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9 10:15:38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生字新词。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领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重难点突破】
1.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背景:本文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同时还被选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14课(2003年版)等。 在语文出版社中,本文开头还有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这一段话,其他几处也有改动。据语文出版社中所写,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三.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 
丁肇(zhào)中 不知所措(cuò)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联系文章内容看,“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1.提问词语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回顾上节课所学,师生共同回顾文章内容。
二.精读课文,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三.品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四.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五.总结全文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品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现状,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挑战,也是对所谓“素质教育”的不大不小的讽刺。如何真正的更新教育理念,只有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试想,听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搞题海战怎能过关!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生字新词。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领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重难点突破】
1.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领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二.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 奖获得者。
三.完成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理漫骂  幽柔寡断  蜂涌而至  袖手旁观
B.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至知  各行其是
C.改弦更章  事必恭亲  人才辈出  修身齐家
D.彷徨不定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知所措
2.“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 》、《 》。
3.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和举例论证
四.拓展阅读
《世上没有傻问题》 《学贵有问》
参考答案
1.B 2.中庸 论语 孟子3.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问题生成单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二.把握内容。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三.感悟文本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2.选中主要采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四.拓展探究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1.班刊“科学成就”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爱因斯坦”的释义中选择用的信息。(填写序号,多选不给分)。
爱因斯坦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④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⑤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⑥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⑦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⑨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剐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
适用的信息:
2.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结论:

3.活动小组要组织一次主题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的交流讨论,请撰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材料。


参考答案
一.1.“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也有个别的除外,语言严密。 
二.1.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礼记》
2.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要有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1.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2.例证法,道理论证。 
3.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四.1.③④⑤
2.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或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或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3.【示例】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虽然从表面看,科技越发达,人类的生活就越好,但我认为潜在的危险因素大大的超过了利。现在的人们几乎每人身上都有着一只手机。虽然手机增进了我们和家人们的联系时间。但手机也还是有着致命的缺点——辐射。辐射虽然不会让你一击毙命,但却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你的健康的身体,侵蚀着你的身体。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问题训练单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接触( ) 埋没( ) 肇( )事 寻( )思
2.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格物:体察物体,认识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B.正心:使心地纯正。 齐家:治理好家庭。
C.修身:提高自己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D.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清谈:本指明代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3.选词填空。
A.探讨 B.探测 C.探寻 D.探察 E.探求 F.探索
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 。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
③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 过程的向导。
④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自己。
4.用课文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并比较传统教育的格物致知和现代学术发展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1)格物致知:
(2)传统:
(3)现代:
二.阅读理解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分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的过程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是否告诉我们不用埋头读书?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你的学习实际情况相符吗?说说有哪些思想在学习上对你有较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实践
结合对本课内容的了解,请你以“能力与实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实验精神的看法,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chù mò zhào xún
2.D
3.①D ②B ③F ④A
4.(1)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
(2)传统:不是求新知识,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3)现代:需要培养实验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二.5.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6.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它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需要适当的目标。
7.这句话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否则只是书呆子,不能运用所学、所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否定读书的作用。
8.具体谈谈哪些观点对你影响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天才出于勤奋”等。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