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孙犁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生字词。
2、 品味语言,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3、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习重难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一、课前自学:
1、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2、 读课文中我遇到的疑难字词:
3: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字数控制在80字以内)
4、这篇小说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或景或事皆可)
二、合作探究:
1、 组内找出重点疑难字词,展示到黑板上,与同学们交流。
2、 小组为单位,概述文章内容,与全班同学交流展示。
三、组间展示:
第一版块:走进芦花荡
以“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话。
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再用恰当的语言概括。
第二版块:走近老头子
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
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再归纳总结。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1、 注音:
提防 提纲 疟子 疟疾 白洋淀 绽开
写字:张huang---- 失措 转弯mo-----角 ze-----歪 寒jin ----
2、 品味语言:请同学们人选其中的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飞鸟肥东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3)、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六、拓展提升
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若
琉( )璃( ) 珐( )琅( ) 眼花缭( )乱 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
3、解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三、交流展示: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延伸: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若
琉( )璃( ) 珐( )琅( ) 眼花缭( )乱 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
3、解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三、交流展示: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延伸: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新闻两则
毛泽东
学 ( http: / / www. / lunwen" \t "_blank )习目标:
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 ( http: / / www. / lunwen" \t "_blank )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学习 ( http: / / www. / jiaoan" \t "_blank )重点:
1、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 ( http: / / www. / lunwen" \t "_blank )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学 ( http: / / www. / lunwen" \t "_blank )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1、读准下面字词的读音,注意加点的字。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星宿
3、 搜集有关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资料。准备一张本周内的新闻类报纸。
二、合作探究
1、搜集、识记新闻的有关知识:(联系“研讨与联系1、2题”)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标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要素和结构
三、组间展示: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六、拓展提升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蜡烛
西蒙诺夫
教学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削 迫击炮 拂晓 颤巍巍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三、交流展示
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六、拓展提升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二课时
一、课前自学:
1、 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资料,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
2、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2、 合作探究
⑴ 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学生可在文中找到)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⑵ 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
其余部分为主体。
⑶ 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三、交流展示:
1、 小组展示“预习导航”的内容,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帮助别人,提高自己。
2、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填空,识记新闻的阅读方法: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 。
六、拓展提升
刚开学,学习了新闻的写法,请你选一件有价值的事,写一则新闻,注意要素齐全,结构完整。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识记重点字词
1、 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2、 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
荒谬: 恍惚: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组间展示
1、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2、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1、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2、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3、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六、拓展延伸
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