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上册三年级科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粤教粤科版科学上册学期备课
学校 三年级 学科: 科学 主备人:
教 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 一、教材特点本册教材由“寻找生命”、“走进水世界”、“认识空气”、“从岩石到土壤”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任务驱动”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以提出并解决问题、产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观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任务驱动”统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中一些领域的知识素材、科学方法、探究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景中。用“任务驱动”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用“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进行表达交流。二、学习目标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三、具体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课 时 教 案
学校 三 年级( )班 学科: 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鲫鱼与青蛙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2.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鲫鱼与青蛙的区别。3.观察多媒体软件,指认两栖类、鱼类的主要器官。4.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点。
难点 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同学们,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了青蛙的?而小鲫鱼又是怎样成为大鱼的? 它们有怎样的特征?今天,我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鲫鱼与青蛙,学习《鲫鱼与青蛙》。,出示课题。(一)活动1:观察小鱼和蝌蚪出示蝌蚪和小鱼的幼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来游泳的,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身体流线外形,光滑的身体表面,能摆而推动身体前进的尾。相似:它们都生活在水中,都能游泳。它们都是靠尾部的摆动来游泳的。(二)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动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青蛙妈妈产卵后,经过受精形成的受精卵。 这些卵在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变成小蝌蚪。小蝌蚪经过进一步发育,先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它虽然长出了四条腿,但还是不能到陆地上去,只能呆在水中,因为它和鱼一样还是用鳃呼吸。蝌蚪变成幼蛙,鳃和尾逐渐消失,肺逐渐形成,可以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它的鳃和尾全部消失,完全靠肺呼吸,它可以在陆地上自由的生活了。2.由蝌蚪变青蛙,幼体与成体差别巨大:卵→蝌蚪→长后腿的蝌蚪→长四条腿的蝌蚪→带短尾巴的小青蛙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像青蛙这样,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青蛙)生活在陆地上,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蟾蜍、娃娃鱼、树蛙等都是两栖动物。3.两栖动物的特征:①皮肤裸露;②个体发育变态;③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4.青蛙长大后外形有什么变化呢?青蛙: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表面皮肤裸露、四肢有五趾;幼体生活在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5.鱼的身体变化: 卵→ 鲫鱼幼体→小鲫鱼→鲫鱼鱼类的特征:①终生生活在水中;②用鳃呼吸;③身体覆着鳞片;④用鳍辅助游泳。 6.鲫鱼长大后外形有什么变化呢?鲫鱼: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鳍游泳;终生生活在水里。小结:像青蛙这样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像鲫鱼这样一生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鱼类。(三)活动3:把它们分类。在自然界里,有些动物具有预计于与鲫鱼相似的特征,有些动物具有与青蛙相似的特征。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等特征,找出与鲫鱼或青蛙相似的动物。 鱼类: 金鱼 鳜鱼 鲑鱼两栖类: 蟾蜍 蝾螈 大鲵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鱼类或是两栖类的? 鱼类:鲤鱼、青鱼、鲢鱼等。两栖类:娃娃鱼、树蛙等。
作业: 板书设计:1.1鲫鱼与青蛙鱼 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平衡与运动 两栖类:皮肤裸露,个体发育有变态生活于水中的幼体用鳃呼吸,陆地生活的成体用肺呼吸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 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蜻蜓与麻雀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蜻蜓与麻雀的翅膀与外形特征。2.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概念。3. 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蜻蜓与麻雀的翅膀与外形特征。
难点 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谜语:薄翅像张网,尾巴尖尖头。眼睛如绿豆,总爱捉蚊虫。 (打一动物)谜底:蜻蜓小小尾巴高高翘,不会走路只会跳。房檐树洞是它家,爱吃谷物不吃草。 (打一动物)谜底:麻雀麻雀和蜻蜓,它们都会飞,那蜻蜓和鸟是不是同一类动物呢?你认为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请出鸟类家族中一位我们常见的朋友——麻雀来和蜻蜓比较比较。 出示课题:蜻蜓与麻雀(一)活动1: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1.观察的次序是怎样的?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2.观察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学生观察,然后回答。 蜻蜓 麻雀翅膀几对 2对翅膀 1对翅膀翅膀薄与厚 翅膀较薄,透明有 纹路 翅膀较厚实翅膀有骨骼吗 翅膀无骨骼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翅膀有肌肉和骨骼能否伸展 不可伸展 可伸展翅膀有羽毛吗? 翅膀无羽毛 翅膀有羽毛(二)活动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导入:蜻蜓和麻雀除了翅膀不同外,还有哪些部分不同?1.怎样观察蜻蜓与麻雀的外形?先整体再局部从头往后 从上往下2.他们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足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头部一样吗?蜻蜓:身体分为头、胸、腹;1对触角眼睛、口器、2对翅膀、3对足。蜻蜓 麻雀头 眼睛、口器、触角 头 眼睛,喙胸 2对翅膀、3对足 躯干 外披羽毛,1对足, 1对翅膀腹 尾 麻雀:身体分为头(眼睛、喙)、躯干(外披羽毛1对翅膀、1对足)、尾。比较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3.到野户外去观察注意:我们要带上放大镜和望远镜。户外活动要注意安全。蜜蜂、蝴蝶等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啄木鸟、翠鸟等与麻雀一样,身体表面覆盖羽毛,具有一对翅膀等特征,它们都属于鸟类。哪些动物与蜻蜓或麻雀相似,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翠鸟 苍蝇、啄木鸟、瓢虫、蜜蜂、家鸡、蝴蝶、太阳鸟、蝗虫、蝙蝠、戴胜昆虫:苍蝇、瓢虫、蜜蜂、蝴蝶、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1对触角、2对翅膀、3对足。蝙蝠是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
作业: 板书设计:1.2蜻蜓与麻雀蜻蜓 麻雀 翅膀、外形不同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 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壁虎与小猫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 了解壁虎和小猫运动方式的区别。2. 认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3. 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壁虎和小猫运动方式的区别。
