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3 07: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邵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2分,总分32分)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对于人类来说,微生物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培养冠状病毒
B. 蓝藻的拟核区不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
C. 大肠杆菌的拟核中的DNA分子无游离的磷酸基团
D. 控制微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分子中
2、糖酵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增多,同时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下降,糖酵解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可以阻断糖酵解的进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B. 肿瘤细胞糖酵解增强,可能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为蛋白质、DNA的合成提供原料有关
C. 肿瘤细胞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进一步转化成乳酸,其释放的能量部分储存在ATP中
D. 产生相同量的ATP,肿瘤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
A. 若实验过程中给紫罗兰提供14CO2,14C3先于14C5出现
B. 由适宜光照变为较低光照时,短时间内C3与C5的含量比值将减小
C. 若T3时刻改为降低温度,之后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图中大致相同
D. T2时刻后,叶绿体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加快
3、下图表示在最适CO2浓度下,给予不同条件时紫罗兰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已知O-T3段为最适温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4、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下,图甲、乙为最适宜条件下该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 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
D. 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5、迁移率是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各种光合色素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各色素的鉴定,已知迁移率=色素移动距离/溶剂移动距离。某兴趣小组分离菠菜叶滤液中各种色素的层析结果(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需要用无水乙醇对色素进行分离
B. 色素4的迁移率为0.2,若植物体缺Mg,其含量会减少
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色素3,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色素1
D. 可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6、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相应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最多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 m、m/3-1 B. m、m/3-2
C. 2(m-n)、m/3-1 D. 2(m-n)、m/3-2
7、下图是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
B.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
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5%
8、已知某条肽链由88个氨基酸缩合而成,其中共有氨基6个,甲硫氨酸5个,且在肽链中的位置为3、25、56、78、82,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C5H11O2N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合成该多肽的氨基酸共有N原子数目94个
②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肽键数目会减少10个
③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氨基和羧基均分别增加5个
④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形成的短肽中O原子数目减少1个
A. ①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9、nuc-1基因被称为高等动物细胞的“死亡基因”,该基因控制合成的DNA酶能使细胞内的DNA水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胚胎时期的细胞也可能表达该基因
B. 凋亡细胞中DNA酶的活性可能会增强
C. 高尔基体参与DNA酶的加工、包装与分泌
D. 该事实说明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10、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生物体内双向进行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C. 有机物的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D. DNA和RNA之间互为模板合成
11、下图表示某细胞部分结构,甲、乙为细胞器,a、b为膜上的物质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甲是溶酶体,其内可合成多种酸性水解酶
B. 葡萄糖进入乙需要借助a,ATP可在b处大量合成
C. 图中可以体现出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
D. 若该细胞是神经细胞,则Na+出细胞不消耗能量
12、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下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载体和ATP酶的功能相同
B. 图中蔗糖的运输与H+有关,K+的运输与ATP有关
C. 蔗糖不可以加工制成红糖、白糖、冰糖
D. 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13、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表明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B. 实验表明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比较接近
C. 实验表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均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D. 实验表明温度能影响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
1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该食物网中的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D. 太阳鱼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
15、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6、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I、Ⅱ、Ⅲ和IV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I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总分20分,少选给2分,错选不给分)
17、利用某海洋动物离体神经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到以下结果。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a、e处虚线将下移
B. 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⑦
C. 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
D. d、②、⑨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从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说明草本植物可被灌木完全取代
B. 种群的“J”型增长比“S”型增长更容易达到环境容纳量
C. 森林进行群落演替时,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D. 泰山从山腰到山顶依次分布有灌木、草本植物、裸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9、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图,tRNA不变)。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被14C标记的多肽链
B.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20、正常人的一条16号染色体含有2个α基因。若不含α基因则患Barts病,若含1个α基因则患HbH病,其余情况均正常。下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若不发生其他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Ⅱ3缺失2个α基因的染色体不一定来源于Ⅰ2
B. Ⅰ1和Ⅱ5的两条16号染色体上的α基因组成一定不相同
C. Ⅱ5和Ⅱ6不会生出患HbH病的孩子 D. Ⅲ3和Ⅲ4生出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12
21、小鼠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数字标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a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只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 图中的e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其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 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c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d细胞的增殖分化
D. 图中的免疫细胞除了c细胞外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6空,每空2分,共48分)
22、甲图为某农田内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图,乙图为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图(字母表示相应能量),丙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群落,a-l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请写出丙图中缺少的三个过程(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
丙图大气中的碳主要依赖于[ ]___________ 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丙图中,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m,其中由A经过d过程的供能比例为x,则需要A的总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______ 。
甲图中田鼠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等种间关系(答三点)。
乙图中C主要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 。
23、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使自身器官受到损伤。2019年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部分重症患者细胞内产生了过量的炎症因子,在治疗方法上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对抗强大的炎症反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 。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据图分析,炎症因子ILs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① ;② 。                      
(3)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结果为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 。(4)糖皮质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请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 。
24、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表型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        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上。
(2)亲代雌蝇的表型为         、
(3)子代表型为灰身直毛的雌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
(4)子代雄果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            ;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
25、某城市为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和N、P含量,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污水综合处理系统,厌氧池和阶梯跌水曝气塔的池体填料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水域生态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主要依赖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而对无机污染物的净化则主要依赖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作用。
(2)污水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
(3)厌氧池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强,原因是 。
(4)设计阶梯跌水曝气塔的优点是 ;污水流经阶梯跌水曝气塔时,能够转化其中NH4+的生物是   。    
一、单选题:1-5 CCBBB 6-10 DDCCC 11-15 CBDBC 16 D
二、不定项选择题:17 AB 18 C 19 AC 20 ACD 21 BC
三、简答题:
22、(1)A→X,B→X,C→X (2)a 光合作用 (3)100m-90mx (4)捕食、竞争、寄生。 (5)一; 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内的有机物的能量)
(1)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2)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Ca2+通道与细胞膜结合。(3)Ca2+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Ca2+。(4)与胞内受体结合,最终进入细胞核,抑制炎症因子ILs相关基因表达。
(1)常染色体;X染色体。(2)灰身直毛。(3)1:5
BBXfY、BbXfY; bbXFY
25、(1)分解者; 生产者。(2)正反馈调节。(3)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少,需要分解更多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活动。(4)能提供更多的氧气,有利于其中的需氧微生物进一步分解有机物;硝化细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