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听觉(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
2、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归纳总结耳中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科学地保护耳,不做有损听力的事,明晰各类听力损伤的原因。
教学重点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耳中各个结构的主要功能和区分。
教学设计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视频引入:用中央三套《开门大吉》的节目作为引入,引出耳。
【课件,模型】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16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半规管
内耳:前庭、耳蜗、咽鼓管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介绍的过程让学生一边猜想,一边结合耳朵的功能进行判断总结。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播放视频,详细展示耳中各个结构部分所具有的功能。
接着总结成流程图,将听觉的形成过程从具象演变为抽象的思维导图。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 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来听
1、 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来听?
2、 建立假设
① 用两只耳比用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
② 用两只耳来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有关
③ 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耳边的声音
……
3、 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
4、 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
根据声音到达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5、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双耳效应祥见《精讲精练》P5页)
三、巩固小结
例题
1、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分析和答:因巨声会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导致鼓膜破裂,因此,张嘴、捂耳是为了防止巨声造成的耳膜内外的压力差,压破鼓膜。
2、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析汽车行使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位于耳的 。
分析和答:本题考察耳的结构及其功能等知识。耳分为外、中、内耳。中耳由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汽车行使速度变化和上、下坡都将刺激位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因此本题答案是前庭和半规管。
四、巩固拓展:
当堂练
1、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B、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C、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 D、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
2、人体的听觉感受器存在于( )
A、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B、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位听神经
3、下列有关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耳中的鼓膜具有产生振动、放大声音的功能
B、 听小骨在耳蜗中,它的作用是将信息传入大脑
C、 耳蜗中的液体是产生听觉的地方
D、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4、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下列不属于内耳的结构是( )
A、听小骨 B、半规管 C、前庭 D、耳蜗
5、 和 过敏的人易发生晕车或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