难点 认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谜语:瞳孔遇光能大小,唱起歌来喵喵喵;夜半巡逻不需灯,四处畅行难不倒。 (打一动物)谜底:猫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蚊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打一动物) 谜底:壁虎壁虎与猫都是陆地四肢行走生物,它们是不是同一类动物呢?你认为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壁虎和小猫的世界,了解他们有何不同。出示课题:壁虎与小猫(一)活动1:壁虎与猫是怎样运动的壁虎和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它们都在陆地上活动,它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如果猫、乌龟、青蛙和壁虎进行赛跑,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学生大胆的预测。最后的结果:猫第一;青蛙第二;壁虎第三;乌龟第四。壁虎和猫都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可是它们的运动方式中有什么不同 ?壁虎是爬行的,而且可以在垂直的墙面上行。 小猫喜欢跑喜欢跳,走路声音很轻,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二)活动2: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动物的运动方式不一样,其身体的外形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观察壁虎和猫,比较它们的外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外形的比较 猫 壁虎身体部分 头、颈、躯干、四肢、尾 头、颈、躯干、四肢、尾身体表面 有毛 有鳞片头部 有眼睛、鼻、嘴、明显耳廓 有眼睛、鼻、嘴、无明显耳廓足 足底有肉垫,利抓 足底有褶、趾有吸盘除了外形和运动方式不同,壁虎和猫还有哪些不同特征?学生根据资料,回答。小壁虎是从蛋里孵出来的。猫是胎生出来的。(三)活动3:给壁虎和猫找同类在自然界里,有的动物与壁虎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一般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这些动物大多属于爬行类;有的动物与猫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奏或奔跑、跳跃,这类动物大多属于哺乳类。观察下列动物,根据特征判断它们属于爬行类还是哺乳类。蝙蝠、老鼠、长颈鹿、龟、蟒蛇、鳄鱼、牛、金丝猴、海豚。学生思考。爬行类:龟、鳄鱼、蟒蛇 哺乳类:蝙蝠、老鼠、长颈鹿、金丝猴、牛、海豚。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爬行类和哺乳类? 蜥蜴、蛇是属于爬行类。人类、 虎、 狼、等是哺乳类。
作业: 板书设计:1.3壁虎与小猫壁虎 猫 运动方式和外形不同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草地里的小动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草地里和泥土里都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2.尝试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技能探究泥土里小动物适应土壤生活的的外形特征。3.知道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做到保护动物和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发现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的外形特征。
难点 将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的共同特征与其所在的土壤环境的特点进行关联。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情境导入1.展示与讲述:波波和彬彬在草地里观察小动物,波波看到了一只蝗虫。彬彬还想知道草丛有没有生活着其他小动物。媒体:本课情境图片。2.提出问题:草丛里还生活着哪些小动物?(二)活动探究1.活动1:藏在草丛里的小动物问题:怎样可以知道草丛里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到草丛里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扒开草丛进行观察。在活动中,要把观察到的动物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同时还要观察它们在草丛里做什么、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不”:不伤害小动物,不破坏绿化,不直接接触小动物。活动:到草丛里观察小动物。交流:在草丛里观察到的小动物以及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和运动方式等。讨论:生活在草丛里的小动物,它们的身体特有什么共同点?小结: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大多都有翅膀,它们都会爬、跳或飞,运动快速。2.活动2:藏在土壤里的小动物(1)观察和比较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媒体:装着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昆虫盒(里装适量的土壤)。情景过渡:草丛的下面是阴暗潮湿的土壤,土壤里也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蚯蚓、马陆、蜗牛、鼠妇。问题:这些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形态有相同的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特征吗?活动:观察和比较蚯蚓、马陆、蜗牛、鼠妇身体的外形特征,并将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2个任务的表格中。交流:蚯蚓、马陆、蜗牛、鼠妇在外形的相同特征。小结: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身体都接近棕色,身体外形接近线性,它们的眼睛不明显或没有眼睛,鼠妇和马陆体表有硬壳,蚯蚓和蜗牛的体表都有粘液。(2)将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身体特征与环境特点进行关联问题:土壤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哪些身体特征能够适应土壤 活动:从这些动物的颜色、体型、体表等方面与土壤的特点进行联想,找出能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交流: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哪些身体特征能土壤生活。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总结:在草丛中、土壤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它们具有适应草丛和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3.课外实践: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讲话:许多小动物会在环境中留下一些的生活痕迹。如,蚯蚓会在草地里留下一些像泥土的粪便,蜘蛛会在草丛里留下一些蜘蛛网,有些蜗牛死去之后会留下外壳,这些都是小动物在环境中留下的生活痕迹。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与家长一起到户外观察,寻找草丛里小动物的生活痕迹。
作业: 板书设计:4.草地里的小动物草丛里的动物:种类丰富土壤里的动物:形态各异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海洋里的动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感受海洋动物的多样性。2.能通过观察及查阅资料的学习方式,了解各种海洋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能适应海洋生活。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简图记录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的身体外形、运动方式等特征。4.对探究各种海洋动物的身体外形、运动方式等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海洋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对海洋生活的适应。
难点 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探究各种海洋动物如何适应海洋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讲述:夏天,三个小朋友在海边旅游,发现远处有海豚跃出水面。爱思考的琪琪:提出了问题:“海洋里还生活着哪些动物呢”?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提出任务:寻找海洋里还有哪些动物。(二)活动探究活动1:认识海洋动物 问题:你认识哪些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 媒体:海豚、海龟、龙虾、小丑鱼、砗磲的图片。 交流: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及进行简单的归类。 提问:除了图片上的动物,你还认识哪些海洋里的动物?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动物吗?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陆续说出所知道的其它海洋动物名称,并进行简单的种类识别。任务:每个小组一套海洋动物的卡片,观察这些动物,是否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否简单介绍所认知动物是什么样的? 汇报:学生根据卡片说出图中不同的动物名称,并做以简单介绍。 评价:根据学生能否准确说出海洋动物的名称进行适当耐心的评价。小结:海洋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活动2:它们适应海洋生活提示:在浩瀚的海洋里这些动物是如何生活的?媒体:展示八种海洋动物的图片和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任务:观察媒体中的动物,根据这些不同类型的海洋动物外形特点,交流讨论这些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又是如何适应在海洋中生活的?活动:学生分组开展观察、分析、讨论活动。汇报:各组根据观察和讨论分析结果,分别介绍旗鱼、章鱼等教材中的八种海洋动物。评价:对学生能否对这八种动物的外形特征、运动和生活方式等等进行描述而做及时耐心的点评。拓展:实物投影海星、海马、海螺。播放更多的海洋动物视频,鼓励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把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海洋动物画在纸上。
