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3 09:28:56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备课无忧
导入新课
安定
积极进取
文明开放
友好
政治
文学艺术
对外交往
多彩
民族关系
社会风气
和睦
开放
唐高祖(李渊)
建立唐朝(618年)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盛唐气象
经济
繁荣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这时候的大唐帝国一切都是最美的,美到唐玄宗自己都觉得功德圆满了,该享受生活了。
不用开元了,于是把年号改成了天宝,这一改不要紧,生生把自己开挂的前半生改成了
惨不忍睹的后半辈子,也顺带着把帝国从强盛的顶峰推向了坠落的后150年……
导入新课
只有大唐才算得上真正的盛世,而一场孕育在盛世中的暴乱,使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突然倒退了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一个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间千疮百孔,不能不让人深思。
——复旦大学韩升教授登上百家讲坛讲述《盛唐的背影》
“盛世中的暴乱”是指什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板书课题
1.了解和掌握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大起义、唐朝灭亡的史实,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3.认识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黄巢起义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标出唐朝灭亡的标志;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自学识记
安史之乱 —— 八年战乱,由盛转衰
01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官逼民反,百姓遭殃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割据延续,孕育统一
03
02
目 录

八年战乱,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观看视频:安史之乱,说一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唐玄宗统治后期,逐渐贪图享乐,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玄宗任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最终导致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755----763年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唐朝自此日趋衰落。
01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八年战乱,由盛转衰
——
“史”:史思明
“安”:安禄山
新知讲解
材料一 白居易《长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问题一: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为何敢向中央政府发起争夺权力的战争?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腐败
原因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材料研读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原因2: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三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原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问题一: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为何敢向中央政府发起争夺权力的战争?
材料研读
材料四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原因4:安禄山担任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节度使势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
问题一: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为何敢向中央政府发起争夺权力的战争?
材料研读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 、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问题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图说历史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玄宗出逃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755年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1)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图说历史
观看视频:杨贵妃之死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干儿子安禄山发动叛乱,李隆基带着贵妃杨玉环、皇子离开长安,逃向四川。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以禁军主帅龙虎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贵妃堂兄),逼着皇帝处死杨贵妃。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于马嵬驿西门外三门佛殿,那年杨玉环38岁。
史实链接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太子李亨北上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
755年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图说历史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763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图说历史
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经济方面
问题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结合材料,谈谈安史之乱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研读
爆发:755年
平定:763年
历时八年
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政治方面
设立很多节度使,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A→红色,朝廷尚能控制的藩镇
B→蓝色,割据的藩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
材料研读
什么是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知识拓展
人口众多
经济繁荣
政治清明
人口锐减
经济萧条
藩镇割据
755
618
907
大唐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前半生英明神武
后半生惨不忍睹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问题四:安史之乱能否避免?有何启示?
唐朝灭亡

官逼民反,百姓遭殃。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观看视频:黄巢起义,说一说黄巢起义的背景及影响?
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新知讲解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官逼民反,百姓遭殃。
02
材料一:“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huǐ,毒蛇) ”
——《贪官怨》
材料二:“至唐则宦官主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废君、弑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 ”
——《三羞诗》
吏治腐败
藩镇割据战争频繁
宦官专权
结合材料,分析归纳总结黄巢起义的原因。
材料研读
材料四:“桑柘(zhè)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寡妇》
材料五:“夫妇相顾亡……兄弟各自散, ……儿童啮草根……斑白死路傍”
——《三羞诗》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大灾之年无以为生
材料研读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战争频繁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农民大起义
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公元878—公元884年)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巢起义的原因
图说历史
黄巢起义的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875年
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
882年
起义军退出长安
883年
黄巢兵败被杀
884年
图说历史
黄巢起义的影响
影响: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攻城拔地,“洗涤朝廷”,并建立大齐政权,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研读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统治。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图说历史
朱温
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是为梁太祖 改元开平,自此唐朝结束了它289年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人物扫描

割据延续,孕育统一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观看视频:五代十国,说一说五代十国的实质与特点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割据延续,孕育统一
03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新知讲解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材料研读
后梁907—923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936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946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950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60 郭威 邺都留守
1.从图上你能看出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大致有什么特点吗?
2.想一想:五代十国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材料研读
后梁907—923 朱温
后唐923—936 李存勖
后晋936—946 石敬瑭
后汉947—950 刘知远
后周951—960 郭威
材料: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北方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政治动荡不安
图说历史
观察思考:结合《韩熙载夜宴图》和课本25页相关史事,你能看出当时南方政治和经济状况如何吗?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更迭
特点
五代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根源或实质),北方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发展趋势
十国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阶段小结
拓展延伸
大势所趋孕育统一
图说历史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知识拓展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
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
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
农民大起义造成的影响
唐朝灭亡
907年
朱温灭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907年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2.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合作探究
(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3.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1)国家要加强法治,依法治国。实行民主制度。
(2)反腐倡廉。
(3)亲贤人,远小人。
(4)取得成就时,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坚持信念。
……
合作探究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课堂总结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夺权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板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课堂检测
1.(2021年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2.(2021·全国七年级)“安史之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这里此前是唐朝的经济中心。由于江南地区始终握在唐王朝手里,未受到破坏,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这表明安史之乱
A.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 B.促使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江南社会生活遭到破坏 D.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
B
D
课堂检测
3.(2021年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中考真题)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4.(2021·全国七年级)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C
C
课堂检测
5.(2020·西城 北京十四中初一月考)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C.防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6.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蓄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