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2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同步过关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应用中把放射性同位素不作为示踪原子的是( )
A.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
B.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利用探测器的测量,找出合理的施肥规律
C.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
D.给怀疑患有甲状腺的病人注射碘131,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属于衰变,为电子
B.原子核的质量数比原子核的质量数小
C.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结合能一定越大
D.中子从铀块中通过,一定能够发生链式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内部存在质子
B.波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3.8天后就一定只剩下2个氡原子核
D.铀核()衰变成铅核()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的结合能是组成原子核的所有核子的能量总和
B.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C.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出的β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后辐射出来的
D.镭226衰变为氡222的半衰期是1620年,也就是说100个镭核经过1620年后一定还剩下50个镭226没有发生衰变
5.下列核反应中属于人工转变的是
A.
B.
C.
D.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B.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产生的电子发射到核外就是射线
C.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原子总能量减少
D.氡的半衰期为3.8天,4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一定剩下1个原子核
7.关于原子核及其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衰变和裂变都能自发的发生
B.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C.升高温度可以使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缩短
D.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与单质中的半衰期相等
8.的衰变有多种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衰变成,然后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X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最后都衰变变成,衰变路径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
B.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
C.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
D.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
9.钴60()是金属元素钴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27年.它发生衰变变成镍60()同时放出能量高达的高速电子和两束射线.钴60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在农业上,常用于辐射育种、食品辐射保藏与保鲜等;在工业上,常用于无损探伤、辐射消毒、辐射加工、辐射处理废物以及自动控制等;在医学上,常用于人体肿瘤的放射治疗.关于钻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衰变的衰变方程为
B.将钴60放入高温高压环境中可以加快其衰变
C.钴60可以作为示踪原子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D.10g钴60经过10.54年全部发生衰变
10.某一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通过电场后分成三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射线1的电离作用在三种射线中最强
B.射线2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白纸就可以将它挡住
C.一个原子核放出一个射线3的粒子后,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比原来少2个
D.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与地震、风力等外部环境有关
11.地面土壤中含有的氡具有放射性,其衰变方程为,半衰期为3.8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是粒子
B.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
C.每过7.6天,土壤中放射性氡的含量减少75%
D.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与压力、温度或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等因素有关
12.、和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是不同的,为把辐射强度减到一半所需铝板的厚度分别为0.005cm、0.05cm和8cm,工业部门可以使用射线来测厚度,如图所示,轧钢厂的热轧机上可以安装射线测厚仪,仪器探测到的射线强度与钢板的厚度有关,轧出的钢板越厚,透过的射线越弱。因此,将射线测厚仪接收到的信号输入计算器,就可以对钢板的厚度进行自动控制。如果钢板的的厚度需要控制为5cm,请推测测厚仪使用的射线是( )
A.射线 B.射线 C.射线 D.可见光
13.具有天然放射现象,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铀核衰变产生的α粒子的电离作用很弱
B.静止的铀核衰变时α粒子的动能大于钍核的动能
C.1克的铀经过两个半衰期,全部发生衰变
D.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衰变加快
14.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分别为
A.91 个 91 个 234 个
B.143 个 91 个 234 个
C.91 个 143 个 234 个
D.234 个 91 个 143 个
15.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能够自发地进行一系列放射性衰变,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是208
B.和都是衰变
C.衰变放出的电子是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D.衰变中放出的射线电离能力最强
16.放射性元素钋()发生衰变时,会产生和一种未知粒子,并放出γ射线,其核反应方程为→++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强 B.y=214
C.X核的中子个数为124 D.这种核反应为裂变
17.约里奥·居里夫妇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磷30,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磷30的衰变方程为P→Si+X+γ,则( )
A.γ光子是磷30跃迁产生的
B.X是磷30核内的质子转化产生的
C.磷30的平均结合能比硅30的大
D.一定质量的磷30经过2个半衰期后将全部发生衰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是将放射性碘131的油作为示踪原子使用,故A放射性同位素是作为示踪原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用检测放射性的办法确定放射性元素在农作物内转移和分布情况,找出合理施肥的规律是示踪原子使用,故B放射性同位素是作为示踪原子,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是利用γ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故C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是作为示踪原子,选项C符合题意;
D.给怀疑患有甲状腺病的病人注射碘131,以判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故D放射性同位素是作为示踪原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晴:放射性同位素可作为示踪原子,α射线的贯穿本领较小,不可以进行金属探伤,发生一次β衰变,质子数增加1,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核反应方程为
故该方程属于衰变,为电子,故A正确;
B.原子核的质量数与原子核的质量数相同,故B错误;
C.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核子数不一定多,其结合能不一定大,故C错误;
D.中子从铀块中通过,若碰不到原子核,则不能够发生链式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半衰期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结合衰变的实质求出衰变的次数.
【详解】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没有证实原子内部存在质子,故A错误.
B.波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但是不能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B错误.
C.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故C错误.