作业: 板书设计:第5课 海洋里的动物外形特征运动方式 多种多样适应海洋生活的方式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森林的动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在森林里常见的动物种类。2.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在森林的不同区域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3.对森林里的动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在森林的不同区域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在森林的不同区域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小朋友在森林中玩耍,琪琪发现一只小松鼠在吃松子。问题:森林里还生活着哪些动物呢?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寻找森林里有哪些动物。(二)活动探究活动1:认识森林动物问题:你认识这些森林里的动物?媒体:出示松鼠、猕猴、啄木鸟、蛇的图片。交流: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提问:你还认识哪些森林里的动物。交流:学生说出认识的动物名称。任务:每个小组一套动物卡片,观察这些动物,是否认识它们的名称,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动物的特征、食物、生活环境等。汇报:学生介绍不同的动物卡片中的动物。评价:根据学生能否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动物的特征、食物、生活环境等进行评价。小结:森林里生活着很多种类的动物。活动2: 它们生活在哪里提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现在不同的森林区域中。媒体:出示森林场景图。任务:进一步观察动物卡片的动物,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分析这些动物生活在森林的什么区域,并思考这些动物是怎么生活的。要求:完成活动手册内容。并将动物卡片贴在森林的相应区域中。活动:学生分组开展观察、分析活动。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汇报: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分别介绍在树冠、树洞、地面、草丛、土壤里分别有哪些动物,并说出这些动物是怎么样生活的。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析来评价。拓展:播放森林动物的有关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森林中的动物。
作业: 板书设计:6 森林里的动物森林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网上学习:保护动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2.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物生存产生的影响。3.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发现,了解不同地区的珍稀动物以及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4.能爱护我国的珍稀动物,尝试提出更多的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发现,了解不同地区的珍稀动物以及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
难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发现,了解不同地区的珍稀动物以及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
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琪琪爸爸拿着一张白鱀豚的相片,和琪琪说是他小时候在海洋馆里拍到的,但是现在再也看不到白鱀豚了。问题:为什么现在没有白鱀豚?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为什么动物会消失,我们可以怎么保护这些动物。(二)活动探究环节1:活动任务提示: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一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有的动物的栖息地被人类的开发和活动破坏,或者因为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大肆捕杀,动物灭绝的速度也加快了。提出:通过查阅资料或走访调查,了解我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要求:可以针对一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如学生的家乡。 环节2:搜集资料提示:我国是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多项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任务:可以前往图书馆或者登录相关的网站查阅资料,也可以或到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所在区域有哪些珍稀动物,以及目前当地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后将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出示:妍妍、小华、琪琪3个同学的珍稀动物资料卡。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资料卡。环节3:上传资料任务:将制作好的资料卡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如班级的QQ群、微信群等平台,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活动:学生上传资料卡。环节4:交流发现提出:下载其他同学上传的资料,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珍稀动物及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尝试提出更多保护珍稀动物的办法。交流:怎么保护珍稀动物。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从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进行评价。拓展:玩活动手册中的“保护动物游戏棋”
作业: 板书设计:第7课 网上学习:保护动物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物质的溶解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2.观察并描述食盐、高猛酸钾、茶叶在水中的溶解过程。3.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4.培养仔细观察、类比迁移、综合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食盐、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难点 知道像茶叶这样生活中的物品既含有可溶解于水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教学准备 烧杯、药匙、茶杯等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激趣导入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海里游玩不小心被海水呛到情景。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思考:把食盐加入水中,很快就溶解了,那么食盐溶解时会有什么现象呢?实验(1):将食盐加入水中,静置下,观察食盐溶解时会有什么现象,搅拌一下,再观察有什么现象。交流:食盐从多变少,食盐消失后水还是清澈透明的……。问题:食盐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吗?交流:无法清晰地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过程和分散情况。实验(2):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演示:高猛酸钾在水中溶解实验操作步骤:①观察溶解前的高猛酸钾。②将烧杯装上一定量的水。③将少量高锰酸钾药品放入烧杯里静置一段时间,静观高猛酸钾是如何分散到水中的。④用玻璃棒搅拌,搅拌后观察高猛酸钾的水溶液。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不要让高猛酸钾接触到皮肤。②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 ③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④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交流: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小结: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迁移讨论:食盐的溶解过程与高猛酸钾的溶解过程一样吗?交流得出结论:食盐的溶解的过程和高猛酸钾的溶解过程类似。 2.活动2:泡一杯茶媒体:PPT出示泡茶艺术的情景提出问题:茶叶在水中的溶解了吗?实验:用热水泡茶,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判断茶叶是否溶解在水中。注意事项:①不要被热水烫伤。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交流:茶叶在水中的的溶解现象。小结:茶叶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思考: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汇报交流:出示红枣、枸杞等日常泡茶的物品。(三)总结拓展总结:溶解有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有的物质如茶叶、菊花等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 课后拓展: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作业: 板书设计: 第8课 物质的溶解溶解:均匀、分散、透明 可溶解的物质茶叶、枸杞等物体 不可解的物质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热、捣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2.设计对比实验,懂得控制变量法以确保实验的准确、公平,探究加快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捣碎
