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选择题(共14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向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产生硫酸钡沉淀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蓝色 D.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烟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生产
C.氧化钙可用作补钙剂 D.治疗胃酸过多可用碳酸氢钠
3.以下是根据一些事实推理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硫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快、更剧烈,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B.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所以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那么C60完全燃烧也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因此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4.下列除杂方法和步骤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的CO(点燃)
B.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水、过滤、蒸发)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加入足量铁粉)
D.除去NaCl中的CuSO4(加足量水溶解,加入适量Ba(OH)2溶液、过滤、蒸发)
5.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下面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B.实验室制取氢气
C.验证铁、铜、银金属活动性 D.证明酸碱发生反应
6.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必须另加试剂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K2CO3 NaCl BaCl2
B.HCl CaCl2 Na2CO3
C.NaOH KNO3 CuSO4
D.NH4Cl Ba(OH)2 Na2SO4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MnO2(KMnO4)——充分加热
B.CuO(C)——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H2 气体(HCl)——依次通过足量的 NaHCO3 溶液和浓硫酸
D.NaOH 溶液[Ca(OH)2]——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8.如图,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X滴入装有物质Y的试管中,两物质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为稀盐酸,Y为Al(OH)3,该反应可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B.X为BaCl2溶液,Y为Na2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C.X为稀硫酸,若反应有气泡产生,则生成的气体一定是H2
D.X为AgNO3溶液,Y为Cu片,根据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Cu>Ag
9.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下图相符的是
A.Cu-Zn合金中加入稀H2SO4 B.Fe中加入CuSO4溶液
C.AgC1中加入稀HNO3 D.BaCO3中加入稀HC1
10.A、B、C、D 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B 都是氧化物,C、D 常温下均为气体,则D→A的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
B.若A、B 都是氧化物,则 C 和D 反应时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C.若A、B 都是金属单质,则B→A、B→C 的反应基本类型相同
D.若A、B 都是盐且A 不溶于水,则C 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
11.M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M2+与其他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表格:
O2- OH- Cl-
M2+ 难溶 难溶 难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反应:①M+HCl;②M(NO3)2+BaCl2;③MO+HCl;④M(OH)2+NaCl;⑤M(OH)2+HCl;⑥M(NO3)2+HCl;⑦MCO3+HCl;⑧MSO4+BaCl2。不能发生的是( )
A.①②④⑦ B.⑤⑥⑦⑧ C.②④⑥ D.①③⑤⑧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Ba2+、OH- B.Ca2+、Cl-、
C.Fe3+、Na+、OH- D.、、
13.往石灰水中先滴加稀盐酸,然后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部分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的反应现象是产生沉淀
B.b点时,溶液中可能有HCl或Na2CO3,但不可能两种都有
C.c点时,溶液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Cl、CaCO3
14.将10gCaCO3和5.6gCaO分别加入天平左右两盘上盛有60g14.3%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天平质量将
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不能确定
二、综合题(共6题)
15.化学是一门以分子、原子、离子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基本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A中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若B表示阴离子,则x=__________。
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C图中甲属于__________(选填“余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③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铟的微观过程如下:
a.请将E框中的信息补充完整___________;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2)如图,A、B、C、D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C、D、E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A的俗称为生石灰,B中含有两种元素,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①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②反应A→D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③反应D→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服用含MgCO3的抗酸药可治疗胃酸过多症,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抗酸药说明书上标明的食用方法为“嚼食”,将药片嚼碎后服用的优点是_____。
(2)“神舟七号”飞船的太空舱里,NiFe2O4可用来促进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则在这个转化过程中NiFe2O4起作用:________;航天员出舱行走所穿航天服中的CO2可用LiOH来吸收,已知LiOH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7.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 CuSO4、Na2SO4、CaCO3、NaCl、NH4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加足量的水溶解,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
(3)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此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可能含有______。
18.有一包固体粉末M,可能由FeCl3、Ba(NO3)2、Na2SO4、NaOH、NaCl中的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成分,现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各步骤均充分反应)。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溶液A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白色沉淀B为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由以上实验推断,粉末M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19.(1)将C、CO、CH4分别与足量的O2反应,若生成的CO2相等,则消耗C、CO、CH4的质量比是_______;
(2)将①CaCO3②Na2CO3③K2CO3④ NaHCO3分别与质量相等的且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若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消耗四种碳酸盐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写序号)
20.利用数字化仪器采用右图A装置可测定CO2的含量
(1)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右图B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
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填“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请结合右图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________。
(4)上述锥形瓶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__________色,测定该溶液pH的主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
(5)向盛有106g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73g,此时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为172. 4g。试计算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参考答案
B 2.B 3.B 4.C 5.B 6.A 7.D8.C 9.A 10.A 11.C 12.D 13.C 14.C
15.114.8 8 稀有气体 化合反应 CaCl2 放热 Ca(OH)2+CO2=CaCO3↓+H2O
【详解】
(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B质子数为16,是硫元素,B表示阴离子(硫离子),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反应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则x=8;
故填:114.8;8
②C图中甲跟He、Ne同族,说明甲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故填:稀有气体
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一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将B框中的信息补充完整,如图: ;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故填: ;化合反应
