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21: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入朝做官”。

仲尼


礼治
入仕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主要贡献:
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一些观点及做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提倡“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不耻下问、虚心好学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因材施教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铿尔 小相 比及 冠者 喟然 俟 撰 毋
莫春 舞雩 沂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说话人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整体感知:全文围绕什么展开?
解题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
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敢说了)。你们平日在家闲居时常说说:‘(别人)不了解我呀! ’如果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
介词,因为
相当于“于”,比
认为
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知道、了解
如果
有人
宾语前置句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问志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师长风范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懂得为人的道理。
于(在)

状语后置
——侧重强国
子路(由)
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
有抱负,自信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却失之鲁莽、轻率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冉有(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些礼乐教化的事,(我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公西华(赤)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与政治。
三人的志向各有侧重,但他们共性是?
点,尔如何?
各展抱负
曾皙:鼓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生春游图
有人把这几句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夫子何哂由也?
孔子对这几人的评价如何?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让,因此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孔子态度如何?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夫子如何评价冉有?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孔子态度如何?


夫子如何评价公西华?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他尤其欣赏曾皙所描绘的理想蓝图,那是因为这种理想蓝图是前三种理想发展的终极结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问志 —— 师长风范
言志 —— 各展抱负
评志 —— 借评传志
同步练习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答案】D/A.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
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B
A. 希通稀 C.莫同暮 D.与通欤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B
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不属于词类活用。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6.下面对文中四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概括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急躁、爽直、自负。
B.冉有出言谨慎,性格较谦虚。
C.公西华看似谦虚,实则讲话虚伪。
D.曾皙文质彬彬,放达洒脱。
【答案】C/C项分析不当。公西华说话表现了他谦虚的好品质。
7.从上文可知,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什
么?他的主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为国以礼”,即以礼治国。这个主张是通过对学生志向的评述,侧面表现出来的。
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译文: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①你们日常起居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②要用礼来治国,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因此我笑他。
谢 谢 大 家!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