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烧杯、两根玻璃棒等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餐桌旁,四位小朋友在喝糖水,杯子底部还有一些冰糖没溶解,这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注意。问题:一位小朋友说杯子中还有糖,另一位小朋友自然而然地提出:怎样让糖溶解得快一些?(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加快溶解的方法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够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搅拌、热水)讨论:要证明搅拌能够加快方糖的溶解,这个实验该怎样做?(对水量、糖量、水温、外界干预、投放时间……作充分分析)交流: 明确水量、水温、糖量要一样,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还要同时放糖。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小结:搅拌能够加快方糖的溶解。问题:利用加热的方法是否也能加快方糖的溶解呢?讨论:要证明加热也能加快方糖的溶解,这个实验该如何设计呢?(三)巩固与迁移比赛:如何使水果糖最快溶解呢?你有哪些方法?课后试一试哪个方法更好快。
作业: 板书设计:第9课 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能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能溶解多少物质 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2.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 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盐或糖的实验
教学准备 食盐、白砂糖、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生活情境,两位小朋友在实验室里开展食盐溶解的实验,他们正在搅拌杯中的食盐,发现一杯水,加入一勺盐,盐会溶解,如果继续加盐,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问题: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二)活动探究 1.提出问题: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会一样吗? 2.作出猜想: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一样的,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大,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小,3.制定计划:讨论:①确定多少水量合适? ②加入第一份盐(白砂糖)后可以立刻加入第二、三份盐(白砂糖)吗?③什么现象代表水不能再溶解盐(白砂糖)了?可以停止加盐(白砂糖)了。④还要注意些什么?(例如:每一份盐都要保障尽可能的相同的量)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30毫升水。 加入一份质量为3克的盐(白砂糖),然后搅拌 待盐(白砂糖)完全溶解后才能再加一份,直至不再溶解为止。计算出投放盐(白砂糖)的总量。温馨提示:①计算总量时,最后没有完全溶解的那一份盐(白砂糖)不算。②投放盐(白砂糖)要小心,不要撒在桌面上。 ③实验结束后把浓盐水(糖水)放好,留待下一个实验用。4.收集证据: 活动: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5.得出结论:交流:汇报各组在30毫升水中溶解盐或白砂糖的总量。谁溶解得多一些?小结:在一定量的水中都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砂糖,白砂但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分析: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会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放入的每份盐(白砂糖)不同等】但如果是非常精确的操作的话,相同水量和水温溶解食盐(白砂糖)的量是非常接近的。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三)拓展延伸 拓展:食盐(白砂糖)还能从盐水(糖水)里分离出来吗?课后:提醒孩子们把这些溶液收集好,等到溶液静止后倒进新的烧杯中,注意不能倒入底部没有溶解的盐,并做好液面刻度记录,以备下一节课进行观察,避免浪费。
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明白溶解于水中的食盐可以分离出来。2.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3.经历“食盐从浓盐水中分离”的探究性实验。4.意识到溶解和分离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食盐从浓盐水中分离”的探究性实验。
难点 运用分离和溶解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棒、滴管、不锈钢小勺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任务驱动: 观察上周收集好的农盐水,经过一周后发生什么变化?(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浓盐水的变化交流:水位低于记录好的刻度,而杯子底部却多出了一些白色物质。问题:这些物质是什么呢?交流:食盐猜想: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交流:学生发表见解问题:如果再放久一点会怎样?交流:水位更低,杯子底部的食盐更多。活动:用滴管往杯中一点一点地加清水,并不断搅拌,使原来沉在杯底的食盐刚好溶解。问题:如果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来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2.活动2:将食盐分离出来问题:久置的盐水能使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加快这个过程?交流:根据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演示:教师演示如何划火柴和灭火柴,并介绍火焰的结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要尽量用外焰来加热。实验步骤:点燃蜡烛从烧杯里倒出一勺浓盐水放到蜡烛的外焰上加热待水份完全蒸发后取出勺子,灭掉蜡烛。用放大镜观察勺子上的粉末状的结晶物,与精细食盐作比较。 活动:用加热的办法将食盐分离出来。 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小结:通过比较发现,白色粉末状的物质与盐近似,这可能就是食盐,原来溶解在盐水中食盐并没有随水份一起蒸发掉,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作业: 板书设计: 第11课 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食盐 盐水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认识固体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难点 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图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问题:这是什么?谁会玩军棋?(二)活动探究1.活动1:摆棋子 问题:请你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是怎的?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吗?交流:学生观察棋盒和棋子的形状,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归纳板书。讨论:怎样把长方体且大小一样的棋子用不同的摆法全部放入长方体的棋盒里呢?任务:把棋子摆放入棋盒中。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把棋子放入棋盒中。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把桌面上的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至少一种棋子的摆法。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1中。交流:各小组展示并阐述自己摆棋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小结:棋子盒棋盒都是有一定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是长方体的,所以摆放时要注意观察它们摆放的方向。2.活动2:固体有什么特征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这些固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吗?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吗?用什么方法测量呢?交流:猜想固体应有的特征,交流测量不同固体的特征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任务:找出固体有哪些特征。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找到固体具有的特征。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塑料尺和软尺、手、简易天平等测量铅笔、橡皮、军棋、杯子、塑料小方块、石头、泡沫块的长度和质量的大小。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固体有什么特征。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2、3中。 小结:固体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认识液体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2.通过“玩水球”和观察牛奶和食用油等的变化情况尝试归纳液体的特征。3.体验探究水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学以致用,能够利用液体的特点做一些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
