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2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2 22: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目标: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
兵变“夺”天下
集权“安”天下
以文“治”天下
本课脉络
知识探究
人物: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兵变“夺”天下
赵匡胤(yìn)(宋太祖 )
960年
陈桥兵变,部下拥立赵匡胤为帝,班师回朝夺取后周政权

东京(今开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知识探究
人物:
方针:
经过:
结果:
集权“安”天下
宋太祖及其后继者
先南后北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与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局部统一)
——(1)统一天下
知识探究
控制军权
集权“安”天下
三 大 招
——(2)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控制军权
①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知识探究
控制军权
集权“安”天下
三 大 招
——(2)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削弱相权
方法:
具体举措:
分化事权
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枢密使、三司使)
知识探究
控制军权
集权“安”天下
三 大 招
——(2)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控制地方
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相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州县长官,三年一换,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税收
派文官
频调动
控税收
收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知识探究
控制军权
集权“安”天下
三 大 招
——(2)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成果/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探究
原因:
表现:
以文“治”天下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取士名额多
进士地位高
授官待遇优
升迁提拔快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作用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2)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知识探究
影响/作用:
以文“治”天下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随堂小练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发展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跋扈 D、提高文人待遇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C
A
知识探究
原因/背景:
变法求发展
——王安石变法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政治危机)
②战败赔款、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③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社会危机)
时间:
人物:
目的:
1069年
宋神宗、王安石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探究
内容/措施:
变法求发展
——王安石变法
成效:
结果: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随堂小练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新法不得人心
C、新法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D、新法使行政效率更加低下
A
拓展探究
北宋的政治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重内轻外、强干弱枝
本课小结
北宋的政治
建立
集权
文治
变法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
控军权
削相权
控地方
——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三年换防
——多人、多机构
兵:收精兵
钱:取消收税特权、设转运使
权: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
重文
轻武
——重用文官、发展科举
——武将权力受限
——王安石变法
目标:富国强兵
结局:最终失败
强干弱枝
巩固练习
“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这里反映出北宋的一个基本政治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重内轻外 C.强干弱枝 D.冗官冗费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A
D
A
巩固练习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
巩固练习
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废除知州设置藩镇,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A
D
巩固练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得以强化。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北宋设立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司隶校尉 C.刺史 D.通判
为了防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多人为宰相,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D
巩固练习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并改革较大的历史时期。以下属于宋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B.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创立殿试制度,帝面试考生 D.严格规定文体,考查四书五经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