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伊拉克战争中,许多战地记者不怕危险,坚守岗位
就是想把最新的战事以最快的速度报道给大众啊!一、新闻的特点: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新闻具有时效性(快)、
真实性(真)、简明性(简)三个基本特点。
*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 台湾海域发生6.0级地震
* 泥石流阻断南昆铁路
* 猴痘西尼罗河病毒联手袭击美国 几天前美国两个著名记者爆出丑闻就是因为编造虚假 新闻的!所以,新闻一定要真实,当记者一定要有职业操守哦!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导语: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报道内容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大众。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详细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三、新闻的语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的。
四、新闻与通讯的不同:
相对与“通讯”来说,新闻的语言要简洁、简短、简明。因为它需要更快地报道给
大众。
而“通讯”一般是对“新闻”的后续报道,晚于新闻,但内容比新闻更详细、具体,
因此篇幅比新闻要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新闻正文开头前,表明新闻的出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高度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20日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荻万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
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军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二,余部23日可渡完。。。。。。(主体,导语后的内容都是主体,即新闻的详细内容。本段开始详细叙述三路
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
字词辨析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sàisèsèsāidíhuòkuìjiānxiānqiāndāngdàng不可抵挡。不包括。已经。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在课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20日夜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感知课文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九江到安庆段21日下午5时起
至22日发电时止,
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贵池、殷家汇
东流、至德等南岸
阵地,正向南扩展
中南京、江阴段21日汤恩伯到江阴
督战的那一天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1、主体部分报道了哪几路部队的作战情况?可以分为几层?2、为什么先报道中路军,再报道西路军和东路军?能不能调换顺序?想一想重点研讨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4、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胜利的重要意义。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课后练习: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