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比较并归纳出液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图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水一杯。问题:你能把水抓起来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能给水变个样吗展示:水一杯、气球和橡皮筋一条。问题: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水是否有确定的形状?交流:学生观察水,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讨论:怎样将水装入气球里制成水球。尝试改变水球的形状,观察并描述现象。任务:。将水装入气球里制成水球。尝试改变水球的形状。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水装入气球里制成水球。并尝试改变水球的形状。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把杯中的水倒入气球中并用橡皮筋绑紧气球口,使它变成水球。②小组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改变水球的形状。③ 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把水倒到周围都是。水球不能大力的挤压以免爆裂伤人。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改变后的水球形状。水球为什么会呈现不同形状呢?小结:水是没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所以装入气球中变成水球后会呈现不同的形状。2.活动2:液体的特征问题:除了水以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液体,如牛奶、食用油和蜂蜜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媒体:出示牛奶、食用油和集气瓶、烧杯、锥形瓶、量杯。讨论:将牛奶或食用油倒入不同的容器中,它们的形状改变了吗?交流:猜想固体应有的特征,交流测量不同固体的特征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任务:找出液体的共同特征。活动:指导学生把牛奶和食用油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他们的形状。并通过掂量确定它们有一定的质量。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将牛奶或食用油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形状,并用手掂量判断它们是否有一定质量的。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液体的特征。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活动:指导学生用滴管在塑料板上各滴一滴水、食用油和牛奶进行观察。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将水、牛奶和食用油各滴一滴大小相同,并在塑料板同一位置上。②稍微倾斜塑料板,观察它们发生的现象。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小结:液体具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和确定的体积的特征。
作业: 板书设计:第13课 认识液体玩水球:形状多种多样有质量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难点 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用实验材料一套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课件和两杯水。问题: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二)活动探究1.活动1:利用什么来测量问题:想要知道水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讨论:小组探讨能够测量水多少的方法。交流:方法有很多,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用仪器——量杯和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任务:观察认识量杯和量筒。活动:通过观察找出量杯和量筒的异同点。不同点:名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等。相同点:都有刻度,刻度都用毫升作单位,都能测量液体的体积。要求:①明确观察的要求,因为量筒和量杯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量筒和量杯,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形状、大小、制作材料、刻度、单位。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活动2:测量水的体积媒体:出示量筒和一杯水。问题:会用量筒测出这杯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讨论: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交流:用量筒测量水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测量步骤。任务: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活动:学习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要求:①明确观察的操作的要求,因为量筒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②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如果把水倒入量筒中,并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水面所在的刻度,视线要与水的凹面平行,然后读出刻度读数。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交流: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步骤和测量结果,对测量不正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改正。活动:选择合适的量筒或量杯,测量各种容器能盛多少毫升的水。要求:①明确观察的操作的要求,因为量筒和量杯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②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如果把不同容器中的水量按正确的操作方法步骤进行测量,并对不同容器的水量进行记录。交流:各小组展示测量的结果,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改正,如倒入水的方法不正确,使水流出量筒外,测量观察时每次都必须遵守视线与水面凹面平行的要求等。小结:学会了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步骤,知道不同容器装的液体可以同过测量体积的工具测量出其体积。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3.实践:测量水杯的容量媒体:出示水杯一个。问题:水杯是常用的生活用品,人们会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容量的水杯。那你知道你的水杯能装多少毫升的水吗?讨论:选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水杯能装多少呢?交流:选用量筒或量杯作为工具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步骤测量家里各种水杯的容量。任务:课后尝试测量家里各种水杯的容量。
作业: 板书设计:第14课 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液体体积的单位:毫升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选、倒、放、看、读、写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认识气体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能够流动。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具有质量。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恢复。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认真比较、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出气体具有的特征
难点 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气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充气筒、篮球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充气筒和瘪的篮球。问题:这是什么?怎样能让瘪的篮球鼓起来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给篮球充气问题:请你观察在给篮球充气的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停止充气时,用手压球,会有什么现象?继续充气,篮球会有变化吗?交流: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在给篮球充气时出现的变化,经过压球,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归纳板书:空气会流动。讨论:继续充气,篮球会有变化吗?活动:老师演示,继续给篮球充气。交流:篮球充气到一定程度,充气筒就按不下去了,说明气球中的气体已经到一定程度,充气筒中的气体已无法再流入篮球中。小结:通过老师演示对瘪的篮球进行充气到篮球鼓起到空气不能再进入篮球的整个过程的观察、交流分析、得出空气是会流动的结论。2.活动2:气体有质量吗问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有质量吗?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猜想.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汇报自己的想法。任务:用简易天平称量,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活动:引导学生用简易天平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简易天平测量没有充气的的皮球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取下皮球,给皮球充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比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分工合作。