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所学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入学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人看古代经典,有两种看似很不相同的态度。一种表现在一般的读者中,以为经典很玄奥。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则认为,如果经典说的都是大白话,那不读也罢。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经典必定很深奥。其实,人类文明中,有些伟大的经典,内容就很平实,例如《论语》。
如果我们承认儒学是中国文化主流,而孔子是儒家宗师,那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经典。其内容平实的程度,从宋儒朱熹的评论可见一斑:“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而黑格尔态度却不一样:“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话的《论语》,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黑格尔刻薄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上述专业人士意见的原始版本。
表面上,这是对同一经典的对立评价,而实情是,黑格尔对经典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不过,这一对立提示我们,经典是应分为实践和理论两类的。实践应当平实,理论则可深奥。《论语》是关于实践的,黑格尔则期待它是理论的,阅读方式错位了。但黑格尔式的思路,今日在哲学专业人士中仍大有市场。
现代人读《论语》,很容易认为自己与《论语》处于同一水平。可是他并未细想,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从文化中传承来的,而经典正是塑造我们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中引经据典的套语是“子曰”“诗云”,子曰的内容绝大部分便引自《论语》。如果对比《论语》以前的典籍就能发现,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是在《论语》中成形的。它由于在文化中的渗透性,变成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结果才“百姓日用而不知”。说《论语》内容平实,是因为它是孔子与学生以及相关政治人物问答的记录,是片段式的日常叙事。这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它提供的是孔门道德实践的各式案例。同时,这种教化的基本形式也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经验。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觉悟不是靠读伦理学理论而是在教化中获取与提高的。一般道德经验的形成都从童年开始,亲友与老师则是道德启蒙者,而教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讲述各种道德典范的故事,以及教育者通过行为示范即言传身教,从而慢慢让儿童形成应该或不应做某类事情的意识。在这一意义上,《论语》是实践的,而非理论的。
当然,儒家经典并非只有平实故事一个类型,也有很深奥很哲学的文本,除《易》外,如宋儒极重视的“四书”之一的《中庸》。其实,所有伟大的价值系统,其论述都既有切近经验的内容,也有抽象精巧的理论。朱熹有鉴于此,所以选“四书”,深浅搭配,成“四书”系统。儒学是实践的学问,变高深为平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要把浅显引向深奥呢?背后是理性的倾向在起作用。孔子施教,并非随时随地提供系统的理由,常常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对朝夕相处且景仰导师人格与学识的弟子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导师略加点拨,自己也就心领神会了。但是,对于后世读者来说,没有对话者的背景,有些言论理解起来就异常困难。这种跨世代阅读的困难包含两方面,一是知识的,二是道理的。知识方面,主要由汉儒的训诂注释来解决,而讲道理,正是宋儒的功夫所在。这样做,才能满足理性追求系统普遍理解的需要。朱熹等人努力讲道理的结果,便是形成了以理为核心范畴的义理系统。这自然变得深奥,不过这是解释的深奥,它与西式哲学体系的建构不一样,而更类似于解释学通过深入的解读、阐明而表现出来的义理的深奥,如《四书章句集注》等。
换句话说,经典的深奥,有时是读出来的。这种深奥可以是有价值的创造,但对经典的深奥解读不能离开其平实的经验。朱熹一面用藏之名山的抱负注“四书”,一面结合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教学生读“四书”。无论是《朱子语类》还是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读经典,都有深刻的启示。
(摘编自陈少明《经典的平实与深奥——以〈论语〉为例》)
材料二:
我们今天仍然要读《论语》,因为《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我每次叫学生读《论语》,都注重让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论语》,去体会《论语》的话。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经典,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
儒家的论述中,有许多预设的条件。由此看来,孔子强调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行为,而且是基于人们自然的情感。人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流露,即成为伦理的基础。初期儒家主张亲情的重要性高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后来孟子进一步阐释,认为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而且主张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亲情,而不是基于子女对父母孝顺的责任。孟子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应该用义理去涵养。
