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中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一、单选题
1.在图示的光电效应实验中,将滑动触头移到端。用单色光照射阴极时,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将滑动触头移到端,用单色光照射阴极时,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强度一定小于光的强度
B.光的频率一定大于光的频率
C.用光照射阴极时将移到端,电流计的指针一定会发生偏转
D.用光照射阴极时将移到处,电流计的指针可能会发生偏转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B.是核聚变反应方程
C.是衰变方程
D.一群氢原子从的激发态跃迁时,最多能辐射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3.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普朗克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短
B.爱因斯坦最早发现光电效应现象,并提出了光电效应方程
C.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但并没有准确测出其电量
D.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Be,发现了质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克勒尔通过实验最早发现了电子
B.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则其半衰期增大
C.核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
D.核反应堆用过的废料清洁无污染,没有放射性
5.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然发现,接收电路的电极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此后许多物理学家相继证实了这一现象,即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最初用量子观点对该现象给予合理解释的科学家是( )
A.玻尔 B.康普顿
C.爱因斯坦 D.德布罗意
6.如图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屏可观察α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的B位置进行观察,屏上观察不到任何闪光
B.在图中的A、B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几乎一样多
C.卢瑟福选用不同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
D.卢瑟福通过该实验得到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7.图甲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多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用从n=4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图乙所示光电管的阴极K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则
A.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一定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B.改用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不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C.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D.入射光的强度增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
8.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半径大小
B.光的波长越长,其粒子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波动性越显著
C.当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子的频率成正比
D.黑体对于外界过来的电磁波只吸收而不反射因此肉眼看不到黑体
9.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A.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
B.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
C.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
D.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频率小
10.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已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6.44e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吸收能量为12.1eV的光子而被激发
B.用能量为12.5eV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一定不能使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
C.用一群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照射该金属,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6.31eV
D.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4种谱线
二、多选题
11.如图所示,OBCD为半圆柱形玻璃的横截面,OD为水平直径,一束复合光从OD面沿AO方向从真空射入玻璃中,在玻璃中分为两束单色光a、b,其中a光沿OB方向从B点射出,b光沿OC方向射出,B点与C点等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光光子的动量小于b光光子的动量
B.a、b单色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相等
C.a、b单色光从玻璃出射时的光线是平行的
D.a、b单色光分别用同一实验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时,a光相邻亮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较小
12.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时,运行轨道的半径是任意的
B.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C.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D.极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绝大部分集中在很小空间
13.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进一步推广,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子说。在给出与光电效应有关的四个图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验电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锌板带正电,验电器带负电
B.图2中,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
C.图3中,若e、v1、vc、U1已知,由图象可求得普朗克常量的表达式
D.图4中,由图象可知该金属的逸出功为E或hv0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建立了光子说,指出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B.汤姆逊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测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C.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了
D.已知中子、质子和氘核的质量分别为 、、,则氘核的比结合能为(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E.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新核的化学性质不变.
15.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当用某一频率的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时,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电流计中有电流通过.闭合电键,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加上反向电压,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增大电压,直至电流计中电流恰好为零,此时电压表的电压值称为反向截止电压.现用频率为的绿光照射阴极,测量到反向截止电压为,设电子电量为,普朗克常量为,则( )
A.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B.阴极的逸出功
C.如改用紫光照射,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增大
D.如改用紫光照射,则阴极的逸出功一定增大
三、解答题
16.氦原子的一个核外电子被电离,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如图所示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求:
(1)大量处在n=4 能级的氦离子总共可释放几种频率的光子
(2)现有氦离子从n=4 能级跃迁到哪个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10.2eV;
(3)用(2)问放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29eV 的金属钠,光电子产生的最大初动能.
17.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金属的表面,当遏止电压取某个值时,光电流便被截止;当光的波长改变为原波长的后,已查明使电流截止的遏止电压必须增大到原值的η倍,试计算原入射光的波长λ.(已知该金属的逸出功为W0)
18.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的能量为E1=-13.6eV,当处于n=3的激发态时,能量为E3=-1.51eV,则(普朗克常量h=6.63×J·s):
(1)当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1的基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波长是多少?
(2)若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用多大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原子?
(3)若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则在跃迁过程中最多能释放出几种频率的光子?其中波长最长是多少?
19.如图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4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5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5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求:
(1)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多少电子伏特;
(2)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多少电子伏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光的强度无关,故A错误;
D.滑动触头移到端时,极的电势高于极的电势,用光照射时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说明光不能使阴极发生光电效应,即光的频率低于阴极的极限频率,因此移到任何位置,电流计的指针均不会发生偏转,故D错误;
B.滑动触头移到端时,极的电势低于极的电势,用单色光照射阴极时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光照射时会产生光电效应,即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因此光的频率低于光的频率,故B错误;
C.滑动触头移到端时,加的是正向电压,用光照射阴极时电流计的指针一定会发生偏转,故C正确。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错误;
B.核反应是核聚变反应方程,故B正确;
C.是属于重核裂变,没有电子释放出来,不是衰变方程,故C错误;
D.一群氢原子从的激发态跃迁时,根据,最多能辐射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短,A错误;
B.赫兹最早发现光电效应现象,B错误;
C.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由密立根准确测出其电量,C正确;
D.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Be,发现了中子,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A.贝克勒尔通过实验最早发现放射性现象,汤姆逊最早发现了电子,选项A错误;
B.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与外界条件无关,选项B错误;
C.核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选项C正确;
D.核反应堆用过的废料仍有放射性,有污染,选项D错误。
故选C。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玻尔引入量子化的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康普顿提出康普顿效应,发现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符合题意,C正确;
D.德布罗意提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AB.在B位置进行观察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而在A位置时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AB错误;
C.选用不同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故C正确;
D.卢瑟福根据此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C。
7.A
【解析】
【详解】
在跃迁的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此种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故发生了光电效应.A、,同样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故一定发生了光电效应,则A正确.B、,也能让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B错误;C、由光电效应方程,入射光的频率变大,飞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变大,故C错误;D、由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的频率和金属的逸出功决定,而与入射光的光强无关,则D错误;故选A.