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小结: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得到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比较轻。3.活动3:空气的体积会变吗媒体:出示注射器和橡皮。问题:如果拉动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管口,注射器活塞能推地动吗?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能推动和不能推动活塞的理由是什么?任务:用注射器和橡皮进行空气体积会否改变的实验。活动:小组实验空气的体积是否会发生改变。要求:①拉动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尝试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②放开压住活塞的手,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试一试再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能否拉得动。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交流: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小结:空气的体积是可以被压缩的,也可以恢复,空气的这种特征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被应用,如篮球、汽车轮胎、小朋友玩的充气城堡等等。
作业: 板书设计:第15课 认识气体 会流动 (空气)气体 有质量 体积容易压缩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它们占据空间吗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结论。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比较,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难点 完成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的实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乌鸦喝水》的图片。问题: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水位会上升吗问题:听完故事,你是否也想试试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呢?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吗? 要怎样做这个实验呢?交流: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块,引导学生说出要记录下放小石块前的水位,然后再记录加入小石块后的水位,对比记录说明问题。任务:把小石块加入半瓶水中。活动:把小石块加入半瓶水中观察前后水位的变化情况。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把小石块加入装有水的瓶中,并观察记录加入小石块前后水位的变化情况。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实验,并注意安全和讲究卫生。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法和对比结果。说明水和小石块能占据瓶中的空间。小结:当把小石块加入水中后水位上升了,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2.活动2:气体也占据空间吗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那气体也能占据空间吗?讨论:引导学生对空气是否也能占据空间作出猜想并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说说自己认为空气是否会像固体和液体这样占据空间的想法,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任务:证明气体是否能占据空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进行用剪去了底部的塑料瓶,罩着浮在水面上的小纸船 , 保持瓶子垂直向下压入水底,观察小纸船的情况的实验。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小结:除固体、液体外,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3.实践:小魔术“浸不湿的纸”1.指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知识,完成让塞在杯子里的纸不会被水浸湿的实验,并说说纸为什么不湿的科学道理。2、也可以回家完成“浸不湿的纸”的小魔术给家长观看,并考考他们这魔术里藏着的奥秘是什么。
作业: 板书设计:第16课 它们占据空间吗固体(小石块) 它们都能 占据空间 液体 (水) 气体 (空气)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状态。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水的三态变化的科学道理。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运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
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解释物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玻璃瓶装的液体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水和冰块。问题:水是常见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冰。水和冰有什么不同?放置一段时间后,冰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活动探究1.活动1:水结冰后的变化问题:这里有半瓶的水,你知道这瓶水结成冰后会有什么变化吗?我想让它结成冰,应该怎么办?交流: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对水结成冰的状态变化作出猜想。讨论:学生就自己的猜想进行说明,并设计可证明的实验方法。任务:观察水结成冰后的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要求:①观察大小、水量相同的瓶子中其中一个的水结成冰后,对比它们的变化。②交流并发表自己发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媒体:出示玻璃瓶装的液体。问题:为什么不能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层?讨论: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不能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层。小结:水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是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而且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2.活动2:水珠从哪里来问题: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哪它能从液体变成气体吗? 交流:猜想液体能否变成气体,并表述自己看法。任务:把液体变成气体。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液体如何变成气体。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标记水位,用培养皿盖着杯口,放在阳光下。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验,并解释观察到现象。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小结: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情况下,液体会变成气体。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3.活动3: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媒体:出示冰块会融化,烧开水时壶嘴上方会冒“白气”的课件。问题: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会融化,烧开水时壶嘴上方会冒“白气”这些都是水的状态变化的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改变状态的例子吗?讨论:学生就生活中观察到的水改变状态的实例进行列举和解释。并填写学生活动手册。小结:水在一定温度变化的条件下,能改变自身的状态,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例子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作业: 板书设计:水(液体) (降温) 冰(固体) 水(液体) (升温) 水蒸气 (气体)冰(固体) (升温) 水 (液体)它们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会改变状态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感受冷和热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2.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3.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4.形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难点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天气炎热,波波买了几根冰棍,琪琪妍妍发现了冰棍快融化了。问题:怎么不赶紧把冰棍放进冰箱?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寻找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冷和热,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二)活动探究1.活动1:哪里冷,哪里热问题:冷和热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不同的图片中找出哪里冷,哪里热。