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集体备稿
20
12
年
11
月
19
日
课 题
《答谢中书书》、《记成天寺夜游 》 、《说屏》
课时
3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答谢中书书》、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背诵、默写全文。《记成天寺夜游 》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能力
目标
《答谢中书书》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记成天寺夜游 》
1、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答谢中书书》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记成天寺夜游 》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
重点
《答谢中书书》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记成天寺夜游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意境。
说屏》1. 理解作者对"屏"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
难点
《答谢中书书》、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记成天寺夜游 》 了解“闲人”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
《说屏》
体会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教学
方法
《答谢中书书》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记成天寺夜游 》
1、《以读代析法、朗读法、探究法
2、朗读法、小组互助合作探究法
《说屏》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
准备
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有课件
效果较好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有学案
实用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三分钟演讲 背诵班级誓词 课前一首诗
培养兴趣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落实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记成天寺夜游 》
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说屏》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让学生明白本科所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答谢中书书》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记成天寺夜游 》
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情于山水,于志同道合、同命相怜的人做朋友,用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一切。)
《说屏》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出示目标
《答谢中书书》《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记成天寺夜游 》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说屏》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生集体读标
二、
教学过程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答谢中书书》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二、介绍课题、作者。????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四、品读赏析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五、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六、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记成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生齐读课题)
思考:从课题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时间——夜
地点——承天寺
事件——游
文体——记游——记叙文
(过渡语:从课题我们得到了如此丰富的信息。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苏轼究竟跟我们描述了一个怎么样的夜晚。)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抽生读课文,其余学生纠正读音,断句。
1.生齐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过渡语:初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很不错。但还没有读出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就要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需要结合文章的意思。)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课文。
(过渡语: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后同学们的朗读,都很流畅,但是却没有让老师眼前浮现苏轼夜游的场景。原因是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深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苏轼夜游的情形。)
(三)细读课文,感悟意境
1.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的解读方式之一。即叙事:因月寻友(读出“喜”)——绘月:与友赏月(读出“醉”)——抒情:两友同闲(读出“奇”))
2.重点理解“闲人”的深意,把握作者为何闲,如何对待闲?(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
明确:为何闲:元丰二年,贬官黄州,身居闲职,无公文可批示。
如何对待闲:与同遭遇的人交朋友,寄情山水,化解逆境的心情。
过渡语:是啊面对贬谪,我们难以看见苏轼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哀叹,我们很难听见苏轼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鸣,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情于山水,于志同道合、同命相怜的人做朋友,用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一切。)
3.思考并回答:如果你们面对人生的逆境,你们会如何对待?
(教师不做过多的点评,学生说出即可。)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听配乐朗读,掌握感情基调。(生闭眼聆听,想象苏轼夜游的画面。)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抽读。(2-3人)
过渡语:动情的朗读,让老师也随着同学的声音走进了苏轼,体会了苏轼的情感变化,情不自禁地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朗读。
3. 师生合作朗读。
(男生读叙事,女生读绘月,老师读抒情)
(五)熟读成诵,背诵并默写课文
《说“屏”》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①生字:
②生词:
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自主填写①②后,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词语。
屏( )风 帷( )幕 伧( )俗 流萤( )忒( )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3、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法指导: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三、课堂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曲屏( ) 锦屏(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 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 ,色彩又觉伧俗。
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四)、阅读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⑴ ( )—( ) ⑵ (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答:
4、屏风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 ?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说明语言:生动、文白相杂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一)、给加粗字注音 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 ping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D 2、C(四)、阅读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⑴ 善—擅 ⑵ 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结合导学案
教师检查,
学生展示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同位互改
课堂巩固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互相纠错
教师点拨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解决疑难
组长协调解决 兵教兵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表扬后进生
培养成就感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组互查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结合导学案 或者同步
巩固课堂所学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学生谈收获
检查本课所学
②自由展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言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结合板书 或根据学情
三、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到表检测题
自主完成
②批改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互改
发现错误
③统计
小组长解决
堂堂清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课文
写作以小组为单位
②预习任务
预习《中国石拱桥》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了解课文内容
课 后 反 思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结合自身实际和本班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但必须符合本校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读文教学,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
石井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教案、学案、检测题
20
12
年
11
月
19
日
课 题
《答谢中书书》
课时
1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8.x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4、掌握重点字词和作者
能力
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
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
难点
体会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
方法
《答谢中书书》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课前
准备
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有课件
效果较好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有学案
实用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三分钟演讲 《读书的好处》
背诵班级誓词 课前一首诗
培养兴趣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落实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让学生明白本科所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答谢中书书》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板书课题及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出示目标
《答谢中书书》《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集体读标
明确本课所学
二、
教学过程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答谢中书书》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二、介绍课题、作者。????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四、品读赏析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五、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学生谈收获,总结课文
达标检测
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2、预习《记成天寺夜游》
学生展示
文学常识
师生补充
指导学生读课文
解决字词
注意节奏
师范读
学生听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
赏析课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体会感情
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完成
同位互改
纠正错误
堂堂清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结合导学案
教师检查,
学生展示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同位互改
课堂巩固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互相纠错
教师点拨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解决疑难
组长协调解决 兵教兵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表扬后进生
培养成就感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组互查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结合导学案 或者同步
巩固课堂所学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学生谈收获
检查本课所学
②自由展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言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结合板书 或根据学情
三、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到表检测题
自主完成
②批改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互改
发现错误
③统计
小组长解决
堂堂清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课文
写作以小组为单位
②预习任务
预习《中国石拱桥》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了解课文内容
课 后 反 思
结合自身实际和本班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必须符合本校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读文教学,学生预习充分,
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搜集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2.把预习中学到的重点字词音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1.明确目标。
2.检查预习。
二、走进文本: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方法。
1.一读:读准。读准字音,准确停顿。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二读:读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
(小组合作翻译,3、4号翻译1、2号补充指正)
重点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 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 跃。
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三读:梳理重点文言词语和常见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 今义: )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 今义: )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 今义: )
三.个性解读:
?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写法总结:
四.学以致用: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的意义
①〔交辉〕
②〔四时〕
③〔歇〕
④〔夕日欲颓〕 〔颓〕
⑤〔沉鳞竞跃〕
⑥〔欲界之仙都〕
⑦〔与〕:
⑧〔者〕:
3、在文中找出描写动静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
五.总结评价:
六、作业:
1.熟读成诵。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2.伴你学
课后反思:
达标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的意义
①〔交辉〕
②〔四时〕
③〔歇〕
④〔夕日欲颓〕 〔颓〕
⑤〔沉鳞竞跃〕
⑥〔欲界之仙都〕
⑦〔与〕:
⑧〔者〕:
3、在文中找出描写动静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
课件16张PPT。《答谢中书书》 这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位仁者、智者是谁呢?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词语解释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季节)(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人间的仙境)(复,再;与,参与,指欣赏)课文翻译(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 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他所谈话题吗?品味探究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品味探究(1)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味探究(2)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示例: 陶宏景笔下的山川有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鉴赏山川之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景中之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同欣赏山水的自豪之情。 请同学们根据画面有感情地齐背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