《论语》对话形式的论述使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对话。所有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都有这个力量。所以读者被对话带入时,会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必须认识善恶的义理。
(摘编自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三:
《论语》是博大精深的,虽然它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却贯通其中。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就像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使得儒学在后来的两千余年历史中,成为屹立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心的大厦。
《论语》是浅近生动的。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还时有对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这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栩栩如生地跃现于文字中。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能读到孔子的理论,也读到了孔子的个性和孔子的人格。性格鲜明的孔子形象,使孔子的理论产生直观的效果。可以这么说,阅读《论语》,会获得思想的启悟,但也会获得文学的享受;阅读《论语》需要思索,但也会受到情志的感动和鼓励。
(摘编自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的读者或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认为经典必定很深奥,他们在读之前预设了这样的观点,其实经典未必都是深奥的。
B.孔子施教,常常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所以这些与孔子朝夕相处且敬仰孔子的人格的弟子,一经点拨就全恍然大悟了。
C.教读《论语》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认识并亲自体验《论语》中的语言,《论语》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D.《论语》充分展现了孔子完备的理论体系与思想结构,为儒学在2000多年中处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读深奥的理论经典离不开平实的经验,比如,解读《传习录》《论语》是这样的,朱熹也是边注边结合日常道德生活经验教学生读“四书”的。
B.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作品,能让读者参与对话,譬如《论语》,读者被对话带入对话者的背景,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言论。
C.孔子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基于自然的情感,家庭生活流露的自然情感是伦理的基础,并主张父子关系中亲情高于责任。
D.《论语》集博大精深与浅近生动于一体,有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对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也有完备的思想体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著述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易》 B.《中庸》
C.《四书章句集注》 D.《论语》
4.“经典的深奥,有时是读出来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告示
赵晏彪
“快来看呀,有人贴告示了……”
消息像是长了腿脚,迅速跑遍了小区的大小角落。
和平社区有个小花园,小区居民每天早晚都在这里锻炼身体,所以居委会便在这小花园中的明显位置,设立了一个告示栏。平日里都是居委会有什么信息了,贴个告示告知大家,比如,组织出游啊,社区便利店有特价菜和水果啊。当然凡事都是刚开始时热闹,时间一长,这告示就渐渐失去了作用。
就在人们渐渐将告示栏淡忘的时候,一张告示却让小区里炸开了锅。
告示栏前,人越聚越多,有人大声念着:“亲爱的小区住户:我将咱们社区的8个猫窝(我考察了几天)进行了重新打理,以后我会每天早上和傍晚给猫喂猫粮和水,不再让这些猫因为没有食物吃而偷吃人家的东西;请大家监督好我,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指出。请大家不要虐待小动物,您如果不喜欢小动物,尽管不理睬它们就行了,动物再小也是有生命的,请善待它们吧。马大姐叩首。”
告示下面有一张照片,是一张被人剥了的猫皮的照片。
“太残忍了。”
“谁这么缺德呀?”
“一点爱心都没有。”
大家议论纷纷。
“奔奔奶奶”是4号楼的楼长,她知道内情,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就在上个礼拜,一天傍晚马大姐从4号楼下经过,突然有人从楼上扔下一块东西,“啪”的一声掉在她的面前,吓得马大姐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马大姐朝楼上望了望,然后走过去想看看扔下来的是什么东西。马大姐不看则已,一看,吓得差点坐在地上!原来竟然是一张血淋淋的猫皮,而且是刚刚剥完的猫皮。马大姐径直找到了楼长“奔奔奶奶”。“奔奔奶奶”一听气愤不已,就带着马大姐挨家挨户地问这是谁扔的。到了4楼2号房,敲开门,出来一位年轻女子,一问,是她家男人干的。这家是小区的租户,马大姐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猫活剥了,青年男人挤过来说:“猫把我老婆刚给孩子买的鱼吃了,既然猫吃了我的鱼,那我就杀了它,这样扯平了。”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了一大堆道理,“人不能和动物一样,人要有爱心,要爱护动物”“这是野猫,吃了你们的鱼,是猫不对,但既然吃了鱼,你把它轰走就完了,没有必要非活剥它的皮呀,多残忍呀……”
青年男人说:“是不是欺负我们外地人呀?不就是一只野猫吗?”说着把门一撞。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不过这一家人,只好悻悻地走了。这才有了马大姐贴告示的一幕。
“这马大姐真是热心肠。她从超市里买猫粮和水,每天早晚两次放在猫窝里。马大姐说,既然猫饿了会吃人家的东西,咱们给猫喂饱了,它们不就不去偷吃人家的东西了?这不就避免了杀猫剥皮的事儿了啊?”
