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学业质量检测第二次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学业质量检测第二次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22: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学业质量检测第二次联合检测
语文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国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3分)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迷人的海(节选)
邓刚
蓝色的海,黄色的岸。
他能凭着一口气量潜进深深的水下,在那静静的蓝色世界里,游鱼一样钻来窜去,享受那迷人的猎获趣味。他一生都在搏击,拼杀,夺取和寻求。他寻求到五垄刺儿的海参,这是奇迹!这奇迹不仅是多出一道菜,更是给人美好的想象和诱惑。是啊,只要敢于寻求,五垄刺儿、六垄刺儿算什么!他要寻找最珍贵的,世世代代海碰子终生寻找过但始终未寻找到的东西。
山那面的海,叫半铺炕,是个平静的海湾,即使是涌起风浪,也伤不了筋骨的;但也没有五垄刺儿的海参,更不用说那神秘的宝物了。老海碰子在那样的海里,如走平地,但是他选择了这边的海——火石湾。这才是真正的海,刀一样直切下来的陡岸,全是坚硬的火石,贴着这陡岸直拨上去的是高高耸立着的火石山。豁口两侧的石壁轰轰地响着,迸碎的浪花从两面齐往豁口处喷洒,透着白光,现出一闪即灭的七彩光环。这才是男子汉的海,只有他才会享受这种乐趣!就是死在这里也值得!老海碰子兴奋了。“我会得到的!”他执着地自语,一个鱼跃,扎进翻滚的浪涛里。可是,他哪里知道,现在,恰恰有另一个人,也悄悄地来到火石湾,要分享他的这种乐趣:与他一样寻找那迷人的希望!
初冬的大海犹如冻凝了的蓝色固体,被这两个酱褐色的长条切碎了,划出两股白花花的碎末儿来。猛然间,两个酱褐色的长条不见了,钻进了这蓝色固体的深处。
老海碰子猛力蹬着那扁平的脚板,直挺在前面的鱼叉尖闪着一簇寒光,像一颗流星朝黑沉沉的水下划去。猛地,他腰骨一抖,一股更彻骨的凉意从伸在最前面的指尖,唰地一下扩展到全身,他的整个身子好似一点点往一个固体冰块里钻。一刹那间,老海碰子闪出个返回去的念头,但他看到身旁亮灼灼地一闪,攥着鱼枪的小海碰子竟扎了进来。于是老海碰子突地涌上来了力量,一直朝更深的暗礁扎下去。他咬住牙,看准一个肥大的海参,尽全力抓上去,然后一个急反,身,箭一样钻出水面……
老海碰子突然感到一阵空虚。海面平静无声,一股恐怖感唰地涌上全身——小海碰子没上来!他赶紧朝水里探望,依旧是黑沉沉的寂静。这不祥的寂静使他的恐怖变成一幅可怕的画雨:小海碰子那柔嫩的身子正死死地夹在黑乎乎的暗礁缝中,并溢出一股鲜红的血沫沫……不可能!老海碰子在水面上疯狂地旋转了一下,希望在这静静的水面上蹿出个小脑袋,然而一切都是悄然无声,那蓝色的平面无穷无尽地伸延到茫茫的天际。他一个翻身扎进水里——但他的动作在水层中间收住了。一个红色的小脑袋正飞似的从水下升腾,冲出水面。小海碰子疯狂地大口喘气,嘴里却溢出一口口血水。而且他的水镜里面也喷满了血沫子。
“快摘下水镜!”老海碰子大声喊。
小海碰子似乎没听见,他高高地举着鱼枪,枪尖上牢牢地插着两个肥大的五垄刺儿海参!此时,他什么也看不见,却骄傲地踩着水,兴奋地喊着:“两个!两个!我扎了两个……”
老海碰子一把摘下他脸上的水镜,喝道:“洗脸!漱口!”小海碰子把头扎进水里使劲晃着,大口喝那苦咸的海水,咕噜咕噜地漱着嘴里的血水。“上岸!”老海碰子一把拽住他,朝岸边游去。
两个火堆并在一起燃烧了,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一齐扯着手,拥抱着火堆,火苗子欢快地往上蹿,交织着,扭结着,飞舞着,显示出一股友好的情绪。火石湾的夜是美的,黑蓝色的夜幕罩得海天浑然一色,远处,灼亮的海火与星光交织闪烁,流动的暗云同微涌的浮浪搅在一起,躺在铺得厚厚的柴草堆上,看着这奇妙的景色,是一种享受。
“你……见过错鱼吗?”
