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已整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心亭看雪已整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8 21:37:05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案
张岱
一、情境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回想起哪些诗句呢?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共同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白描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播放示范朗读 检查听读效果
(1)字音
(2)停顿
四、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1、是日更定:指出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2、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做成的衣服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上下一白:全白。
5、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7、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8、及下船:等到
9、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翻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声音都消失了。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五、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一、二组讨论回答)
2、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第三、四组讨论回答)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明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这两句雪后奇景的赏析(抢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写景的顺序。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第一句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第二句,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写作手法——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勾画物像轮廓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的主要特征。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六.迁移训练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 (《饮湖上初晴雨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浓抹”)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浓抹”)
3、两岸连山。(“淡妆”)
4、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淡妆”)
七、总结反思 回归目标
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事?
——到湖心亭看雪。
2、看到了什么景?
——雪景。
3、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A.故国之思
B.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C.偶遇知音之乐
D.孤独落寞的伤感之情。
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课件28张PPT。一、情境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回想起哪些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呢? 描写西湖的名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共同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白描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二、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

亭湖心亭:
播放示范朗读 检查听读效果
(1)字音
(2)停顿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崇祯  更定  毳衣 沆 砀
雾凇  长堤一芥 铺毡  喃喃zhēn gēng cuì hàng dàng
sōng dī jiè zhān nán检查听读效果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3、独 往 湖 心 亭 看 雪。
4、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上 下 一 白。
5、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桡 (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要求:1、四人一小组
2、先自主疏通文句,如有疑问
后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3、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好
4、时间:十分钟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指出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等到。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焉得:哪能。 更,还。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全白。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用毛皮做成的衣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也没有。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
飞鸟声音都消失了。 2、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4、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3、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 (和他们)道别。翻译文句五、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一、二组讨论回答)
2、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第三、四组讨论回答)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明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3、对这两句雪后奇景的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写景的顺序。第一句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第二句,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C.写作手法——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勾画物像轮廓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的主要特征。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白描:
六.迁移训练 具体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 (《饮湖上初晴雨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浓抹”)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浓抹”)3、两岸连山 4、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淡妆”)(“淡妆”)痴行上下一白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喜—知己之乐痴—醉情自然痴景
(奇景)
(白描)痴
人痴情
(雅趣)大雪独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七、总结反思“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此正谓: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肃穆图片欣赏静谧萧瑟悠远空阔谢谢,再见!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白描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3、对这两句雪后奇景的赏析
第三板块: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最后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杜建营
城关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