“‘奔奔奶奶’”,您说马大姐这一天要花多少钱呀,这猫粮可贵了。她是什么来头呀,这么有钱?”
“哪有什么来头呀,就是普通的小学老师,马大姐的丈夫前几年去世了。她无儿无女,现在一个人生活,退休工资7000块左右,这算算啊,一个月大约花一大半给猫狗了,她家里还收留了十几只被人打残的猫和狗,马大姐人心肠特别好,最见不得伤害小动物。”
几年过去了,小区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流浪动物被虐待的事情,居民们出来遛弯也不用担心被猫抓狗咬了,大家没事聚在一起时都夸马大姐。在马大姐的带领下,小区好多人也都喜欢上了小动物,就连那户租户见了流浪小猫小狗也不会再啐上一口,踢上一脚。
当然了,社区里也没有人再贴告示了,渐渐地大家又将告示栏淡忘了。
一天一大早,社区里又有人疯传开了,“快来看呀,马大姐又贴告示了……”
消息一经传开,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小花园跑去,都想看看马大姐又有啥事了。
居民中不乏有文化的人,念着告示:“各位和平社区的男女老少,我已经患癌症一年了,医生说我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必须料理后事了。我本无儿无女,没有牵挂,但家里那11只猫、5条狗和社区里的8个猫窝让我放心不下。现欲求一爱心人士接手我的工作,照料这些猫狗。我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5号楼1单元202室,存款58万,如有人答应照顾这些猫狗,房子的使用权归他,58万存款作为购买照顾猫狗的费用。如果该爱心人士不能再照料这些猫狗,请继续寻找下一位爱心人士,并将房子居住权和所剩费用转交。如有人接手,完成交接工作后,贴告示告知大家。以上事项请求居委会监督执行。如果能有人接手,我死而瞑目。马大姐。”
一石激起千层浪。告示在社区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晚报都进行了报道。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小花园里天天有人来看有没有新告示出现。
一个月过去了,告示栏里还是没有变化。有人说,是不是马大姐反悔了;也有人说,可能没有人愿意接手这麻烦活儿;还有人说,说不定,现在小区的爱心人士不少……
就在人们的关注度渐渐降低的时候,新的告示突然贴出来了,小区里又沸腾了……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区居民对告示栏关注度一直不高,只有马大姐的特殊告示才能让小区热闹起来。
B.青年男人蛮不讲理,认为小区居民看他一家是外地人,所以常故意找碴,欺负他们。
C. “奔奔奶奶”说了马大姐无儿无女的家庭情况,她想引起小区居民对马大姐的同情。
D.马大姐病重时的告示引起小区内外关注,表明马大姐的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中“消息像是长了腿脚……”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马大贴告示的消息的传播速度和引起的巨大轰动。
B.小说塑造马大姐的形象时,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了马大姐的言行,又通过他人之口从侧面对她进行介绍。
C.小说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事情结局的不确定性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主题的多样性,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D.小说所有内容围绕告示展开,告示是全文的线索和重要道具,小说通过它展现了马大姐高大的人物形象,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马大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引人入胜,不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瓒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备之自新野奔江南也,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刘巴独北诣魏公操。时诸葛亮在临蒸,以书招之,巴不从,备深以为恨。巴遂自交趾入蜀依刘璋。及璋迎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备攻成都,令军中曰:“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是时益州郡县皆望风景附,独黄权闭城坚守,须璋稽服乃降。备处巴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盒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B.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C.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D.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山靖王,即刘胜,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发掘于其墓的金缕玉衣名动天下。
B.孤,文中是刘备的自称。孤可以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也可以指幼年丧父。
C.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首领称为可汗。
D.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代常以“桑梓”来代指故乡。
12.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瓒因为刘备立下了战功,任命刘备担任平原相;赵云率领人马来投奔公孙瓒时,公孙瓒询问赵云能迷途知返、归顺自己的原因。
B.刘备从新野逃到江南,荆、楚很多士人追随他,但是刘巴却向北投靠曹操。诸葛亮写信招降刘巴,被刘巴拒绝,刘备因此仇恨刘巴。
C.刘巴深知刘备为一代枭雄,劝谏刘璋不要让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后,刘巴又劝刘璋不要让刘备讨伐张鲁,结果刘璋没听从这个建议。
