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下: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八下: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08 15:05:55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蒲江中学实验学校 王燕朋友遍天下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下册第16课,从课文内容看,本课是讲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国际影响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祖国日益繁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铺垫作用。另外,随着其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乐于发表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并渴望被肯定,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提升其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知道某个史实,即“是什么”之后,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以及这个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点拨,在方法上加以规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
②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
③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
④理解中美、中日建交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程与方法1、运用文字材料、图片、视频,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借助形象思维感悟历史。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2、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3、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
中美建交结束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关系,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交往拉开了帷幕。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教法学法教法: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采用讲述、设问、启发、创设情境、图示、图表法、拓展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资料及老师的设问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图表记忆法、历史想像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力争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压迫,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来扭转外交局面?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认识弱国无外交】 (二)合作探究,重难点释疑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第一环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第二环节:万隆会议我来讲故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破坏亚非会议的召开?怎样破坏的?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 观看万隆会议视频,思考什么是求同,什么是存异?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探究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重阻挠下,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问题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
问题:3:联合国是二战后国际最大的政治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什么影响?(你会看到怎样变化)
你知道吗?中美建交“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尼克松回忆录》阅读材料,总结中美建交的背景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迫于形势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摘自《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二十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
----摘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的对话中美建交的过程中日建交1、原因
2、过程以史为鉴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过去与现在?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牢记历史不等于延续仇恨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对世界:
对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1、背景
2、内涵
3、表现升华提升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说过:“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l??????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l?????? 国家力量
l?????? 意识形态
l?????? 国内外形势
l?????? 历史原因
……本课小结1、知识梳理:让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感受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情感教育: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史学者……爱国心之源泉也。”
巩固提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他最早提出是在(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
C.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时
D.1954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共同发表联合声明时
2、“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标新立异
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曾冰冻了20多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其原因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国际形式的变化
③中美国家战争状态消失 ④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功访华: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4、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说出下列外交成就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取得的:( )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
B.美国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弱国无外交,强国多自豪”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学习延伸朋友遍天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代
70年代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90年代 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