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22 15: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教科书第2~3页,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比除数小。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答题卡若干、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板帖、餐盒和食品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喜欢郊游吗?小强班前几天去郊游了,一起看屏幕。
(出示课件:学生郊游的动画。)
师:想知道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吗?小组内打开餐盒找食品。
(根据学生找到的有关食品数量的信息,屏幕出示课件。)
师生交流,从而引出平均分食品,根据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边提问题,教师边出示问题: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师生交流: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
由此引出首先解决的问题: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设计郊游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由自己的“一个”问题,看到了“众多”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学生解答,并回答“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吸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由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的问题。学生列算式,交流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同时问学生:知道得数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①每人两个;②每人3个;③每人两个,还剩下1个。
(3)学生动手操作:每人拿出9根小棒,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还剩下几根?
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剩下的l根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分了?(因为1根不够平均分给4个人了。)
学生上台操作并交流,得出:不管是1个1个分,还是两个两个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分得2个,还剩下1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小棒,感受余数产生的必然性,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为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奠定基础。】,
(4)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让学生根据刚才分得的结果尝试列算式,教师巡视。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做法:
①9÷4=2(个)
②9÷4=2……1
③9÷4=2余l
让学生比较几份作品,交流更欣赏哪一份及其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分小棒的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具体含义。】
在这里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再教写规范的写法: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面包[板书:9÷4=2(个)],为了表达的规范,数学上统一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板书)。余下来1个(板书:……1),把它叫作“余数”(板书)。除法,家族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它就是余数。比较前面的算式“12÷4=3(个)”,找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板帖:有余数的除法)
(5)学习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以及读法。
①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其他成员。(生:被除数、除数、商)还有一位新成员——余数。
②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
生:9表示9个面包,4表示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2表示每人分2个面包,l表示还余下1个。
③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学生尝试读,个别读。)
④算式表示的意思: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面包,还余下1个。(指名回答。)
⑤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再来规范地写一写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分面包的过程,弄清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数表示的含义,理解算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观察分析,探究规律。
继续分其他食品,结合屏幕上的活动要求,小组分工完成。
屏幕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根据题目要求,用小棒代替食品分一分。
(2)请把表格补充完整。
根据分的结果,各小组把题卡补充完整并交流如下:
12÷4=3(个)
13÷4=3(根)……1(根)
14÷4=3(根)……2(根)
15÷4=3(瓶)……3(瓶)
16÷4=4(个)
17÷4=4(根)……1(根)
18÷4=4(片)……2(片)
19÷4=4(个)……3(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上面的算式及时板帖。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学生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余数的算式,一类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继续观察这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提问:“余数可以比除数大吗?为什么?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可以吗?”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中的各个数,自主发现余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提出:“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让学生交流、探讨,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深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练习1:
课件出示:11支铅笔,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练习2:
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几?
练习3:
一天的郊游结束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休息。共有11名同学,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几顶帐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前面学生深入探究时问题过多的问题。】
5.谈收获,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作业: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