D.赵云目光长远,颇懂封赏之道。在有人建议将成都的良田和名宅分给各位将领时,赵云引用典故,结合当时情状,认为此时不宜封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益州郡县皆望风景附,独黄权闭城坚守,须璋稽服乃降。(4分)
(2)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4分)
14.刘备年少时“孤贫”,为何能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请结合文章概括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含笑花
杨万里
菖蒲节序芰荷时,翠羽衣裳白玉肌。
暗折花房须日暮,遥将香气报人知。
半开微吐长怀宝,欲说还休竟俯眉。
树脆枝柔惟叶健,不消更画只消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其独有的观察角度和感受深度,创造出新巧奇妙的意境。
B.颔联两句写含笑日暮花开,花香袭人,但是一点都没有炫耀取宠。
C. “半开微吐”正是含笑花特殊的地方,其花开若含笑然,故得名。
D. “欲说还休”“俯眉”运用夸张手法,尽情摹出娇羞婀娜的仪态。
16.此诗首联多受推崇,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 ▲ , ▲ ”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2)屈原《离骚》中,“ ▲ , ▲ ”两句以博大的胸怀,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3)李白《蜀道难》中,“ ▲ , ▲ ”两句以动物都难以逾越的夸张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党的伟大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封封革命烈士的家书,彰显信仰的力量。“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夏明翰在牺牲前留下这样的铮铮誓言;“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王若飞即便 ▲ ,依然怀揣铁血壮志……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 ▲ ,这样的先烈,何止千万!
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 ▲ ,凭的是什么?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形成了。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关键时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面临着风险挑战乃至 ▲ 。因而,我们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勇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陷囹圄 万死不辞 绵绵不息 惊涛骇浪
B.锒铛入狱 九死不悔 绵绵不息 波翻浪涌
C.身陷囹圄 九死不悔 生生不息 惊涛骇浪
D.锒铛入狱 万死不辞 生生不息 波翻浪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B.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C.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D.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书房走进大众视野。城市书房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公众阅读、思考,并由此带来人文情怀的滋养、精神价值的升华。换言之,城市书房的“魂”在于情怀,①,既符合其本意,也有利于其运营成功。为此,②。好书之不朽塑造了书店之永恒。城市书房的主角,应是精心挑选、科学分类的书。在书的选择方面既要避免艰深晦涩,又要防止文化快餐充斥,要选出雅俗共赏、意境深远、化育人心的好书。
(▲)。为此,③,方便市民参与。城市书房选址最好邻近商圈、地铁口等区域,形成便捷完备的服务体系。二要依托新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例如,可运用人脸识别、数据处理及通信技术,优化书房服务,提升市民体验。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以“温度”留住读者的同时,城市书房还应凸显“情怀”
B.在凸显“情怀”的同时,城市书房还应以“温度”留住读者
C.城市书房与其以“温度”留住读者,不如凸显“情怀”
D.城市书房与其凸显“情怀”,不如以“温度”留住读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守得云开之后,所见到的明月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圆满样子,从前付出的种种都很容易成为一个执念,让你不甘愿就此放弃,让你不愿服输。
以上言论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强加因果;另外,“一经点拨就全恍然大悟了”错,材料一原文是“大多数情况下导师略加点拨,自己也就心领神会了”)
2.D(A项,“解读深奥的理论经典……解读《传习录》《论语》是这样的”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可知《论语》并非“深奥的理论经典”。B项,“读者被对话带入对话者的背景,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言论”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后世读者来说,没有对话者的背景,有些言论理解起来就异常困难”可知。C项,“并主张父子关系中亲情高于责任”是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并非孔子的主张)
3.D(《论语》是侧重实践性的著述,而其他三项则是侧重理论性的著述)
4.经典有实践和理论两类,实践类经典一般是平实的,如《论语》。(2分)但这些平实的经典经过儒学大师的不断解读,形成了以理为核心范畴的义理系统。这就变得深奥了。如朱熹等人在对经典的解读中进行有价值的创造,进行深奥的解读。(2分)