【点睛】波尔的能级跃迁和光电效应规律的结合;掌握跃迁公式,光的频率,光电效应方程.
8.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半径大小,A正确;
B.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B错误;
C.当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根据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子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不是成正比,C错误;
D.黑体对于外界过来的电磁波只吸收而不反射,但黑体辐射光,肉眼能看到黑体,D错误。
故选A。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不同,A错误;
B.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氢原子吸收能量,不是原子核辐射能量,B错误;
C.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光子能量小,根据
则辐射的光子频率小,所以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长,C正确;
D.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光子能量大,根据
则辐射的光子频率大,D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若吸收能量为12.1eV的光子,氢原子的能量变成
氢原子不存在-1.5eV的能级,所以可知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不能吸收能量为12.1eV的光子而被激发,故A错误;
B.用能量为12.5eV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由于
E2-E1=-3.4-(-13.6)=10.2eV
可知氢原子可以吸收电子的一部分能量发生能级跃迁,故B错误;
C.用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照射金属,光子的能量:
E=E4-E1=-0.85-(-13.6)=12.75eV
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
Ekm=E-W=12.75-6.44=6.31eV
故C正确;
D.一群处于n=4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种谱线,故D错误.
故选C。
11.BD
【解析】
【详解】
A.由光路图可知,玻璃对a光的偏折作用大于对b光的偏折作用,故na>nb,νa>νb,光子动量
故pa>pb,故A错误;
B.单色光在入射的过程中,设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根据折射定律
单色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
知单色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
所以a、b两种单色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相等,故B正确;
C.若OD、BC是平行玻璃砖的上下表面,则出射光线是平行的,此题中出射点B、C处的界面不是水平的,故出射方向不平行,故C错误;
D.由于λa<λb,结合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可知,Δxa<Δxb,故D正确。
故选BD。
12.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时,运行轨道的半径是量子化的,只能是某些特定值,选项A错误;
B.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正确;
C.衍射是波的特性,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C正确;
D.极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主要集中在很小的核上,否则不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选项D正确。
故选BCD。
13.CD
【解析】
【详解】
A.当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现验电器指针发生了偏转,仅仅能说明验电器带电;发生光电效应后锌板带正电,所以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错误;
B.从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中可以看出,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饱和光电流与光的强度有关,不能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故B错误;
C.根据
Ekm=hv-W0=eUc
解得
图线的斜率
则
故C正确;
D.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Ek=hv-W0
当v=0时
Ek=-W0
由图象知纵轴截距-E,所以
W0=E
即该金属的逸出功E;图线与v轴交点的横坐标是v0,该金属的逸出功hv0,故D正确。
故选CD。
14.ABD
【解析】
【详解】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建立了光子说,根据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A正确;汤姆逊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测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B正确;按照波尔理论的跃迁假说是原子从一种能级向另一种能级跃迁时,会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氢原子吸收光子,原子的总能量增大,根据知,动能减小,故C错误;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故氘核的比结合能为,D正确;原子核发生衰变后,新核的核电荷数发生了变化,故新核(新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理应发生改变,E错误.
15.ABC
【解析】
【详解】
A、由于反向截止电压为,电子逸出后,根据动能定理可得,即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故A正确;
B、根据公式.可得,阴极K的逸出功,由于,则逸出功,故B正确;
C、由于紫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逸出功不变,根据公式可得改用紫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
D、由于金属的逸出功由金属本身决定,与照射光的频率无关,所以改用紫光照射,则阴极K的逸出功不变,故D错误.
16.(1)6种 (2)n= 2 (3) 7.91eV
【解析】
【详解】
(1)依题意:有种
(2)据
E4=-3.4eV
解得
En=-13.6eV
即
n= 2
(3)
Ekm=E-W0= 7.91eV
点睛:一群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外辐射的光子频率种数为;一个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外辐射的光子频率种数最多为n-1.
17.
【解析】
【详解】
由题意,结合光电效应方程,及γ=,当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金属的表面,则有:
h W0=eU0
当光的波长改为原波长的1/n后,则有:h W0=e ηU0;
解得:λ= ;
18.(1)1.03×10-7m;(2) 3.28×1015Hz;(3)3,6.58×10-7m
【解析】
【详解】
(1)根据玻尔理论
E3-E1=h
向外辐射的光子的波长
λ=m≈1.03×10-7m
(2)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入射光子须满足
h≥0-E1
解得
≥Hz≈3.28×1015Hz。
(3)当大量氢原子处于n=3能级时,最多能释放出的光子频率种类为
N==3种
由于
E2===-3.4eV
氢原子由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放出的光子波长最长,设为λ ,则
所以其中波长最长是
m≈6.58×10-7m
19.(1)0.5eV;(2)1.9 eV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截止电压为0.5V,则
则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5eV;
(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