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集体备稿
20
12
年
11
月
19
日
课 题
《答谢中书书》、《记成天寺夜游 》 、《说屏》
课时
3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答谢中书书》、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背诵、默写全文。《记成天寺夜游 》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能力
目标
《答谢中书书》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记成天寺夜游 》
1、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答谢中书书》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记成天寺夜游 》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
重点
《答谢中书书》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记成天寺夜游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意境。
说屏》1. 理解作者对"屏"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
难点
《答谢中书书》、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记成天寺夜游 》 了解“闲人”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
《说屏》
体会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教学
方法
《答谢中书书》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记成天寺夜游 》
1、《以读代析法、朗读法、探究法
2、朗读法、小组互助合作探究法
《说屏》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
准备
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有课件
效果较好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有学案
实用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三分钟演讲 背诵班级誓词 课前一首诗
培养兴趣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落实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记成天寺夜游 》
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说屏》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让学生明白本科所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答谢中书书》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记成天寺夜游 》
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情于山水,于志同道合、同命相怜的人做朋友,用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一切。)
《说屏》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出示目标
《答谢中书书》《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记成天寺夜游 》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生集体读标
二、
教学过程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答谢中书书》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二、介绍课题、作者。????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四、品读赏析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五、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六、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记成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生齐读课题)
思考:从课题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时间——夜
地点——承天寺
事件——游
文体——记游——记叙文
(过渡语:从课题我们得到了如此丰富的信息。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苏轼究竟跟我们描述了一个怎么样的夜晚。)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抽生读课文,其余学生纠正读音,断句。
1.生齐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过渡语:初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很不错。但还没有读出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就要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需要结合文章的意思。)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课文。
(过渡语: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后同学们的朗读,都很流畅,但是却没有让老师眼前浮现苏轼夜游的场景。原因是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深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苏轼夜游的情形。)
(三)细读课文,感悟意境
1.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的解读方式之一。即叙事:因月寻友(读出“喜”)——绘月:与友赏月(读出“醉”)——抒情:两友同闲(读出“奇”))
2.重点理解“闲人”的深意,把握作者为何闲,如何对待闲?(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
明确:为何闲:元丰二年,贬官黄州,身居闲职,无公文可批示。
如何对待闲:与同遭遇的人交朋友,寄情山水,化解逆境的心情。
过渡语:是啊面对贬谪,我们难以看见苏轼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哀叹,我们很难听见苏轼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鸣,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情于山水,于志同道合、同命相怜的人做朋友,用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一切。)
3.思考并回答:如果你们面对人生的逆境,你们会如何对待?
(教师不做过多的点评,学生说出即可。)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听配乐朗读,掌握感情基调。(生闭眼聆听,想象苏轼夜游的画面。)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抽读。(2-3人)
过渡语:动情的朗读,让老师也随着同学的声音走进了苏轼,体会了苏轼的情感变化,情不自禁地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朗读。
3. 师生合作朗读。
(男生读叙事,女生读绘月,老师读抒情)
(五)熟读成诵,背诵并默写课文
《说“屏”》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①生字:
②生词:
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自主填写①②后,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词语。
屏( )风 帷( )幕 伧( )俗 流萤( )忒( )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3、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法指导: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三、课堂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曲屏( ) 锦屏(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 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 ,色彩又觉伧俗。
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四)、阅读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⑴ ( )—( ) ⑵ (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答:
4、屏风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 ?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说明语言:生动、文白相杂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一)、给加粗字注音 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 ping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D 2、C(四)、阅读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⑴ 善—擅 ⑵ 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结合导学案
教师检查,
学生展示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同位互改
课堂巩固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互相纠错
教师点拨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解决疑难
组长协调解决 兵教兵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表扬后进生
培养成就感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组互查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结合导学案 或者同步
巩固课堂所学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学生谈收获
检查本课所学
②自由展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言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结合板书 或根据学情
三、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到表检测题
自主完成
②批改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互改
发现错误
③统计
小组长解决
堂堂清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课文
写作以小组为单位
②预习任务
预习《中国石拱桥》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了解课文内容
课 后 反 思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结合自身实际和本班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但必须符合本校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读文教学,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