5.①《论语》是生活教科书,能让人形成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②《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能帮助人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认清善恶的义理;③《论语》能启悟人的思想,会让人获得文学的享受,也会让人受到情志的感动和鼓励。(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D(A项,“小区居民对告示栏关注度一直不高”错误,根据“当然凡事都是刚开始时热闹,时间一长,这告示就渐渐失去了作用”可知。B项,“认为小区居民……常……”于文无据。C项,“奔奔奶奶”说马大姐的家庭情况,是想让大家了解马大姐)
7.C(“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分析不正确,开放性的结尾并不能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8.①马大姐富有爱心,她不惜自己的钱财照顾小动物。②马大姐有正义感,责任感强,她照顾小动物,欢迎别人监督,希望做到最好;她去世前还惦记着小动物,希望给小动物找到合适的主人。(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在叙述顺序上,作者并没有以顺叙的方式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小说先交代马大姐贴告示一事,再从头叙述马大姐贴告示的经过和原因,这样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②故事情节设置上,作者将故事情节设置得一波三折,告示栏在冷清和热闹之间转化;马大姐突然患病,照顾小动物的事情遇到波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11.C(“其首领称为可汗”错,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12.B(“刘备因此仇恨刘巴”说法错误,文中的“深以为恨”是深表遗憾的意思)
13.(1)这时候益州各郡县都观望风声像影子一样纷纷归降,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归附他才投降。(得分点:“景附”“须”“稽服”各1分,句意1分)
(2)益州的百姓刚刚遭受兵祸,应该把土地和房屋都归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恢复生产,这之后才能服役与征户税,得到他们的欢心。(得分点:“罹”“复业”“役调”各1分,句意1分)
14.①身为名门之后,而且胸怀大;②向贤者学习,并且依托于他人;③作战有功,从此仕途发迹;④不计前嫌,拥有容人之心;⑤招贤纳士,听取他人意见,重用人才,对军队、百姓、府库等诸多方面进行治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臂下垂可以超过膝盖,回头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是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曾经和公孙瓒一起跟随卢植学习,因此去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去夺取青州,刘备立下战功,公孙瓒就任命刘备为平原相。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部队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愿意归附袁绍,你为什么能迷途知返呢?”赵云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谁非,百姓有像被倒悬起来的厄运,我们州的百姓议论纷纷,向往仁政之处,并不是为了轻视袁绍,私下偏爱将军您。”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才能出众,真诚接纳他。赵云于是跟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
刘备从新野逃到江南,荆、楚一带的士人追随他的很多,但是刘巴却独自向北投靠曹操。当时诸葛亮在临蒸,给他写信招降他,刘巴不同意,刘备深感遗憾。刘巴于是从交趾进入蜀国依附刘璋。等到刘璋迎接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巴劝谏说:“刘备,是一代枭雄,入蜀一定会成为祸患。”刘备入蜀后,刘巴又劝谏刘璋说:“如果让刘备去讨伐张鲁,就是放虎归山。”刘璋不听,刘巴就闭门称病。刘备围攻成都,向军中下令:“如果谁敢伤害刘巴,诛灭三族。”等到得到刘巴,很高兴。这时候益州各郡县都观望风声像影子一样纷纷归降,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归附他才投降。刘备把刘巴提升到显要的位置,尽其所能。有志气的人士,都争相尽力尽职,益州的百姓,从此非常和睦。
在围困成都时,刘备与部下约定:“如果攻破成都,府库的财物你们随便拿,我不干预。”等到攻下成都后,士兵们都放下武器奔赴府库,竞相抢取府库中的财物。军用物资不足,刘备很忧虑。刘巴说:“这很容易。只要铸造一种面值相当于百钱的钱币,稳定物价,命官吏设置官市进行买卖。”刘备采纳了。经过几个月,府库的财物就充实了。
当时有人建议将成都的良田和名宅分给各位将领。赵云说:“霍去病认为匈奴没有消灭,不考虑自己的家业。现在国贼不仅仅是匈奴,我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等到天下都安定后,各自返回故乡,耕种自己的田地,才是封赏的合适时机。益州的百姓刚刚遭受兵祸,应该把土地和房屋都归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恢复生产,这之后才能服役与征户税,得到他们的欢心。不应该夺取他们的田宅,用来赏赐自己喜爱的将领。”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15.D(应该是运用拟人手法)