老海碰子没吱声。
“也许再扎深点就会看见的……”
老海碰子坐起来,望着这个瘦小的身影。想到他那毛茸茸的小香瓜脸,那被狼牙鳝惊吓的一瞬间,想到在水里冻得啊啊尖叫着往外跳……他笑了。
小海碰子被他笑得不好意思,回到他那堆柴草上,但他临躺下还自语道:“再扎深点,我就能全看见……”
“全看见?”老海碰子望着他,“全看见什么?”
黑暗中,小海碰子两只眼睛眯起来,狡猾地笑了:“错鱼呗!……还有那个……”
老海碰子现在更加明白了。这个小海碰子所炽烈追求的,正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他会得到的!”老海碰子心里火燎似的默默想着。他似乎看到小海碰子已捧起那美好的东西,浮出蓝色的水面,向半铺炕的海碰子,向山那边的世界,兴奋地炫耀着:“我得到啦!”啊,人们再也不会觉得老海碰子有什么能耐了,再也不会对他惊讶地瞪大眼睛,再也不会感到他的存在了!是的,尽管他拼杀寻求了将近一生,但他的时间毕竟不多了。小海碰子虽然稚嫩,但正是开始。一种痛苦的绝望情绪涌上来,他朝小海碰子那儿望去。他陡地感到,那铁青色的鱼叉和亮灼灼的鱼枪。那扁平的脚板和橡胶脚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看到这两种东西正扭结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力量是错鱼切不断,浪涛冲不垮的。一种全新的充实感觉涌上来,老海碰子走过去。小海碰子睡着了,但紧紧地搂着鱼枪,老海碰子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轻轻盖在小海碰子身上,然后坐在旁边,长久地注视着豁口外面,黑乎乎的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进碎的浪花”“现出一闪即灭的七彩光环”,虚实结合,展现出了火石湾的美丽迷人。
B.作者用“切碎”“划出”“钻进”等词语,写出了两人面对冰冷的海水继续下海时的决然。
C.从小海碰子说“……还有那个……”可知,在他们眼中,那“最珍贵”的东西美丽而又神圣。
D.当老海碰子清醒地认识到小海碰子已经“威胁”到自己时,失落、痛苦等情绪涌上心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不久便用“他一生都在搏击,拼杀,夺取和寻求”这一细节描摹,突出了老海碰子“与海奋斗”的形象。
B.小说分别使用“疯狂地”描写老海碰子在海面旋转和小海碰子大口喘气的情形,具有同中有异的艺术效果。
C.从老海碰子的视角出发,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他对小海碰子的心理转变过程,进一步彰显了人物性格。
D.小说用“蓝色的海”开头,以“黑乎乎的海”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并形成了简洁的情节结构。
8.小说运用“我会得到的!”“他会得到的!”“我得到啦!”等三处语句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简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9.作家丁玲曾说《迷人的海》“读时令人着迷、动情”。请从故事内容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肃宗即位于灵武,遣使召李泌于颍阳。谒见,大喜,时事皆咨之。上以建宁王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劝上用广平王俶,倓闻而谢之。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鞍,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请撤其珠玉付库吏,以俟有战功者赏之。”良娣自阁中言曰:“邻里之旧,何至如是?”上曰:“先生为社稷计也。”遽命撤之。建宁王倓泣于库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良娣由是恶泌及倓。上又谓泌曰:“良娣祖母,昭成太后之妹也,上皇所念。朕欲使正位中宫,以慰上皇心,何如?”对曰:“陛下在灵武,以群臣望尺寸之功,故践大位,非私已也。至于家事,宜待上皇之命,不过晚岁月之间耳。”上从之。时张良娣与李辅国相表里,皆恶泌。建宁王倓谓法曰:“先生举倓于上,得展臣子之效。无以报德,请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倓以良娣为言。泌曰:“此非人子所言,愿王姑置之,勿以为先。”倓不从。二载春正月,上从容谓李泌曰:“广平为元帅逾年,今欲命建宁专征,又恐势分,立广平为太子,何如?”对曰:“臣固尝言之矣,戎事交切,须即区处,至于家事,当俟上皇。不然,后代何以辨陛下灵武即位之意邪!此必有人欲令臣与广平有隙耳。臣请以语广平,广平亦必未敢当。”泌出,以告广平王俶。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上赏慰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B.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C.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D.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肃宗,唐朝皇帝李亨的庙号,庙号是我国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谒见,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谒,指拜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C.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常借指皇后,如长乐宫中长秋宫、紫禁城中坤宁宫等都可称中宫。
D.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中国古代太子又称东宫、东储、皇嗣、皇储、殿下、阁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肃宗非常器重李泌,他即位后就把李泌召来,而且凡是国家事务他都咨询李泌的意见。
