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7.21.2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27张PPT)+学案(含答案)+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7.21.2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27张PPT)+学案(含答案)+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3 15:56: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下7.21.2生物的进化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
A. 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 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 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 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
A. 生物产生了有利变异 B. 多种生物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C. 生存斗争造成失败者死亡 D. 遗传、变异和环境的综合因素
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证据只有化石
B. 原始大气含有生命起源所需的氧气
C.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物进化没有一定的规律
4.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是( )
A. 腔肠动物 B. 扁形动物 C. 原生动物 D. 节肢动物
5.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
B. 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C.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 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滇叶 是一种珍惜的竹节虫品种。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若静止不动的话,很难被发现,称得上是自然界高级别伪装大师。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 过度繁殖的结果 D. 只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7.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 化石证据 B. 遗传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解剖证据
8.如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
B. 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长颈鹿进化的方向
C. 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
D. 不同性状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水生到陆生 B. 由简单到复杂
C. 由低等到高等 D. 从体型小生物到体型大生物
10.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农药的质量随着时间推移降低了
B. 害虫自然产生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得到了巩固
C. 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D. 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二、实验探究题
11.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 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人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2、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昆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绿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灰色色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________。
(5)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对照组为________。
三、综合题
12.资料分析: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在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如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的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的化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中古代生物的________、遗物和__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的结构________,越晚期的地层的生物化石结构________。
(3)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许多研究方法之一是________。
(4)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重要差异:________。
13.下图为长颈鹿的长颈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从图中看出古代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生了________ 。
(2)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________。
(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 作用。
(4)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____。
(5)生存下来的个体是通过________ 来积累其特性的。
(6)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A
【解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2.【答案】 D
【解析】生物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因此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有利变异、选择、遗传的综合作用。
3.【答案】 C
【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证据,此外还有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故A不符合题意。
B.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可见,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D不符合题意。
4.【答案】 C
从生物进化树可知,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因此,原生动物是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C正确。
5.【答案】 A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也可能适应环境,也可能不适应环境,但生物进化的方向却是定向的,就是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不适应环境便会被淘汰,A错误。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B正确。
C.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C正确。
D.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变异作为生物的一种属性,即生物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使生物改变旧的遗传性,产生新的遗传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具有生存价值的可供选择的材料,D正确。
6.【答案】 A
【解析】滇叶 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达尔文认为,这是滇叶 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7.【答案】 A
【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8.【答案】 D
【解析】A.变异是同种生物之间性状上的差异。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A正确。
B.Y表示自然选择,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掉,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能够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四肢和颈短的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就不容易生存下去,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C正确。
D.不同性状的长颈鹿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D错误。
9.【答案】 D
【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选项D错误。
10.【答案】 D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11.【答案】 (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昆虫的颜色;绿色昆虫
【解析】(1)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提出的问题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此题的假设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3)a.由于绿色的适应了环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灰色的不适应环境容易被敌害发现,造成绿色幸存的增多,灰色幸存的减少。所以第三代中,绿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减少;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非常相似(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有利于保护自己和防御敌害,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得出结论: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此实验中绿色昆虫和灰色昆虫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昆虫的颜色,其中灰色昆虫是实验组,绿色昆虫是对照组。
12.【答案】 (1)遗体;遗迹(2)越简单;越复杂 (3) 比较法(或作比较)
(4)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B高等