出示:冬天、夏天、厨房场景图。交流:学生对图中哪里冷、哪里热提出自己看法。评价:对学生是否准确找出进行评价。引导:你还能说说大自然界中哪里冷、哪里热吗?交流:学生对自然界中哪里冷、哪里热的场景进行汇报。评价:对学生的是否能正确找到自然界中哪里冷、哪里热进行相应的评价。任务:找一找家里哪里冷、哪里热。出示:家庭中多个冷热不同的例子,活动手册中的冷热框图。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家里的冷和热分别进行归纳。小结: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冷热程度不同的环境和物体。2.活动2:冷热的感觉提示: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任务:冷热不同的三杯水,怎么判断它们的冷热程度?出示:三杯水,标记有①、②、③。要求:尽可能想多一些方法。并在活动记录手册上做好记录。交流:学生将想到的观察方法进行交流。评价:对学生的方法是否有依有据进行评价。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观察等方法判断三杯水的冷热程度。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大致知道物体是冷的还是热的。提示:仅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准确作出判断吗?任务:,体验凭感觉能否准确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求:先将双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比较双手的感觉。并将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验探究活动。汇报:小组汇报在体验能否凭感觉判断冷热程度活动的发现。评价:注意学生对冷热程度的描述。小结:可以通过观察大致知道物体是冷还是热,但是不能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拓展:怎么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作业: 板书设计:第18课 感受冷和热 发现:不能仅凭感觉就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测量温度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认识到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应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3.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或结冰。4.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难点 使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成水时的温度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寒风冷冽下,孩子们都觉得比较冷。妍妍说天气预报上说今天有低温预警。问题:怎么知道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呢?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任务: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二)活动探究1.活动1:认识温度计提示: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交流: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温度计,教师进行补充。出示:常用的温度计实物、图片和名称。任务:观察常用的温度计有什么特点?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汇报:学生说出温度计具有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单位等特点。教师及时补充引导。问题:为什么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水温?交流:学生提出体温计的测量温度范围仅在40多摄氏度,但是热水的温度可达到100摄氏度,因此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水温,只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小结:人们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测量。2.活动2:温度计的使用提示:掌握温度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示范: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操作规范,读数和记数的方法。要求:温度计下端垂直进入水中、温度计不接触容器、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眼睛和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水温的操作练习。交流:汇报测量到的水温。评价: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读数、记数等规范进行评价。提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有人体的正常体温、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任务:学生活动手册上对3种温度计的结果进行读数和记录。交流:汇报3种温度计的测量结果。评价:对学生是否读数正确进行评价。3.活动3: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提示:冰在常温下会逐渐融化成水,而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趋向于环境温度。任务:研究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要求:用烧杯盛半杯碎冰,用温度计测量冰的温度。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全过程,并测量温度。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出示:实验记录表,测量装置。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汇报:说出记录表的结果与发现。小结:当冰没有完全融化成水时,温度稳定;当冰完全融化成后,温度开始上升。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4.实践: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温度提示:用数字化设备测量物体的温度,既灵敏、快速,又直观。任务: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全过程的温度,了解其温度变化的规律。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汇报:展示测量结果和变化规律图。小结: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一直到100摄氏度水沸腾为止。5.科学阅读:体温计任务:了解常见的体温计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作业: 板书设计:第19课 测量温度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液体的热胀冷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经历探究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过程,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水的体积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家里,波波在水壶装水准备烧开水。彬彬发现波波装水装得太满后就提醒不要装得太满。问题:为什么不要装得太满?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液体在受热或遇冷后的变化,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活动探究1.活动1:水会溢出来吗提示:人们烧开水时,通常不会将水壶盛满。问题:为什么不会装得太满水?交流:学生说出可能的原因。任务:观察水受热后会不会溢出来。提示:小心不要被热水烫伤。活动(或示范):将装满水的锥形瓶放入大烧杯中,往大烧杯里加入热水,观察锥形瓶中液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汇报:锥形瓶液面慢慢升高后溢了出来,原因可能是水的体积变大了。评价:从学生的描述词语和有依据推测进行评价。小结:水在受热后可能体积增大了。2.活动2:液体会热胀冷缩吗问题:锥形瓶里的水在受热时,体积是否增大了?任务:探究温度变化时水的体积是否发生改变?出示: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要求:将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盖紧装满水的锥形瓶。将锥形瓶依次放入任热水、常温水、冷水中,观察液柱的高度变化。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提示: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都要在玻璃管上做好标记。交流:思考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如做好标记、按顺序放装置。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研究水是否会热胀冷缩。汇报: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时段玻璃管中的标记,发现水受热时体积膨胀了,遇冷时体积收缩了。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记录、发现和描述的词语进行评价。小结:水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问题:其他液体是否也会有这种现象?任务:尝试用食用油、牛奶等不同液体进行研究。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用液体开展实验,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汇报:其他液体也和水一样,受热时体积膨胀了,遇冷时体积收缩了。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出示:温度计的图片。拓展:是否可以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自制温度计?
