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化学是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自然科学。下列对物质应用中,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
A.葡萄酿成美酒 B.海水晒得食盐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海水生产纯碱
2.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的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与“粉身碎骨浑不怕”所涉及的变化类型相同
B.“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扑鼻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D.“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指清香的美酒来自于粮食的缓慢氧化
3.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4.取一定量Mg、Al、Zn、Fe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H2的质量为0.5g,则所取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A.4.2g B.8.6g C.16.8g D.21.6g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6.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磁铁矿 B.武德合金 C.铜绿 D.铁锈
7.向含有AgNO3、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AgNO3、Cu(NO3)2、Zn(NO3)2、Fe(NO3)2
B.滤液中一定含Fe(NO3)2,可能含Zn(NO3)2
C.滤液中一定含Fe(NO3)2、Zn(NO3)2,不含Cu(NO3)2、AgNO3
D.滤液中一定含Fe(NO3)2、Zn(NO3)2,可能含Cu(NO3)2
8.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之最 B.化学与生活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是铁 ②人体含量最多金属是钙 ①在钢铁制品涂油能防止生锈 ②节约用水——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喷灌
C.化学与材料 D.用“化学”眼光分析
①钢、氧化铁和黄金都是合金 ②纯铁比生铁的硬度大、熔点高 ①金刚石与石墨性质差异原因——碳原子不同 ②洗涤剂去除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浓氨水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会变为红色
B.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汽油中,液体会变成紫红色
C.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溶液会变为蓝色
D.铁钉投入稀硫酸中,溶液会变为浅绿色
10.下列操作或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O2性质验证 B.CO2性质验证
C.用玻璃刀裁划玻璃 D. 灭火器原理
1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C.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
12.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石成金”是说大理石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变成金
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3.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D、E都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与D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B.D一定是CuO
C.A与C不能相互转化
D.B→C的反应过程中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二、简答题
14.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1)在去除餐盘上油污的过程中,洗涤剂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__________
15.钴广泛应用于制造磁性合金,其化合物是有色玻璃、高级颜料的重要原料。
(1)上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钴元素的相关信息,据此回答:
①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②以下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
A.其有金属光泽 B.高温下易被氧化
C.在潮湿空气中稳定 D.能缓慢被碱性溶液腐蚀
(2)氯化钻(CoCl2)常应用于湿度和水分的指示剂,易溶于水。结合所学知识预测,CoCl2能与____(填物质类别)反应,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是: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______。
(3)依据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设计两种制备CoCl2的方案(要求依据两种不同的反应规律)。完成下表:
方案 原料 1 原料 2 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依据的反应规律
① CoSO4溶液 ______ ________ 两种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生成物中有沉淀。
②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推断题
16.A~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均由氢、碳、氧、钙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C、D均含有金属元素且由三种元素组成。自然界中,转化⑤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 C_________。
(2)转化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若转化④的反应物只有一种,则该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7.物质甲、乙和丙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步进行的反应)。
(1)若甲、丙都是单质,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请写出甲的一种用途______。
(2)若甲、乙、丙都是化合物,乙是温室气体,且组成丙物质的元素种类多于甲物质,则甲的化学式是______。
(3)若甲是单质、丙是化合物,乙是年产量最多的金属。
①乙→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②丙→乙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四、实验题
18.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有时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请回答:
(1)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颜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同学们对红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进行再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
作出猜想:猜想一:NaC1猜想二:NaCl、NaOH猜想三:NaCl、NaOH和Na2CO3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验证:取样,滴加______,无气泡产生,猜想三错误。
原因分析:反应后无色溶液中仍存在少量NaOH,加热蒸发,当溶液的pH在______范围内,溶液的颜色变红。
总结反思:向某碱性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变红。
19.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明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都达到了目的。实验室提供的试剂有:铁片、银片、铜片、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方案如下:(实验中金属均足量,且充分反应)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一种金属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中 两种金属分别放入一种溶液中
(1)方案一中选择的金属是_____,试管②中的现象是______。
(2)方案二中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小红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将铁片、银片、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你认为他的方案能否达到目的?并说明原因_____。
(4)实验后小明将方案二中的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倒入一个烧杯中,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他想从以上溶液中回收金属铜,设计了如下所示实验方案:
(5)滤液①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步骤①中的金属是_____,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步骤②也可以用物理方法将金属混合物分离,方法是_____。
五、计算题
20.“笃行”小组的同学利用废铜制取硫酸铜,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A:
方案B:
(1)从绿色化学角度分析方案______(填“A”,或“B”)更合理,请分析另一方案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小组同学利用合理的方案,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只含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100g,将该100g混合溶液放于烧杯中,然后取40g氢氧化钠溶液,分4次加入到盛有100g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10 10 10 10
烧杯中生成沉淀的总质量/g 0.49 1.47 1.96 1.96
请计算:
①100g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______g。
②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步骤,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可以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用品.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取20g该样品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为______ g.
(2)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A 6.B 7.C 8.B 9.B 10.C 11.C 12.D 13.D
14.(1)洗涤剂起乳化作用,把油污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被水冲掉
(2)铝与氧气形成一层致密的二氧化膜,保护了内部金属不被锈蚀
15.(1) 27 BCD
(2) 盐 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振荡,出现白色沉淀
(3) 氯化钡溶液 氢氧化钴 稀盐酸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16.(1) O2 Ca(OH)2
(2)
(3)
17.(1)作燃料
(2)CO
(3) 置换反应
18. 三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没有碳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有碳酸钠 足量的稀盐酸 8.2~14 不一定
19.(1) 铜Cu 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
(3)否,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金属活动性:Fe>H,铜、银与稀盐酸均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银排在氢后,可得出铁比铜、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4)FeSO4、CuSO4
(5) 铁##Fe 将金属混合物中的铁除尽 用磁铁吸引
20.(1) A 方案B生成了二氧化硫,污染环境或硫酸的利用率较低
(2) 解:设100g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
答:100g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3.2g。 解:由图表可知,每消耗10.0g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1.47g-0.49g=0.98g
设1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100%=8%
答: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8%。
21.(1)0.2
(2)解:设锌的质量为x,
,
x=6.5g,
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67.5%,
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