(2)A、B、C、D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考虑是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中的一种,A、C、D、E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A的俗称为生石灰,则A是氧化钙;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C是碳酸钙;B中含有两种元素,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又能与盐反应,则B是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的E是氯化钙,D能生成碳酸钙,故D是氢氧化钙,代入题干,推断合理;
①E是氯化钙,化学式是CaCl2;
故填:CaCl2
②反应A→D是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放热;
故填:放热
③反应D→C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16(1)苦卤中氯化镁含量高
(2)富集氯化镁
(3)解:设步骤II中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x
x=146g
答:步骤II中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46g。
【详解】
(1)海水和苦卤都可以作为制取氯化镁的原料,但是苦卤中氯化镁含量高,故选择苦卤更好;
(2)步骤I中,加入试剂X,形成氢氧化镁沉淀,试剂X可以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步骤II中,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目的是:富集氯化镁;
(3)见答案。
17.除去Na2CO3中的Fe3+、Mn2+ 化学 引流 15℃~20℃ 2H2O22H2O+O2↑ 木条复燃 CO2 密度 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二氧化碳),避免产生实验误差 使过碳酸钠完全分解 偏小 2:3
【详解】
(1)由题干的信息可知,流程中加絮凝剂的目的是除去Na2CO3中的Fe3+、Mn2+;该步骤所发生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操作Ⅰ、Ⅱ是固液分离一种方法,其操作是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除去Na2CO3中的Fe3+、Mn2+;化学;引流;
(2)从表格中数据可知,制备过碳酸钠的最佳温度范围是15℃~20℃,此时过碳酸钠的产率最高;温度过高,产率反而降低的原因是过氧化氢溶液在较高的温度下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15℃~20℃;2H2O22H2O+O2↑;
(3)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有O2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填:木条复燃;CO2;
(4)①气体的质量等于气体的体积乘以密度,所以欲计算该气体的质量,须查阅的数据为相同温度和压强下该气的密度,故填:密度;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故填: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③实验前通氮气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二氧化碳),避免产生实验误差;缓慢滴加稀硫酸且过量的目的是使过碳酸钠完全分解;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目的是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装置吸收,此时不继续通入N2,会使碱石灰的质量变化值偏小,会使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小,会导致x:y的值偏小,故填: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二氧化碳),避免产生实验误差;使过碳酸钠完全分解;偏小;
(5)甲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气体质量为1.2g,则是氧气的质量1.2g,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m,
因为C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为2.2g,则设碳酸钠质量为n
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中x:y=:=2:3,故填:2:3。
18.颜色 BaCl2+Na2CO3═BaCO3↓+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或BaCO3+2HCl=BaCl2+H2O+CO2↑) 氯化钠;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钠 53%
【详解】
(1)实验一,向同一试管中依次加入三种溶液,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即加入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加入稀盐酸时,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或盐酸过量时溶液变成无色,稀盐酸不足时,溶液仍然是红色。
故填:颜色。
(2)实验二,两种溶液混合发生反应,氯化钡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故填:BaCl2+Na2CO3═BaCO3↓+2NaCl。
(3)实验一、实验二结束后将两反应容器内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气体A的化学反应可能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盐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BaCO3+2HCl=BaCl2+H2O+CO2↑。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或BaCO3+2HCl=BaCl2+H2O+CO2↑)。
(4)无色液体C,其溶质的组成情况有(除酚酞外):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氯化钠、氯化钡(盐酸和碳酸钡部分反应时);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部分反应时)。
故填:氯化钠;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钠。
(5)设碳酸钠质量为x,
x=10.6g,
该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53%,
答:该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19.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CO2+ 2NaOH = Na2CO3+ H2O或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Na2CO3+Ca(OH)2= 2NaOH+ CaCO3↓ 液体变红 第一步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干扰第二步氢氧化钠的检验 不能 21.2%
【详解】
(1)氢氧化钠固体要密封保存,原因有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而变质,故要密封保存;(2)①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滴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振荡,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证明有碳酸钠并全部除尽,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②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振荡,酚酞变红,说明有氢氧化钠存在,猜想三成立,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③Na2CO3溶液呈碱性,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也可以使酚酞变红,不能说明是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还是刚生成的氢氧化钠;为了排除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干扰第二步氢氧化钠的检验,把第一步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换成氯化钙溶液,可达到实验目的。(3)①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未知,且本身过量,所以无法求算其质量分数;②设生成2.0g碳酸钙需要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2.0g
=2.12g
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答:(1)根据题中信息不能计算C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1.2%。
20. 排水法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 取锥形瓶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1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红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 15%
【详解】
(1)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滴下来,会与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这就是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与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压强减小的越多说明反应的二氧化碳越多,即锥形瓶内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根据B图可得,排水法收集到CO 2的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含量较高。故填:排水法;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
(3)根据B图可得,300s时反应已经结束一段时间,氢氧化钠与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产物一定有生成的碳酸钠,因为反应早已结束,所以里面还有过量的氢氧化钠。要想证明由这两种物质,需取锥形瓶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1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碳酸钙(或碳酸钡)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同时也除去碳酸钠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二者都可以使酚酞变红);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填:取锥形瓶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1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4)根据以上分析,反应后的锥形瓶内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这两种物质的溶液都会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测定该溶液pH的主要步骤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故填:红;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
(5) 解:由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06g+73g-172.4g=6.6g
设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