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学习成就美好人生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学习成就美好人生。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和睿智。我们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的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文章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作品的内容,汲取民族智慧,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现代观念审视文章积极意义,以及历史局限性,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本单元将重点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荀子《劝学》和韩愈《师说》的学习,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本单元选题源自人教版版的必修三第三单元,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韩愈的《马说》,本单元将依托《劝学》《师说》两篇文言文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文本品读。指导学生诵读《劝学》《师说》两篇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专题二,梳理积累。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本单元通假字、自己认为重要的文文言实词,制作文言词语卡片。专题三,创意表达。进行班级内诵读比赛,设计“学习着,美丽着”的专题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韩愈的生平经历和他们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文本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师、耻”等重点实词以及“而、其”等重点虚词。
3.能够辩证地认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探究学习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学习的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4.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2.《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
专题划分
专题1. 文本品读
专题2. 梳理积累。
专题3. 创意表达。
专题一
文本品读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重点指导学生诵读《劝学》《师说》两篇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本次专题活动重点依据文本,列出《劝学》《师说》两篇文章的论证提纲。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读准“有、折、爪牙、读、不”等字音,读准停顿。
2. 熟读并背诵全文。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劝学》中给您感受最深的观点是什么呢?
2.你对《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说法,有何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一)《诫子书》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三)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考中进士。 作为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主张;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指出“不平则鸣” 。本文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借《师说》抨击之。
(四)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劝学》《师说》。
活动二:引导学生将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体会品味。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三: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句话,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哲理。
活动四: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布置作业: 1.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
2.背诵两篇文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理解文中的经典语句“学不可以已”,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文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梳理积累。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重点是组织学生分工合作,然后相互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从两篇文章中,梳理积累文章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课下制成卡片,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掌握“劝、疾、就、假、绝、用”等实词含义和虚词“于、而、焉”用法,并记背课文。
2. 弄清“师、道、或、惑、耻、齿、攻、通、嘉”等实词含义和虚词“所以、其、于、则、焉”用法,并记背课文。
3. 掌握文中重要特殊句式,并背诵课文。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将本单元的通假字排查出来并进行分类吗?你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2.你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是什么?请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加以解释,然后整理在笔记本上。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劝学》《师说》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你能将文中的通假字进行吗?你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
活动三:制作文言词语卡片
从两个文本中找出含有“而”“其”两个虚词的句子,利用工具书解释其意义和用法,同桌之间相互订正和补充,然后制作学习卡片。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两篇课文;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创意表达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情况,举行背诵比赛,并设计一次博文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背诵代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最后,举行全班博文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读出感悟,仿写文段。
2. 理解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
3.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
2.你能根据《劝学》的论述,另选几个实例分别阐述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重要作用吗?
3.你能以“学不可以已”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为首句,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布置背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背诵内容:《师说》《劝学》。
(2)背诵形式:背对屏幕。
活动二:全班分四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博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课文。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