16.①首联用“菖蒲”“芰荷”的花期点明初夏时令,潇洒素雅的菖蒲和红花映日的芰荷是极好的背景,为含笑的出场制造了优美的环境。②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人喻花,化含笑的绿叶素荣为丽人的玉肌翠袖,既绘景如画,又透出情愫。(每点3分,其他角度的赏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C(身陷囹圄:身处困境或身受束缚。一般指好人受冤枉入狱,含褒义。锒铛入狱: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一般指坏人受惩罚入狱,贬义词。此处说的是革命者,应选“身陷囹圄”。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论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万死不辞: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根据前面所举的例子,可知此处强调意志坚定,应选“九死不悔”。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形容生命力旺盛。绵绵不息:连续不断。此处是说党历经磨难生命力依然旺盛,应选“生生不息”。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波翻浪涌:形容水势大而猛烈。此处是说环境险恶,斗争险恶,应选“惊涛骇浪”)
19.B(A项,“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偷换主语。C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缺中心语,应在后面加上“的精神密码”;“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语序有误,应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D项,“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偷换主语:“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语序有误,应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20.由问句“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和答句“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组成设问句。(1分)用设问的句式能引起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2分)设问句能使文章表达有变化、起波澜,强化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人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2分)
21.B(第一段提到城市书房的“魂”在于情怀,说的是“情怀”,所填语句是过渡句,所以此句应先说情怀,排除A、C两项;第二段讲的是城市书房如何为读者着想,以“温度”留住读者。两者都很重要,所以排除D项。故选B项)
22.①将文化情怀做足 ②要用心选书 ③一要便利交通(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主要是说理想与现实或付出与结果的反差,让人不甘愿就此放弃、不服输。
写作任务应紧扣“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这一副标题,表达自己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
注意:必须明确写出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写作过程中对“不甘愿就此放弃”要有充分的思考,还要有明确的判断。如果没有明确的判断,不得评为一类文。
任务二:结合材料
可以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肯定“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意义,也可以就“不甘愿就此放弃”做辩证分析,剖析其危害、提出解决对策,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与相关的闸述,能自圆其说。总之,要注意扣住“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思考”写作。
任务三:文体——明确
“明确文体”意味着可以自己选择一种文体,文体特征应该明显、突出。根据材料性质,议论文容易上手;记叙文同样可以写,但要能通过叙事(如“我”通过“不甘愿就此放弃”而继续努力拼搏终获成功)明确体现主题。
语言:体现文体特色,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侧重理性色彩;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侧重文学色彩。
(三)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表达自己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态度。B.写作重点突出:体现“不甘愿就此放弃”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以及对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内容充实,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表达了自己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态度。B.结合材料,对现实生活中“不甘愿就此放弃”的理解与思考全面深刻,内容较充实,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没有表达自己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明确态度。B提到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感受与思考,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平淡,条理性一般。C.仅有一些或不具备文体特征。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没有表达自己对“不甘愿就此放弃”的态度。B.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条理混乱。C.完全不具备文体特征。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特征,仅选取材料、要求的只题意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