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 用 )
( 凭借 )
( 把 )
( 因为 )
( 派 )
( 出使 )
( 如果 )
( 如此,这样 )
( ……的样子 )
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 吉祥 )
( 休息 )
休
然
使
以
秦王不说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先生坐!何至于此!”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对众宣示),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史记·秦始皇本纪》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通“猝”,突然)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资治通鉴·秦纪二》
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不久大败。秦王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见《资治通鉴·秦纪二》)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沉着应对,义正言辞,有理有节。对比秦王的蛮横无理,唐雎临危不乱,胆识兼备。
“臣未尝闻也。”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畏威胁,敏于应对,敢于质询。可见他英勇无畏、机智果敢。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严正立场,忠于使命,勇于献身。可见他忠君爱国、敢作敢为。
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16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1、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2、共33篇;
3、是国别体史书;
4、主要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 jū
韩傀 guī
缟素 gǎo sù
色挠 náo
寡人谕矣 yù
怫然 fú
免冠徒跣 xiǎn
庸夫 yōng
以头抢地 qiāng休祲 jìn
整体感知
根据“阅读提示”阅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唐雎出使秦国背景和原因
第二部分(2-3)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三部分(4)唐雎战胜了亲王的暴虐,取得了胜利
写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唐雎
一君与一士
语言的博弈
赏读人物
秦王
神态语言中看秦王
找到对秦王的神态描写,体会秦王形象。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神态语言中看秦王
秦王不说。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表面:放低姿态
实际:以守为攻,暗藏杀机
神态语言中看秦王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勃然大怒,施以威胁
神态语言中看秦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受到威胁,怯弱退让
神态中看秦王
找到对秦王的神态描写,体会秦王形象。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欺软怕硬
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
语言中看唐雎
文中对唐雎只有语言描写,
请讨论:给唐雎每一句话加上一个词“ ”地说。
唐雎 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沉着冷静
语言中看唐雎
唐雎 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简短有力
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语言中看唐雎
唐雎 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坚定无畏
三位名士为例以明志
唐雎
文中对唐雎只有语言描写,
请讨论:用一个词形容唐雎其人。《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能够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本文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虽然从历史上看,这种外交胜利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远彪炳青史,令人感佩。
二、学情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篇幅适中。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较好的文言语感,在字句落实、篇章翻译上困难不大,只需要夯实重点字词,关注特殊语法现象。在把握、概括人物形象方面有一定训练基础,但本文较为精练,且以对话为主,学生在对人物对话的细致分析上或不到位。受限于文本展现出来的人物面貌,或难以真切感知人物风采。
三、教学目标
1.落实重要文言词语,学会横向积累词汇。
2.细致分析人物对话,真切感受唐雎形象。
3.结合课外补充资料,立体感受人物风采。
四、教学难点
在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材料了解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一:再读文本,落实字词
休:休祲降于天( 吉祥 )
行者休于树( 休息 )
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如此,这样 )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如果 )
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 )
以君为长者( 把 )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
(二)教学活动二:拓展阅读,还原秦王
1.分析课文中的秦王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前:秦王不说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后: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先生坐!何至于此!”
2.分析历史上的秦王形象。
资料一:《资治通鉴·秦纪二》: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资料二:《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通“猝”,突然)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对众宣示),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针对同一事件,将《战国策》中的秦王形象与《史记》《资治通鉴》中展现出的秦王(秦始皇)进行比较阅读。秦始皇有狂傲专断的一面,但也是有出色领导执政能力,勤于政事,勇于自省,从善如流的优秀君主。《战国策》 展现或塑造出这样的秦王,正是为了凸显使臣唐雎的形象。
(三)教学活动三:品析对话,解读唐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品析:一个“虽”,在假设和让步中带出“守土不易地”的坚定,一个“岂”在反问与蔑视中嘲讽了秦王以空言索人土地的蛮横无理。唐雎义正言辞,有理有节,临危不乱、胆识兼备的形象跃然纸上。
“臣未尝闻也。”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品析:秦王以咄咄逼人之势,用“天子之怒”相要挟。唐雎冷静反击,毫无瑟缩之态,“臣未尝闻(天子之怒)也,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臣未尝闻”与“大王尝闻”,变被动为主动,足见唐雎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品析:秦王小觑、丑化“布衣之怒”,唐雎毫不示弱:“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继而“挺剑而起”。尽现他以死相拼的决心与勇气,“流血千里”尚需发动,远在天边,“流血五步”蓄势待发,近在眼前。这时的他是“士”阶层强大精神力量和行动能力的化身,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是他敢作敢为的厚重底气,他“挺剑而起”之时,便是秦王威风扫地之际。
(四)小结
唐雎临危受命,出使强秦,最终不辱使命,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课文歌颂唐雎以弱战强的凛然气概与无畏精神,以此赋予普通人相信正义,对抗不公的勇气。个体看似渺小而脆弱,但爱国信念与非凡才干是我们抵制强权的重要武器,我们应当不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成长为敢于捍卫个人正当权益,勇于维护国家利益的合格接班人。《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能够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本文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虽然从历史上看,这种外交胜利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远彪炳青史,令人感佩。
二、学情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篇幅适中。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较好的文言语感,在字句落实、篇章翻译上困难不大,只需要夯实重点字词,关注特殊语法现象。在把握、概括人物形象方面有一定训练基础,但本文较为精练,且以对话为主,学生在对人物对话的细致分析上或不到位。受限于文本展现出来的人物面貌,或难以真切感知人物风采。
三、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细致分析人物神态对话,分析秦王、唐雎形象。
四、教学难点
细致分析人物神态对话,分析秦王、唐雎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士”字的含义,引申到本文所要讲的“士人”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士人——唐雎。
(二)文学常识补充
【强调】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2. 主要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
(三)整体感知
根据“阅读提示”阅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且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在字句落实、篇章翻译上困难不大。同时本文的“阅读提示”中对文章有内容的概括,所以通过划分文章结构的方式让学生梳理脉络,了解事件。
补充:文章写作背景,明晰“易地”的真实意图,为接下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四)细读文本,分析秦王形象
1.找到对秦王的神态描写,体会秦王形象。
明确:不说
怫然怒
色挠
2.将人物神态带回人物语言中,二者结合探讨神态变化的原因及体现出的人物形象
(1)秦王不说。
秦王谓唐雎曰:“……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明确】表面:树立自己尊重长者的形象、有心做亏本买卖、将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
实际:以守为攻、暗藏杀机
形象:奸诈狡猾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勃然大怒,施以威胁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徒以有先生也。”
【明确】受到威胁,怯弱退让
【总结】秦王的形象:秦王外强中干,奸诈狡猾,欺软怕硬
(五)细读文本,分析唐雎形象
文中对唐雎只有语言描写,请讨论:给唐雎每一句话加上一个词“_______”地说。
(1)唐雎 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明确】以周礼分封以对,有理有据,沉着冷静
(2)唐雎 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明确】以彼之道,还至彼身,简短有力
(3)唐雎 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明确】视死如归,舍身就义,坚定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