B.唐肃宗赐给张良娣一个七宝鞍,李泌请求将七宝鞍上的珠玉撤下来,赏赐给有战功的人。
C.李泌曾在皇上面前举荐建宁王李倓,李倓为了报答李泌的恩德,向李泌请求让自己除去张良娣。
D.唐肃宗想立张良娣为皇后,立广平王为太子,向李泌咨询时,李泌都委婉表明自己的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在灵武,以群臣望尺寸之功,故践大位,非私己也。(4分)
(2)臣固尝言之矣,戎事交切,须即区处,至于家事,当俟上皇。(4分)
14.广平王李假坚决地辞让太子之位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②,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眼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者称职事官,此处为戏称。②灵台:心。休休:乐道之心,语出《诗经》:“良士休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安乐”说起,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安乐向来是不需要外求的。
B.颔联与邵雍“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意思相仿,符合“和诗”的要求。
C. “松篁”一句运用了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了对邵雍志趣高洁的赞美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为“友情”而“偷暇”,突出表现了在诗人心中“友情”的地位高于“著书”。
16.有人评论此诗“诗风平实,语无虚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说,秦朝的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致使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棱角的钉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观刈麦》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麦收时节妇女、儿童准备往田间送饭的景象。
(3)“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的意象营造氛围的写法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特殊的题材、创纪录的投资、超强的创作阵容,都预示着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将是一部_________的重磅影片。该片的票房预售、想看指数均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_________,在国庆档期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潮。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严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将士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一段_________的历史,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_________,指导员梅生退伍了又身在战场上,老兵雷公壮烈牺牲在对敌厮杀中,战士杨根思坚定地伫立在硝烟里,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空前绝后 一马当先 惊心动魄 气壮山河
B.史无前例 遥遥领先 荡气回肠 气壮山河
C.史无前例 一马当先 荡气回肠 叱咤风云
D.空前绝后 遥遥领先 惊心动魄 叱咤风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严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将士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B.严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将士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C.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D.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一些商家就借机称这样的化妆品为“食品级”化妆品,以表示①,特别是暗示家长,把这样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更安全,儿童②。
国家药监局提示,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因此,化妆品不是为食用而设计的产品。在日常使用中。如偶尔少量从口唇部摄入化妆品,像口红、唇膏等,也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儿童把化妆品误当作食品。③,则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如出现不适症状,还应及时就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较小的摄入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
B.因为这种摄入量较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
C.因为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这种摄入量较小