【解析】(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深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3)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4)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13.【答案】 (1)变异(2)食物不足,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能够到食物(3)选择
(4)相适应的(5)自然选择和遗传(6)自然选择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因此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了变异;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获得食物较少,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
(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4)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变化是相适应的,是适者生存;
(5)生存下来的个体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来积累其特性的;
(6)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7.21.2 生物的进化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
本节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说出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新知导入
我们经常会思索一个问题: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
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新知讲解
一、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的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__________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化石。
3.化石的分布规律
遗体
遗物
遗迹
地层
新知讲解
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______,结构________而______;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______,结构______而________。
4.化石研究的意义
(1)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它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__,从低等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陆生。
(2)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的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简单
低等

复杂
高等
简单
复杂
高等
水生
新知讲解
如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和在我国发现的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珍贵的古鸟化石。通过研究这些鸟类化石发现,它们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为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提供了证据。
始祖鸟化石
中华龙鸟化石
新知讲解
二、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1、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史划分为若干地质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各种地质年代的生物种类及进化的特征:
(1)前寒武纪:地球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 等原核生物,之后出现原始海洋多细胞生物,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细菌
蓝细菌
(2)古生代:地球上出现大量的__________动物和高等__________植物类群,被称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其中“__________”化石是标志性化石,因此,寒武纪也称为“三叶虫”时代“。
古生代的中期,生物开始由水中向陆地发展,首次出现陆生的__________类植物。古生代后期,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__________类和有翅的昆虫
无脊椎
藻类
三叶虫
裸蕨
两栖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3)中生代:________植物是主要的陆生植物,早期出现的________动物是主要的陆生脊椎动物,是________繁盛和绝灭的时代。
(4)新生代:________植物与动物中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繁盛的时代,其中,大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________。
裸子
爬行
恐龙
被子
人类
新知讲解
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1.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1)达尔文的发现: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经过考察,达尔文发现同种的现代生物与古代生物在形态上有差异,不同环境中的同种现代生物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差异。
(2)达尔文的思考: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达尔文通过考察意识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______的影响和______的选择。
环境
大自然
新知讲解
2.人工选择: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选择
培育
新知讲解
3.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2)生存竞争:由于过度繁殖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______、水和________等,因此就要______生存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
(3)遗传和变异: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变异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______性状。
食物
栖息条件
竞争
有利
新知讲解
4.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生物________和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选择在自然界中是______存在的,环境_________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______起来,形成生命力更强的______。
积累
新物种
生存竞争
多样性
适应性
普遍
定向选择
真题演练
1、(2021·江津)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B.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C. 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从小型到大型,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B
【解析】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B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的一般规律是: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D不符合题意。
真题演练
2、(2021·营口)下列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相符的是(  )
A.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也是不定向的
D.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C
【解析】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称为“过度繁殖”,A不符合题意。
B.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自然选择的基础,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D不符合题意。
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
1.探究一.生物进化的趋势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
遗迹。如果我们把地层比
作一本书,一层又一层的
沉积岩就好像书页,地层
中的古生物化石好像书中
的文字,它记载着地球的
进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进化历史。因此,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通过观察右图你发现化石在地层中的呈现有什么规律吗?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归纳: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探究二.生物进化的趋势
下图是长颈鹿进化的三幅图,请尝试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为什么现代长颈鹿的颈都是长的?
归纳: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间颈长普遍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颈短的个体得不到食物。图③说明颈短的个体被淘汰掉,颈长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所以现代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合作探究
课堂总结
生物的进化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地球上的生命史
地层中化石呈现的规律
生物进化的趋势
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
前寒武纪时期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人工选择的启示
自然选择学说
板书设计
一、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地层中化石呈现的规律
2、生物进化的趋势
3、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
二、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1、前寒武纪时期 2、古生代
3、中生代 4、新生代
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1、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2、人工选择的启示
3、自然选择学说
1.如图所示一从未受到破坏的深积岩层的顺序,图中表明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据图示说明( )
A.物种A比物种B简单、低等