作业: 板书设计:第20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空气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乒乓球训练室内,波波和彬彬要打乒乓球。这时,波波却发现乒乓球瘪了,不能再用了,彬彬提出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开水里试试。问题:这样乒乓球就能鼓起来吗??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通过实验,探究瘪了的乒乓球在开水中能否鼓起来,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然后尝试解释原因。(二)活动探究1.活动1: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提示:我们在打乒乓球时容易把乒乓球压瘪。问题:瘪了的乒乓球受热后会重新鼓起来吗?任务:把瘪了一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要求:观察并描述乒乓球的变化,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汇报:瘪了个小坑的乒乓球在放进热水后慢慢鼓起来了,乒乓球恢复原样。问题:如果乒乓球破了,还能重新鼓起来吗?交流:根据恰当的理由说出自己的判断。示范:将瘪了一个坑又破了一个洞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结果乒乓球没有变化。问题:为什么破的乒乓球不能重新鼓起来?和什么原因有关。交流:是否和乒乓球内的空气有关呢?没破的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会膨胀,所以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破了的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会流出去了。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2.活动2:会变化的肥皂膜问题:如果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空气的体积变大了吗?任务:探究温度变化时,空气的体积怎样改变。要求:把肥皂液抹在烧瓶口,形成肥皂膜。将烧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肥皂膜的变化。也可以用手捂热烧瓶而不放进热水中。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肥皂膜是否会变化的实验。汇报:经过实验发现肥皂膜在烧瓶放进热水时膨胀了起来,放进冷水中会凹陷了下去。任务: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内容:将套着气球的瓶子分别放进热水、冷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开展观察。汇报:瓶子放进热水后气球鼓起来了,放进冷水后又缩回去了。任务: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内容:将密封着有5毫升的针筒分别放进热水、冷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开展观察。汇报:针筒内的空气在受热或遇冷时会增大或减小。小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讨论:在夏季,为什么人们给自行车充气时常常不会充得太足?交流:夏季天气炎热,车胎里的空气太多了,会容易受热膨胀而发生爆胎的危险。
作业: 板书设计: 第21课 气体的热胀冷缩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自制“小喷泉”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喷泉。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3.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4.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调整。5.在观察或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草图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难点 根据设计“小喷泉”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定方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实验室里,两个小朋友正在利用实验器材做小喷泉的实验。问题:能利用其它材料制作“小喷泉”吗?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设计和自制一个“小喷泉”。(二)活动探究1.环节1:任务 提出: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做小制作。交流:可以做什么小制作。任务: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喷泉”。 2.环节2:设计问题:先要进行设计,考虑哪些因素?交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何设计,如:选择什么材料、多大的瓶子做容器?选择什么粗细的材料做喷管?瓶子里的水要有多少?浇的水要有多热?……评价:根据学生是否有依据地设计进行评价。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内完成设计方案。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构思制定设计方案。汇报:不同小组的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3.环节3:制作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4.环节4:测试要求:用热水对制作好的“小喷泉”进行效果的测试,仔细观察测试结果。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汇报:不同小组轮流进行测试的展示。5.环节5:评价与改进提出:利用学生活动手册的评价表,从多方面对“小喷泉”进行评价。交流:对“小喷泉”进行评价。要求:根据评价,发现问题,继续反复测试、评价和改进,让“小喷泉”喷得更高。活动:分组对“小喷泉”的装置进行继续改进 。
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教 案
学校 年级( )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课题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课时 1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铜球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导题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探究↓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批注
(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波波和妍妍站在高架桥下,妍妍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高架桥上有缝隙。问题:高架桥上怎么有缝隙?交流:对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观察、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建筑物上留有这样的缝隙,思考这些建筑物上留有缝隙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合理的假设。(二)活动探究1.活动1:高架桥上的缝隙出示:高架桥、铁轨等建筑物上的缝隙图片。交流:生活中,还能在哪里看到这种现象?问题:这和物体的热胀冷缩有关吗?交流:结合缝隙、已知气体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等进行推测。2.活动2:铜球能穿过铁环吗任务:利用铜球实验装置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要求: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引和步骤进行研究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不要被烫伤。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汇报:经过实验发现,铜球被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受热后体积增大,铜球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遇冷时体积变小。问题:其实固体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找找生活中的现象。 交流:寻找生活还有哪些相类似的现象。小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课堂学以致用↓课堂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归纳 3.实践:巧开瓶盖出示:有铁盖的瓶子图片或实物。提出:刚从冰箱拿出玻璃瓶时,往往难以打开它的盖子。问题:为什么难以打开瓶盖?交流:从热胀冷缩的方面,根据合理的理由进行解释。任务: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活动: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打开瓶盖,并交流利用了哪些热胀冷缩的原理解决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第23课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反思:
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