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3 23:2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要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世界交通得到迅猛发展。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它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本课以“使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为主题,从陆、海、空为线索,梳理世界和中国交通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结合时事和学生身边事,使学生理解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背景下,交通事业发展对于国防建设、国计民生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五单元第2课,紧接上一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突出现代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本课三个子目按照专题和时序排列。一是陆海交通的发展,主要讲述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铺设、航运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等内容,是传统陆海交通的“新变化”;二是航空的发展,飞机是20世纪的新产物;三是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主要谈及交通对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为海陆空三大部分,以先世界后中国或中西穿插的顺序来讲,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时对本课的知识知之甚少,但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讲述过程中学生较容易理解;经过第12课的学习,学生应对传统陆海交通有一定了解,能够对20世纪以来的新变化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贴近生活,通过展示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会,同时也将课程内容打通,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脉络。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了解海陆交通的发展和航空的发展史实,见证新中国建立以来,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创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以时间轴为线索,通过交通发展史中典型成就的图片、图表、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了解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图片材料呈现交通发展在沟通世界中的作用。导入课题,点明主题“使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
第一环节: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总思路】按照陆—海—空的顺序进行课堂推进。陆地交通重点为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建设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海路主要为航运技术进步、造船业发展和海底隧道的修建;航空是20世纪交通的新生力量,飞机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陆、海、空立体交通时代。在基础史实梳理、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现代交通呈现的新特点,并思考中国现代交通发展的原因。
(一)陆路交通
【PPT呈现】
【学生活动】依据所学知识思考汽车工业大事件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设计意图】在前一课中,已经提到1880年代诞生了汽车。那么20世纪的汽车业与之前相比有何新进展?通过福特T型车的介绍,让学生理解汽车流水线使用使汽车得以量产,使之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促进了汽车的普及,逐渐改变了陆上交通的面貌。
中国的汽车业起步较晚。通过设问让学生能回顾所学“纲要”知识,理解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维艰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PPT呈现】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表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况。
【设计意图】数据表在经济史是常见的材料形势。教师借此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解读图表,通过图表中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汽车销量高位增长”“中国汽车的世界份额占比高(稳定在世界的30%左右)” 等,是从数据表材料中获得的教材之外的新信息。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解读问题时要将教材所述和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相结合。
【过渡】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早出现于德国。
【PPT呈现】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P74学思之窗和图片,思考高速公路和传统公路相比有哪些特色?阅读图片和教材“高速公路里程图”,指出中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建成的历史时期,概括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第一问是想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结合材料表述理解高速公路为何高速。第二问,是想让学生注意中国的“后发优势”。
【PPT呈现】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学的高一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及文字,主要目的是为了更顺畅地过渡到高铁环节的学习。此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区分“铁路”和“高速铁路”。我国铁路六次大规模的提速,平均时速从55km/h逐渐提高到70km/h,能达到“最快速度”的列车比例还很少,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研究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PT呈现】
【学生活动】思考:中国高铁能“积极”走出去主要靠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表、图片、文字等多元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正是由于我们在高铁的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于世界,我国的高铁才能走出国门,无愧于“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称号。通过师生互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PPT呈现】
【学生活动】根据陆上交通的大事年表,概括20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设计意图】陆路交通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头绪较多,在此作一个阶段小结,便于学生对陆路交通有深刻的印象。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得出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二)海路交通
【PPT呈现】
【学生活动】看图片、文字、年代尺等素材,概括海上交通发展的表现,思考海底隧道建设的积极意义。
【设计意图】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多注意图片的文字注解,从中发现重要信息。通过四组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中国海上交通的新进展,并理解海底隧道建设对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积极意义。
(三)航空发展
【PPT呈现】
【学生活动】以年代尺的方式梳理世界和中国航空发展大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1)航空的进程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如飞机的材质从布质、木质发展到金属,发动机从螺旋桨式发展为喷气式;对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意义。(2)中国航空总体上起步晚,但是后劲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航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PPT呈现】
【设计意图】第12、13课教材很少谈及军用交通的情况,在此处可以补充。以飞机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福克E1最大速度是130千米每小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黑寡妇”式战斗机最大速度达到692千米每小时,现在美国服役的F-22隐形战斗机速度超过2400千米每小时,2019年中国国庆阅兵中展示的歼-20隐形战斗机速度则超过3000千米每小时。军车、军舰等的变化也类似。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同一类型交通工具的纵向变化,这样更清楚也更有说服力。
【PPT呈现】
【学生活动】回顾现代交通运输的“第一”,概括现代交通的新特点。
【设计意图】讲完本课所有的交通进展,在此有必要再次进行阶段小结。在之前已经有所铺垫的基础上,对现代交通的特点进行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教师用“多快好省”四字通俗解读现代交通的特点:现代交通使人类的出行方式更为多样(选择面更广),速度更快,也更为安全和经济。再提醒学生观看PPT右侧的史实,从中再得出两点:(1)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2)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PPT呈现】
【学生活动】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可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理解。可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也可留至课后当作练习使用。
第二环节:现代交通带来的“新生活”
【PPT呈现】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更有逻辑地理解现代交通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对教材文字进行了提炼,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主旨。
【PPT呈现】
【设计意图】以孙中山的话作为小结。“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点出了交通对文明开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交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七、教学评价设计
【例题1】
1.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C )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评价设计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 水平3”:能够对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济建设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例题2】
2.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在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C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C.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评价设计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 水平2”:能够对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根据材料“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事业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上海公共汽车公司打广告是为了宣传自身企业,而不是指引人们正确看待西方文明,A选项排除。B项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并没有说明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是一种商业行为,看不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D选项排除。
【例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中国近代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由英国人修筑的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妨碍我风水”为由,仅一年就把它拆除。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京张铁路运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
建国30年 1949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铁路事业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1979年.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底,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发展新时期 从1997-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出行进一步便利。2005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4年,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发展。2016年底,高速铁路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历史解释 水平3-4)
【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阐述: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53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主要干线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来,制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网骨架的形成,六次大提速,高铁与动车世界领先。
参考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参考论题:铁路交通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
【评价设计说明】
本题所考查的是学业质量水平3-4,即选考等级考核要求。主要涉及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在时空观念方面,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中国近现代)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在历史解释方面,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有逻辑的解释。本题据材料时间跨度大,从中国近代、建国30年到发展新时期,并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再从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1953年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八、板书设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