 ,字 ,战国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 论。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得到,拥有)
(同“德”,感恩、感激)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代词,他)
(助词,的)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一词多义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科植物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今异义
课 时 目 录

思考当代价值

体会孟子思想

感悟文章写法

学习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摆事实)
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
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为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讲道理)
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比喻论证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不苟且偷生
不侥幸免死
不因为想求生而无所不用其极
不因为想免死而无所不用其极
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求生却不用
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免死却不用
仁义本心
丧失仁义本心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从生死两方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做小结: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xíng)道之人弗受;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自然段阐释“舍生取义”就是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善用对比。
第一段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
写作特点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请举出几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个体尊严
当代价值
精神追求
生命价值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 旨:



听课题名称 《鱼我所欲也》 总课时 第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证方法。 2、感悟文章写法。 3、体会孟子思想。 4、思考当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论证方法。 难点:论证方法、思想价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回顾: 孟子资料。 字词要点。 二、学习新课: 1.论证方法: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比喻论证 )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从生死两方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 ) 第二自然段阐释“舍生取义”就是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写作特点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善用对比。第一段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 3、孟子思想(代表人物): 舍生取义,义大于利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当代价值: 生命价值 精神追求 个体尊严
板 书 设 计(共20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感知文本,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句。
理清文章内容,了解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观点。
作者介绍
孟子,名 ,字 ,战国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 论。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解题《鱼我所欲也》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字音校准
不为苟得也(wéi)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得(gǒu)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字词解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欲:想要。所欲:想要的东西
也:表判断
得兼:同时得到
舍:舍弃
义:指大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字词解释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甚于: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恶: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字词解释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假如,假使
莫:没有
可以:可以用来
何不用:什么(手段)不用呢
为:做
字词解释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这是因为
非独:不仅仅,不只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字词解释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羹:粥状食物
呼:没有礼貌的吆喝
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字词解释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同“辨”,辨别
加:益处
奉:侍奉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字词解释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受:接受
是:这种(做法)
已:停止
谓:叫做
本心: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字词概括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避”,躲避
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取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代词,他)
(助词,的)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一词多义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科植物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今异义
观点总结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是心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
思维拓展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课堂小结
本文提出“义”比生命更重要的观点,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练习
1.本文作者 ,名 , 时期 家、 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的思想,与其并称为“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宫室之美: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5.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弟受;敲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满!为宫室之美,妻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呼尔而与之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B.委而去之。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佣者笑而应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如果使人喜爱没有超过喜爱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C.如果使人的欲望都像追求生命一样,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求得生存的人,哪一个人不可以利用呢?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B.在结构上,第二段末句的“本心”与第一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二者含义相同。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的疑问。
D.“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的本性。
4.下列人物能够体现选文“贤者”境界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恽代英:“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
8.翻译下面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文章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10.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读你的看法。
11.下面是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写下的绝笔。请联系本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四、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亦我所这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用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不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也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也》)
12.请用“/”给句子划分停顿。(限划一处)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1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贵义于其身也
C.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C.(甲)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说明了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说理方式;(乙)文则运用比喻的说理方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万事莫贵于义也。
16.(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答题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例句的意思是: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A.句意: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已而:表示短暂的时间,不久;
B.句意:守城的人就弃城而逃。而:用在动词“委”和“去”之间,起承接作用,可不译;
C.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D.句意:同伴们笑着回答说。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如使,如果、假如;莫甚于,没有超过;用,采用;
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故选A。
3.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
C.“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是一个反问句;手法并非“设问”;故选C。
4.
本题考查拓展比较。
根据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可知:本文中“贤者”的境界是“舍生取义”;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表现了陶渊明远离世俗,内心清净;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表现欧阳修沉醉于美景;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表现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体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D.“己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是说想起了从前的战友,有的已经牺牲了,有的还在继续战斗,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已经把这些都当做是家常便饭了,不在为这些事情烦恼了,而是用满腔的豪情去继续在狱中和敌人做斗争,像楚囚那样,绝不忘记、背叛自己的信仰,情感主要还是在狱中更加怀念从前的战友,表达自己忠于信仰的决心表达了恽代英为了革命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情,宁死不背叛信仰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能够体现“贤者”境界;
故选D。
5.“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6.①同“德”,感恩、感激
②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③假如,即使
④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C
8.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9.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0.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11.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唯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对圣人贤士的教诲没有任何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2.争一言/以相杀
13.A
14.D
15.(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6.“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本,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句;
2、理清文章内容,了解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内容,了解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故知导入
回顾所学孟子的人物常识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通过教师范读,校正读音,并结合预习知识,来对课文的文义进行初步把控。
再读解疑
对文章重难点句式、词句进行释疑式解读,理清文章内容。
四、三读总结
总结孟子的观点,进一步理解“性善论”的时代意义,并思考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业布置
课后配套练习;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