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三篇之热爱生命》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短文三篇之热爱生命》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21: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爱生命》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摘抄名言警句,增加文学积累。
2.通读课文,画出文中有哲理的语句,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文章的深邃哲理,认识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4.领悟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
学习重点:
3.体会文章的深邃哲理,认识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4.领悟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
教学方法:
导学;自读;讨论;展示;讲评。
教学条件:
教材;导学案;黑板;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思路;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完成导学案基础部分。
二、检查预习
(一)随笔
1、特点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内容: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2、随笔与散文
随笔主“理”,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二)作者作品
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一译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出身于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蒙田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国,留意各地人情风俗。
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 2卷,于1580年出版。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你就会被国王赦免。死囚答应了。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不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
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自由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这些,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我们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那就让我们去品读这三则短文吧!
(二)自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
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
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表达更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思考讨论
1、作者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要热爱生活。“坏日子”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2、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
“哲人”认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
3、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
“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呀,“光阴”呀,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这入手,会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的一步步的接受作者的观点。
4、作者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的意图是什么?
说明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5、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要害怕死亡,只有乐于生,才能不感到死之苦恼。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
6、“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7、“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
8、“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9、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10、文章意义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如果你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你会留意死亡的降临吗?
四、拓展: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