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生平和其著作。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和“活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3.通过文章某些段落的删减或文字的替换,体会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读书的益处。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突破】
1.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层层深入地解读文章。
4.体会本文写作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培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是多么的重要。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和读书有关的文章。
(出示文题《谈读书》)
二.介绍作者。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三.积累生字新词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本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英国文学家雪莱”说:“培根的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
五.品读课文,把握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运用排比,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运用比喻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运用排比,阐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格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七.老师补充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瑞士)
八.课堂小结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同学们,热爱读书吧!
九.布置作业
1.积累并背诵课文中的精辟语句.
2.仿照名人名言写一到两句读书格言,同学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著名诗人陶渊明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读书是怎样的状态?有人认为“不求甚解”其实是一个褒义词,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法。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误解了。我们来看看这个人说的有没有道理。
出示课题:不求甚解
二.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拓展训练:?
???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四.课堂小结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板书设计】
谈读书
目的(读书好)→方法(会读书)→作用(好读书)
比喻论证? ? ? ?对比论证? ?? ?类比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上文(递进结构)
【教学反思】
议论文学生觉得议论文枯燥,不好懂,上课气氛也不如学记叙文活跃。这次议论文教学的尝试,改变了我对议论文教学的偏见。虽然运用语言不尽一致,但含义大致相同,就是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要注意:事例与观点要一致;事例要有代表性;要对具体事例加以适当评述,把它们与观点联系起来;事例记叙要简明。从以上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议论文教学应尽量从感性内容入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议论文思维严密的特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是上好议论文课的一个方法。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短文两篇》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生平和其著作。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和“活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3.通过文章某些段落的删减或文字的替换,体会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读书的益处。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突破】
1.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层层深入地解读文章。
4.体会本文写作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文章某些段落的删减或文字的替换,体会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
二.了解作者
1.《谈读书》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全文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不求甚解》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他的重要著作是《_____________》。
三.完成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独处幽居 处世判事 设身处地 处境危险
B.曲解其意 委曲求全 曲高和寡 曲径通幽
C.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牵强附会 富国强兵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 ) 味同嚼腊(??? ) 提练(??? )
高谈扩论(??? ) 烂加非议(??? ) 逻缉(??? )
不求圣解(??? ) 能言善辨(??? ) 要决(??? )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使人________,讨论使人________,作文使人________。
(2)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__(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
(4)而读书的________,全在于会意。(要点、要求、要诀)
四.拓展阅读
《读书贵在有恒》 《留几本书在窗台》
参考答案
1.A?
2.益 蜡 炼 阔 滥 辑 甚 辩 诀
3.(1)充实、明智、精确 (2)诘难 (3)怡情、傅彩、长才 (4)要诀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短文两篇》问题生成单
一.整体感知
1.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1)
(2)
2.文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如何理解 请结合原文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感悟文本
阅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皆有特药可医”这五句话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分析其论证过程。
3.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三.拓展探究
班里正在举行“读书与人生”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个)
3.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甲同学认为凡课外书籍都应该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C.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不赞成。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说: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示例】(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3.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二.参考答案
1.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或: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第②句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人身体上的病痛可以通过运动来消除来设喻进行论证,再列举三个通过读不同的书可以医治不同的精神缺陷的例子,充分地证明了论点。第⑤句最后强调论点。
3.【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有志青年保尔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一名单纯而又血气方刚的无产者,在艰难困苦和复杂的革命战争的环境中,成长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这本书指引我这一生,保尔的形象是我生活的楷模和榜样。一个人要有生活目标,就会活的滋润、活得有意义。
三.1.(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下笔如有神 (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4)善读之可以医愚
2.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3.甲: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会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我们的学习。丙:适当地、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短文两篇》问题训练单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藻饰(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ɡ)
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4.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比喻;排比;比喻;引用
B.比拟;反复;夸张;比喻
C.对比;排比;比喻;拟人
D.比喻;反复;夸张;引用
5.给下列成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味同嚼蜡 ( )
(2)吹毛求疵 ( )
(3)寻章摘句 ( )
(4)豁然贯通 ( )
(5)因小失大 ( )
A.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B.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C.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D.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E.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二.阅读理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6.作者在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画线的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实践
请你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写一篇驳论文,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咀嚼”中的“嚼”读jué)
2.B(A项中的“彩”应为“采”,“废”应为“费”;C项中的“爵”应为“嚼”;D项中的“磨”应为“摩”)
3.B
4.A
5.(1)C(2)D(3)E(4)B(5)A
二.6.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7.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了解大意。
8.开头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