D.铀核()衰变成铅核(),电荷数减小10,质量数少32,设经过n次α衰变,m次β衰变,则有:
4n=32
2n-m=10
解得
n=8
m=6
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玻尔理论,半衰期、衰变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半衰期,要注意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少数的原子核不适用.
4.B
【解析】
【详解】
A.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核反应前后有质量亏损,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故A错误;
B.射线即光子流速度很大,所以其穿透能力很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故B正确;
C.β衰变中生成的电子是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同时生成一个电子,C错误;
D.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量原子核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晴:所有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核电荷数守恒;原子核结合能是质量亏损以能量形式释放,β衰变是内部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同时生成电子,半衰期是统计规律.
5.C
【解析】
【详解】
A.两轻核结合成中等质量的核,属于轻核聚变,A错误.
B.反应物只有一个,自发的发生核反应,生成物为α粒子或β粒子为衰变,则B错误.
C.α粒子轰击其他的原子核,生成新的核,为人工核转变,典型代表为三大发现,C正确.
D.重核在中子的轰击作用下生成多个中核,生成新的中子继续反应构成链式反应,为重核裂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
衰变生成物为α或β粒子,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由人为行为发生的和反应方程,不是自发的衰变、裂变和聚变等.
6.D
【解析】
【分析】
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故A说法正确;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时所产生的,故B说法正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当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时,库仑引力做正功,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减小,故C说法正确;半衰期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少量的原子核不适用.故D说法错误;综上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为D.
【详解】
7.D
【解析】
【详解】
A.衰变能自发发生,裂变不能自发发生,A错误;
B.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产生电子的过程,所以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错误;
CD.元素原子核的半衰期是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C错误,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Bi经过①变化为X,质量数没有发生变化,为β衰变;经过③变化为Pb,质量数数少4,为α衰变;过程②变化为Ti,电荷数少2,为α衰变;过程④的电荷数增加1,为β衰变.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A
【解析】
【详解】
A.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钴60发生衰变的衰变方程为:。故A正确。
B.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由核自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处的外部环境无关。故B错误。
C.钴60半衰期太长,且衰变放出的高能粒子对人体伤害太大,不能作为药品的示踪原子。故C错误。
D.10.54年为两个半衰期,则剩下的钴60为原来的,没有全部衰变。故D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射线1应带负电,射线2不带电,射线3带负电,所以射线1是射线,射线2是射线,射线3是射线,在三种射线中,射线3即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故A错误;射线2是γ射线,贯穿本领最强,能贯穿几厘米厚的铅板,因此用一张白纸不能将它挡住,故B错误;;射线3的符号是:,一个原子核放出一个射线粒子后,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比原来少2个,故C正确;D、半衰期与外部因素无关,故D错误.
考点:衰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各种射线的性质,和三种射线中,射线带正电,电离本领最强;射线带负电;射线不带电,贯穿本领最强.根据射线的偏转情况,确定出射线的性质,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分析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变化.
11.D
【解析】
【详解】
A.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是粒子,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每过7.6天,即经过2个半衰期,土壤中剩余的没有衰变氡的质量为
即放射性氡的含量减少75%,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与压力、温度或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等因素都无关,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α、β、γ三种射线特点可知,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α射线电离能量最强,穿透能力最弱,为了能够准确测量钢板的厚度,探测射线应该用γ射线;随着轧出的钢板越厚,透过的射线越弱,而轧出的钢板越薄,透过的射线越强,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B
【解析】
【详解】
A.铀核衰变产生的α粒子的电离作用很强,贯穿本领很弱,选项A错误;
B.静止的铀核衰变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α粒子和钍核的动量等大反向,即
根据
因为,则α粒子的动能大于钍核的动能,选项B正确;
C.1克的铀经过两个半衰期,还剩下克没有衰变,选项C错误;
D.外界环境不影响半衰期,选项D错误。
故选B。
14.C
【解析】
【详解】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的原子序数为91,即质子数为91,核子数为234,中子数等于核子数减去质子数,即为234 91=143,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Y衰变中,由衰变成,电荷数少了2个,Y发生的是衰变,故质量数少4,故a=206,故A错误,又因为衰变成,质量数少4个,电荷数少2个,Z发生的是衰变,故B错误;
C.衰变成,质量数不变,可知X发生的是衰变,放出的电子是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故C正确;
D. X发生的是衰变,衰变电离能力最强,故D错误。
故选C。
16.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核反应过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判断质子数和质量数.α、β、γ射线中的穿透能力最弱.这种核反应为α衰变.
【详解】
A、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弱,故A错误;
B、根据核反应过程质量数守恒,y=210-6=206,故B错误;
C、X核的中子个数为206-82=124,故C正确;
D、题设中的核反应为α衰变,故D错误.
故选C.
17.B
【解析】
【详解】
A.γ光子是硅30跃迁产生的,选项A错误;
B.X是,是磷30核内的质子转化成中子时产生的,选项B正确;
C.生成的Si比P更稳定,则磷30的平均结合能比硅30的小,选项C错误;
D.一定质量的磷30经过2个半衰期后将剩下原来的四分之一没有衰变,选项D错误。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