D.这种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是较小摄入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王充
②文者,贯道之器也。
——李汉
③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
——叶燮
④“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柳青
⑤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
——茅盾
上述有关论述对我们青年学生写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学业质量检测第二次联合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1.D【解析】D项中“全面印证”说法错误,材料二表述为“其中如果没有……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
2.A【解析】B项中“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徐旭生创设考古组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C项中“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学者张光直的观点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比较密切的结合”,而非“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D项中“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应为中国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
3.C【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国考古学‘初心’”可以理解为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A项将考古的作用理解为“证经补史”;B项表达的是用于考古学的方法和考古学发现;D项表达的是古史研究,没有体现考古学的作用。
4.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A【解析】“虚实结合”说法错误,应该是写实的笔触。
7.A【解析】“一生都在搏击,拼杀,夺取和寻求”不属于“细节描摹”。
8.①通过内心独白,真实再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突出小说人物的真实性。②突破时空限制,以人称的交替变化完成人物意识中主体的转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大海的美丽、火石湾的夜景令人着迷而动情,火石湾给老少海碰子带来充满乐趣的挑战和希望。②老少海碰子的形象令人着迷而动情,他们克服自身困难,团结协作,面对自然不屈不挠、拼搏进取,永不止息的执着精神闪耀着迷人的人性光辉。③小说的结尾令人着迷而动情,“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又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A【解析】“召问之”中的“之”为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陛下”是“迎上皇还长安”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D【解析】“阁下”不是对太子的称呼。
12.B【解析】“唐肃宗”错误,应为太上皇李隆基。
13.(1)陛下在灵武时,是因为各位大臣贪恋小小的拥立之功,所以登上了皇位,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啊。(“以”“尺寸”“践”“私已”各1分)
(2)我早已经就此事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现在战事紧迫,必须立即筹划安排,至于陛下的家事,还是应当等待太上皇裁决。(“固”“交切”“区处”“俟”各1分)
14.①不想与大臣产生嫌隙。②皇上无法尽到早晚服侍、问候太上皇的孝心,自己没有心情去当太子。③他希望等到太上皇回到皇宫之后再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派遣使者到颍阳郡去召李泌。(李泌)拜见了新皇帝,(肃宗)非常高兴,凡是国家事务都咨询李泌的意见。肃宗想任命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劝肃宗任用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倓听说了此事,向李泌表示感谢。太上皇(李隆基)赐给张良娣一个七宝鞍。李泌对肃宗说:“现在四海分崩离析,陛下应当向人们展示自家的勤俭节约,张良娣不应当乘坐七宝鞍。我请求将七宝鞍上的珠玉撤下来,交给管理国库的官吏,等着赏赐给有战功的人。”张良娣从卧室中喊道:“李泌与我们家是旧相识,何必像这样对待我呢?”肃宗说:“先生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啊。”肃宗急忙命人撒下了七宝鞍上的珠玉。建宁王李倓在走廊下面哭泣,哭泣声传到了肃宗的耳朵里。肃宗感到惊讶,连忙将李倓召来,询问原因。李倓答:“我近来担心国家的灾祸、叛乱会没有止境,现在陛下您乐于接受大臣的批评意见,过不了多久,就会看见陛下迎接太上皇返回长安,所以我是因太高兴了而哭泣啊。”张良娣因为此事而讨厌李泌及李倓。肃宗又对李泌说:“张良娣的祖母是昭成太后的妹妹,是太上皇所挂念的人。我想正式立张良娣为皇后,来抚慰太上皇的心,怎么样?”李泌答:“陛下在灵武时,是因为各位大臣贪恋小小的拥立之功,所以登上了皇位,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啊。至于陛下的家事,则应当等待太上皇的命令,这只不过是晚些时候要做的事情。”