B.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C.物种A出现在物种B之前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
2.化石研究发现始祖鸟身体结构与爬行类、鸟类都有相似之处,由此可推测出的结论是( )
A.爬行类进化成鸟类
B.鸟类进化成爬行类
C.爬行类与鸟类有亲缘关系
D.生命起源于无机物
B
C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史分为若干地质年代,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前寒武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前寒武纪时期→太古代→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
C.古生代→中生代→前寒武纪时期→新生代
D.古生代→前寒武纪时期→中生代→新生代→元古代
4.从化石记录中发现了地球上的生命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寒武纪约占地球发展史的87%,出现了原生动物、多细胞生物
B.古生代约始于5.4亿年前至2.45亿年以前,出现了三叶虫、蕨类、两栖类
C.中生代始于5.4亿年以前,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存在
D.新生代始于6500万年前,出现了哺乳动物、鸟类、被子植物、灵长类动物
A
C
5.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刺状,根系发达,茎肥厚,这些结构特点的形成是( )
A.遗传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阳光照射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6.我国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是由于( )
A.我国水域辽阔,金鱼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金鱼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B
D
课堂练习
7.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物种繁殖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现存数量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C.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能够逐代积累
D.环境对生物变化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8.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比较解剖学
B.化石
C.胚胎学证据
D.亲缘性
D
B
课堂练习
9.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不能推测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趋势
B.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C.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生物的生存年代
10.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D.生物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
D
课堂练习
再 见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1.2 生物的进化 学案
课题 21.2 生物的进化 章 21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根据图示比较准确的判断达尔文地雀的进化顺序。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描述自然选择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细心观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2.形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馆
【教学重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导学方法】 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的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__________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化石。3.生物进化的总的趋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__,从低等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陆生。4.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______,结构________而______;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______,结构______而________。5.前寒武纪时期是先有________生物,再有________生物,生活在______中。6.古生代的植物有早期的__________,中期的裸蕨类,晚期的蕨类;动物有早期的________动物,中期的鱼类,晚期的______以及有翅的______。生活环境由水中逐渐到__________。7.中生代时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动物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在________上生活。8.新生代时动物有________动物和鸟类,植物有______植物。9.达尔文通过考察意识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______的影响和______的选择。10.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11.绝大多数的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都大大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导致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______、__________等生存条件。它们之间就要进行________,在竞争中某些有微小的__________变异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在竞争中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变异的性状。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________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的______形成。12.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3.选择在自然界中是__________存在的,环境的________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被引种到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在与原物种的竞争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2. 为什么有些鸟的喙尖而长,而有些鸟的喙平又短呢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体积小到体积大 B.由简单到复杂C.由低等到高等 D.由水生到陆生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生物由陆生向水生进化C.鸟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D.自然选择学说是由孟德尔提出的3.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是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C.鱼类和两栖类 D.古代的爬行动物和鸟类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A.运动方式不同 B.细胞结构不同C.营养方式不同 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某些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太高 B.这些物种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C.生物太多,食物缺乏 D.这些生物遗传物质改变太快6.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A.丙、甲、乙 B.乙、甲、丙C.甲、乙、丙 D.乙、丙、甲7.1859年英国伟大的自然学家达尔文发表了( )A.《本草纲目》 B.用进废退学说 C.细胞学说 D.《物种起源》8.医学上大量滥用抗生素,导致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抗生素失去作用,其原因是( )A.病菌对抗生素进行选择的结果B.病菌本身对抗生素具有抵抗能力C.病菌变异的结果D.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9.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上,大多数桦尺蛾体色是浅色的,少数深色。100年后,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了黑褐色,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却成了少数。下列有关桦尺蛾体色由浅变深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桦尺蛾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性状B.树干变成黑褐色是桦尺蛾种群体色变化的环境条件C.食虫鸟对桦尺蛾种群体色的变化起到了选择作用D.环境条件改变后桦尺蛾主动改变体色以适应新的环境10.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林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竞争来实现的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1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符合人类的需求 B.适者生存C.定向变异 D.不用的器官逐渐退化12.澳大利亚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13.鱼和鲸是不同的动物,但它们都有相似的外部形态,这是由于( )A.自然界的偶然巧合 B.进化方向相同C.有共同的祖先 D.相同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1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下图中的(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遗体;遗物;遗迹
2.地层
3.简单;复杂;高等;水生
4.少;简单;低等;多;复杂;高等
5.原核;真核;海洋
6.藻类;无脊椎;两栖类;昆虫;陆地
7.裸子;爬行;陆地
8.哺乳;被子
9.环境;大自然
10.选择;培育
11.食物;栖息场所;生存竞争;有利;积累;新物种
12.生存竞争 多样性 适应性
13.普遍 定向选择
合作探究:
1.被引种到一个新地区后,在与原物种生存竞争中如果失败,在这个地区将不能生存;如果竞争胜利,可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但也可能变成生态入侵物种。
2.与它们的捕食环境、捕食方式和食物的类型有关。
课堂练习:
1.A 2.A 3.D 4.C 5.B 6.A 7.D 8.D 9.D 10.B 11.B 12.C 13.D 1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