石井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教案学案检测题
20
12
年
11
月
22
日
课 题
《说屏》
课时
1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8.x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能力
目标
《说屏》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说屏》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
重点
说屏》1. 理解作者对"屏"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
难点
《说屏》
体会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教学
方法
《说屏》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
准备
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有课件
效果较好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有学案
实用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三分钟演讲 《读书的好处》 背诵班级誓词 课前一首诗
培养兴趣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落实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说屏》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让学生明白本科所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说屏》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出示目标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生集体读标
二、
教学过程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说“屏”》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①生字:
②生词:
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自主填写①②后,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词语。
屏( )风 帷( )幕 伧( )俗 流萤( )忒( )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3、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法指导: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三、课堂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曲屏( ) 锦屏(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 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 ,色彩又觉伧俗。
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四)、阅读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⑴ ( )—( ) ⑵ (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答:
4、屏风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 ?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说明语言:生动、文白相杂
八、畅谈收获
九、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一)、给加粗字注音 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 ping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D 2、C(四)、阅读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⑴ 善—擅 ⑵ 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扮演生字词
简介作者
读课文
合作交流
屏的相关知识
展示成果
判断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结合导学案
教师检查,
学生展示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同位互改
课堂巩固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互相纠错
教师点拨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解决疑难
组长协调解决 兵教兵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表扬后进生
培养成就感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组互查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结合导学案 或者同步
巩固课堂所学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学生谈收获
检查本课所学
②自由展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言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结合板书 或根据学情
三、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到表检测题
自主完成
②批改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互改
发现错误
③统计
小组长解决
堂堂清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课文
写作以小组为单位
②预习任务
预习《苏州园林》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了解课文内容
课 后 反 思
首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注重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坚持“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说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执笔:王洪中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导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5、以屏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导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导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古诗句的出处并解含意
导学过程:
预习 导学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有一个问题困扰了老师一年多了,我今天想请大家帮帮我,我们在七年级学习《口技》时,有这样一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和“撤屏视之”,这里为什么要交代屏?屏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们了解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展示课题:说屏)
2.了解作者: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3.过渡语:可能屏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不是很常见但它在我国传统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着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家具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随着审美的复古潮流的出现,屏风在现代建筑和家具装潢中又开始大显身手而且我们的屏风已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下面我们就一睹屏的风采(出示课件配乐欣赏屏风的精美图片)
二、朗读课文,提取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积累字词:
帷(wéi)幕 伧(cāng)俗 休憩(qì) 韶(sháo)光 流萤(yíng) 闺(guī)房 忒(tuī)
纳凉:乘凉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 休憩:休息 缓冲:使冲突缓和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理清文章思路: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具体说明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写说明文时,依据什么来选择说明方法?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6、作者写此文目的是什么?
合作 交流
三、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思路
【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总——分——总 逻辑顺序】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概括出屏的特点吗?
【功能与美感巧妙结合介绍某一事物要紧紧抓住它的特点,本文就自始至终抓住屏风“功能与美感巧妙结合”的特点来介绍】
3、2、3、4自然段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组)
【明确:介绍了屏风的种类、功能、设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引用、举例子】
4、第四自然段强调了什么?
【强调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讨论的过程中追问:怎样发挥呢?现在很多餐厅设置屏风存在什么问题呢?
(教学预设:在理解这段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审美往深里引导一步:其实本文自始至终都隐含着作者的审美观点,在第四段体现得尤其明显你能感受得到吗?作者认为怎样才是美的?适当的时候教师点拨:某一事物要与周围环境和谐才是美的,美学上有句很著名的话——美源自于和谐/还有一点就是作者认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事物,把实用的功能与艺术的美感巧妙结合之后,便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审美正如屏的设置,既要起到“门”的作用,又要发挥其在建筑美中的功能确实,只追求实用太俗气,只追求美感又太空洞正如雨果的名言所说:“有用的不过就是有用的,美的不过就是美的,有用而又美,这就是崇高了”有用而又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的美作者的认识对我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五、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用《秋夕》诗句下句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3、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4、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总结:
是的,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一、1.nà zhuì zhāi qì 2.享受 休息 无益的,白白的 屋子 3.B 4.特定称谓 表强调 表引用 表强调
