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 “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 “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厌)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 故曰∶ 教学相长也
2. 不独子其子
3. 男有分,女有归
4. 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参考答案:
教学: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子:子女。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归: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均由“出嫁”这个本义引申而来。
货:财货。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贼:伤害。现代汉语中-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参考答案: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共42张PPT)
22 《礼记》二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全文必背】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庄子的思想追求──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礼记>二则》,也 是体现古人哲思和情怀的经典──对 学习生活的体验感悟、对理想社会的 期望。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文体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礼运》是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资料链接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以上都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虽有嘉肴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教学观。
yáo
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qiáng
jiào
zhǎng
yuè
xiào
读准停顿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嘉肴:美味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文章疏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表示推测。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精读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一日常现象写起,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来强化观点。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后者只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是对前者的补充。
关系:后者是为了证明前者这一论点而补充的论据,属于主从关系。
合作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主旨归纳
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文章结构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jǔ
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为:是。 贤: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才干出众。 修: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文章疏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 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有所长:顺利成长。 矜:通“鳏”(guān),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guān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恶:憎恨。 藏:私藏。 是故:因此。谋: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关闭。 是:这。 谓:叫做。 大同:理想社会。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wù
课文精读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
(1)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各尽其责,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未来图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公共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举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建立起“讲究诚信,崇尚和睦”的良好关系。
合作探究
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文章结构
大道之行也
一(1、2句)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3、4句)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5、6句)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大同”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孔子:大同
一词多义
学 亲
学学半 学学半
亲其亲 亲其亲
子
长
是
是谓大同 是故
子其子 子其子
教学相长 幼有所长
通“敩”,教导。
学习。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促进。
成长。
这。
与“故”连用,即“故是”,因此。
通假字
①学学半
②兑命
③选贤与能
④矜、寡
通“敩(xiào)”,教导。
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通“举”,推举,选举 。
通“鳏”,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盗窃贼乱而不作。
“老”形作名,老年人
“壮”形作名,壮年人
“幼”形作名,幼童
动作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动作名,奸诈之心。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形作动,以……为亲
“子”名作动,以……为子
不知其善也
“善”,形作名,好处
不知其旨也
“旨”,名作形,味美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大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指女子出嫁
今义:
返回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
偷东西的人
伤害
【文言知识小贴士】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要注意结合语境加以辨别。古今异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词义轻重变化等。
倒装句
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句,“于地”“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其此之谓乎!(“其……之谓乎”,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