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意象——赏析现代诗的钥匙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鉴赏诗歌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内心感情的。理解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是想象丰富、形象感强,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诗歌语言的字词锤炼艺术,其句式的整齐美和参差美,其音乐美和形象美,都可以供我们去品味,引导学生领略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无穷魅力。本单元设计了两首现代诗的教学:《雨巷》、《再别康桥》。现代诗的主题比较朦胧,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个人审美情趣的角度,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趣。拟设三个主题,从意象入手把握现代诗的主题内容。主题一:《雨巷》。主题二:《再别康桥》。主题三:在对两首诗理解把握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意象写一篇赏析性文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巩固所学,且以诗歌的学习促使学生写作更具诗味。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把握重音,声情并茂的背或诵。
2、进行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内容,感受并学习诗歌形象而凝练的语言特色。
3、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诗歌,学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内容。对全诗主旨、结构、语言作概貌式粗线条的认识
2、研讨赏析体验。通过意象的把握领会诗歌的妙处。
3、拓展延伸反思。重在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
2、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尊重善待他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拥有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对应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4.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7.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雨巷》的象征意义何在?
2《再别康桥》怎样传达了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3怎样学以致用,使自己的作文有诗的意境诗的味道。
专题划分
专题一,《雨巷》赏析(1课时)
专题二,《再别康桥》赏析(1课时)
专题三,写赏析文章(2课时)
专题一
《雨巷》赏析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本专题通过诵读把握意象,理解诗歌的“雨巷”象征意义,积累丁香等意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 、理解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内容主旨。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初读。整体感知,入景入境。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你能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吗?应该怎样读呢?
2、品读。把握意象,入情入味。
3、悟读。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诗是灵魂的呐喊,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爱情诗?政治诗?理想诗?
集中体现在那个意象?用了哪种手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必修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教室墙面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首先一、导入新课:放《丁香花》歌曲。
二、目标出示: 三、初读诗歌:
问: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读懂本诗了吗,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听名家朗诵。请同学们酝酿情绪配上音乐朗诵。
四、品读诗歌。
从哪里入手?意象。6个。
雨巷、油纸伞、丁香、颓圮的篱墙、我、(丁香般的)姑娘
调子都是低沉的、凄迷的、压抑的,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划出描述这些意象的词语。
诗是灵魂的呐喊,本诗展现了怎样的灵魂主旨?是爱情诗?政治诗?理想诗?集中体现在那个意象?用了哪种手法?谈谈你的观点。讨论。
五、悟读诗歌。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1、失恋的痛苦: 2、现实的黑暗。
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我:代表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小结:诗歌用象征手法使诗风呈现出含蓄、朦胧的特色。
六、?巩固训练。下面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了。选择《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读读评评。
最后总结小组获胜情况。
教学评价
1能有感情地准确地诵读诗歌,读得入情入味入境。
2能理解诗歌的建筑的美,音律的美,画面的美。
3能用散文化的笔调描述诗歌内容,充满诗情画意。
4能仿写类似诗歌,自己创作诗歌。
专题二
《再别康桥》赏析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康桥的一草一木成了诗人最美的眷恋,构成诗中最美的意象。要想理解本诗,就要理解这些意象包含的意思。学习本诗就要找全体会这些意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联系背景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人教版必修教材,徐志摩另外一些诗歌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 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三、讨论: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 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 学生也可以从“做一条水草“等语句分析诗人对待“物”的民主、平等态度。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来,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又使得乐章的回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时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学生可以从意象上进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进行想象。不赘言。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 四、课堂练习 怎么理解诗题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其诗歌特点。
专题三
写作练习
所需课时
二课时(一节课写,一节课合作交流)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对学过的两首现代诗进行整合。在用散文化的文笔描述意象的基础上扩展成大作文,使内心充满诗情画意,作文文采斐然。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选取自己两首诗中最喜欢的意象写一篇赏析性的作文,或写对现代诗的整体感悟。
2要具有真情实感,不架空,不造作,具有感染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哪个意象成了你心中最美的意象,你能表达一下你的情怀吗?据此写成一篇赏析文章。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选取两首诗中自己最喜欢意象进行想象联想,把它情景化意境化独立构思完成。
二检查是否用的散文化的笔调,还要有评述性的语言。不要照抄教参上的话。
三小组交流,讨论,评选佳作展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2.写作能清楚流畅优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