二、1.(1)善—擅 (2)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 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 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6.首先从楼的名称的意义、用途和体型来介绍楼的建筑特征;然后从阁的功用特点来介绍阁的建筑特征;接着从亭的功用和体型、轩的用途和风格介绍其建筑特征 7.作者介绍阁的特征,抓住了它功用上的特点来说明,这也是与楼最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就把阁与楼区分清楚了 8.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 9.文中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来讲述几种古代建筑特征;介绍亭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介绍阁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三、写作片段: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四、古诗句中寻找屏
1、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2、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4、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我的收获(反思)
《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说屏》达标检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纳( )凉 点缀( ) 书斋( ) 休憩( )
2.解释下列加粗字纳凉: 休憩: 徒劳: 书斋:
3.与“因地制宜”一词中“因”意思一样的是( )
A.因小失大 B.因材施教 C.因循守旧 D.因果报应
4.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①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②“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 )
③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
④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
二、阅读:
(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1)( )—( ) (2)(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4.屏风有什么特点?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二)、拓展阅读
楼
“重屋曰楼”,这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从古代建筑实例来看,这“重”字不限于两重,二层以上的就可称之为“楼”楼有很广泛的用途,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作为商业建筑的茶楼酒肆;在明、清的住宅和园林中有作为卧室、书房和观赏风景的楼,如“见山楼”“明瑟楼”“听橹楼”等等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不同于前者的楼,如汉画像石所刻的大住宅旁的“望楼”,北宋在汴梁城中所建监视火警用的“望火楼”,古代城防工程中的敌楼、城楼,许多古城中的钟楼、鼓楼它们虽然很高,但多数不是“重屋”,下半部有的以木构架支撑,有的是夯土台或城墙楼的体型繁简不一,人们常见的钟楼、鼓楼、城楼是较简单的型式,历史上曾出现过体型非常复杂的楼,如宋画中的黄鹤楼类似这样的建筑今天已不多见,仅山西省还幸存有明、清所建的万泉飞云楼和介体玄神楼,是极宝贵的遗构
阁
阁在古代往往是对收藏贵重文献的建筑的称呼历代的寺院中常可见到“藏经阁”这样的名字;汉代曾建有藏书的“天禄阁”“石渠阁”;清代乾隆皇帝为收藏四库全书,专门修建类似国家图书馆性质的“内廷四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阁的建筑形式均仿宁波私人藏书的“天一阁”,做成长方形平面,两坡硬山顶,二层楼,阁的正面满开山窗其余三面都是实墙
阁在园林中是作观赏风景用的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表明建它是为了欣赏荷花
在一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也被称为阁,如辽代建筑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明代建筑的广西容县“真武阁”,清代建筑的承德普宁寺“大乘阁”、颐和园“佛香阁”等它们的平面有长方形、凸字形、八角形,立面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亭
亭是我国园林中几乎不可缺少的建筑,无论公园、私园,大园、小园、古园、今园,都可找到亭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描写了亭子,至今脍炙人口亭既是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筑,又是供游人自外观赏的点景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本来是另一家的园子,园内小山上有一座“宜两亭”,这个亭名据说寓意是“一亭宜作两家春”登上这个亭子,就可以饱览两园春色由于亭子是点景建筑,人们对它们的体型推敲得更为细致,总是力求完美匠师们依据它们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常把它们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四面、六边、八边、扇面、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供人们欣赏
轩
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的,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轩可以露在水边,也可以隐于半山,建筑布局较为自由,风格也多轻盈疏朗网狮园的“竹外一支轩”和颐和园的“写秋轩”,代表了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轩的不同形式
6.文中作者是如何介绍说明每种建筑的?
7.阁与楼彼此相近,作者怎样抓住阁的特征,将阁与楼区分清楚的?
8.作者是如何比较轩和亭的特征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9.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课件33张PPT。撤屏视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说 “屏”陈从周【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屏风欣赏字音词义文章思路整体感知作者简介陈从周 :(1918-2000) 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著有《说园》等。
作者简介屏风( )
屏除( ) 伧俗( )
寒伧( ) 多音字注音píng bǐng cāng chēn 纳凉 帷幕 忒 书斋 休憩 闺中 nà wéituīzhāi qìguī字词释义伧俗:
纳凉:
缓冲:
雅俗之分:
因地制宜:粗俗、鄙浅。享受凉爽。纳:享受使冲突缓和。高雅和粗俗的区别。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关于“屏” 的知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
征是什么?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4、今天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屏”呢?作者对
此又提出了怎样的评价和建议呢?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题。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屏风,具体讲的
是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屏风的特点是:“似隔非隔,在空间
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2、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的作用:a分隔作用 b艺术点缀
c可以挡风 d缓冲视线
②屏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
程度分。
③屏的设置:要做到得体,关键在于一个
“巧”字。
3.(1)作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喜爱 向往 赞赏
4、屏风在餐厅和宾馆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作者觉得勾不起他的诗意。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作者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说 “屏”第一部分(1) 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第二部分(2-4)(2)介绍屏风的作用。(3)屏风的种类。(4)屏风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第三部分(5)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赞赏之情 期盼之情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文中运用了引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下定义:屏者,障也。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找出文中引用古诗词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探究质疑a.第一段中引用杜牧《秋夕》的诗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开篇,营造一种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段引用《牡丹亭》中: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的定义后起既补充说明的作用,赋予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又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c.文章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使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更好的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重视屏风文化艺术性的愿望。品味语言 开头引用: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兴趣。中间引用:补充屏风定义,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引用:增添情趣,留有余味。文章的古诗词在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精美的屏风故宫太和殿皇帝宝座后的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哪些图画描绘屏?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 嫦 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屏 风 绝 句
杜 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展开想象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总结反思 在说“屏”这篇文章当中,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课后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象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