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圩三中2022年春季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60分钟,赋分60分)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每小题2分,共30分)
1.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时设置的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 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 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人侵
4. 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6.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应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A.中共三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8. 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到:“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争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9. 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 相关的史实是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发现新大陆 B.三角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3. 她沿着桃树街往前走,后面跟着蹒跚的嬷嬷。一路上人仍像战争紧张时期一样拥挤,这复苏的城镇仍然是一片仓皇喧扰的气氛,街上到处是游闲的黑人,有的斜倚着墙壁,有的坐在路边石上,天真好奇地观看过往的车辆。——看,这些社会最低层的人(原来他们不被看作人)获得了解放。(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Gone with the wind))选文所反映的史实是
A. 独立战争获得胜利 B. 英军将领率兵在约克镇投降
C. 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D. 单独颁布《宅地法令》文献
14. 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国大革命
15.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人类摆脱了长期来自人口数量、食物供应、人类迁移以及经济产量等各方面的束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而在工业革命当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类对矿物燃料的利用。这一突破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据[美]约翰 R.麦克尼尔等著《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 “世界工厂”的转移(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材料三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什么时代?(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和美国先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3分)
17.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执著于城市”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端”,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发生什么变化?(1分)“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指的是什么道路?(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体现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三项新型政治制度。(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得出什么启示?(1分)
18.历史上中国、美国和苏联三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意味着欧洲的“风向”变了,从分裂与战争向“整合”、磋商、相互调节、非战状态转变了。数十年来虽然时时出现紧张局势、东西对峙、尖锐而复杂的摩擦和冲突,但欧洲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了。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三 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2003年从出口角度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是1980年的22倍。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中的中美关系,(1分)分析这场战争及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苏美关系“‘风向’变了”的表现,(1分)客观分析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苏三国应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发展趋势。(1分)5桥圩三中2022年春季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题
历史答案
答案:
1—5:D D B A B 6—10: C B D A D 11—15:A B C B A
16.
(1)突破: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1分)
时代:第一次进入“蒸汽时代”; (1分)第二次进入“电气时代“。(1分)
(2)共同特点: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2分)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分)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1分)
(3)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的建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3分)
17.
(1)原因: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任答两点)(2分)变化:从城市转向农村。(1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1分)(任答一点)
(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3分)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2分)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1分,意思相近即可,只要写出一点)
18.
(1)关系: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系;(1分)影响:对中国而言,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分);对美国而言,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1分);对苏联而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分)
(2)表现:战争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1分)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1分)。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1分)
(3)特点: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2分,任答两点)对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1分,任答一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