肃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当时,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为表里,他们二人都讨厌李泌。建宁王李倓对李泌说:“先生您在皇上面前举荐我李倓,使我得以展示作为一个臣子的作用。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对我的恩德,我请求为先生除去祸害。”李泌问:“你所指的祸害是什么?”李倓说是张良娣。李泌说:“这不是身为人子应该说的话,希望王爷您暂且将这件事放一放,不要先下手。”李倓不听从李泌的劝告。肃宗至德二年(757)春正月,肃宗私下闲谈时对李泌提道:“广平王李俶担任元帅已经超过一年了,现在我想命令建宁王李倓专门负责征讨叛贼之事,但又担心分散平定叛军的势力,册立广平王为太子,怎么样?”李泌答:“我早已经就此事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现在战事紧迫,必须立即筹划安排,至于陛下的家事,还是应当等待太上皇裁决。如果不这样的话,后世之人怎么看待陛下您在灵武即皇帝位的意图呢!这一定是有人想在我和广平王之间造成隔阂。我请求陛下允许我将您想立广平王为太子的想法告诉他,广平王也一定不敢担当此重任。”李泌出来后,将他与肃宗刚才的谈话告诉了广平王李俶。李俶说:“这是先生您深深地了解我的心思,想用委婉的方式来成全我的美事。”于是,李俶进去面见肃宗,坚决地辞让太子之位,并说:“陛下您现在还无法尽到早晚服侍、问候父亲的孝心,我哪有心情去当什么储君。这件事我希望等到太上皇回到皇宫再说,这是我的荣幸。”肃宗听了这番话,赏赐并慰勉了广平王。
15.D【解析】“‘友情’的地位高于‘著书’”理解错误。
16.①诗风平实:诗歌语言平易浅近,使用了“无事”“不外求”“为职业”等浅显易懂的词语。②语无虚设:这首诗对邵雍的思想、生活、性格、品质进行了形象概括,同时还表现了彼此间的深厚友情,没有赘余之语。(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在庾之粟粒
(2)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野猿疑弄客 山鸟似呼人
示例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题为开放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B【解析】史无前例: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走在最前面。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比喻领先、带头。荡气回肠:形容声乐诗文等情真意切,缠绵动人。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的文字运用得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也形容极度惊险、紧张。气壮山河:形容气概极其豪迈。叱咤风云: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19.D【解析】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严酷的战场环境”缺少介词,排除A、B两项;“书写了……奇迹”“创造了……史诗”搭配不当,排除C项。
20.①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英雄;三组并排的句子结构相似,语气相同。(3分)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的形象,深化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意思对即可)
21.B【解析】根据上下文,此处应该填的是对“也不必过于担心”的具体分析,因此“摄入量”为表意中心,排除C、D两项;“这种”对“摄入量”分析的指向更明确,因此B项最恰当。
22.①这种化妆品更安全 ②即使吃了也没风险 ③主动大量摄入(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
23.【写作指导】本题目为多材料组合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句①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文章的“用”,也就是说文章要对时代、对世人有作用,有意义。句②的意思是文章是贯通道理的工具,也就是说写文章是使道理明确和具体化的手段。句③强调了个人情志对文章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写文章时要注意志向的“高”“大”“远”,这样才能写出语言简洁、富有文采、主题深刻的文章,也包含以文章抒发情志的意思。句④强调了写文章时要注意模仿和创新,以及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是说,写文章要从模仿开始,以创新为突破点,并要紧跟时代,反映时代特点。句⑤强调了在写作中经验积累与理性学习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写文章既需要来自生活经验的丰富的素材,也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理性的分析,写出深度。
写作任务要求中,“积极的借鉴意义”“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合理引用”强调在立意时要注意对自己选取的“两三句”建立起有机关联,并且在行文中要体现出自己的写作实践。
参考立意:①载道抒志,文贵为诚;②文需创新为世用,时代抒怀我先行;③广积深思力创新。
附:(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20~16分) 二类(15~11分) 三类(10~6分) 四类(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句子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