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美育”专题素材
(一)美育主题的名言
1.人不只靠吃米活着。(巴金)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
4.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朱光潜)
5.没有爱伴随着美,就没有生命,没有诗。(别林斯基)
6.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7.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蔡元培)
8.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人民网)
(二)美育主题的典例
1.耐人寻味的答案
在上海的一次儿童画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2.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勒内·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3.花园中的“美育”
丰子恺做学生的时候,曾被李叔同安排管理学校小花园。他观察秋菊,黄的、白的、红的,觉得好看。联想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更加喜爱菊花。秋风吹过,倒了几株,顿觉伤情,便一一扶正。这一幕被李叔同看到,从此便对丰子恺刮目相看。后来,丰子恺成为了李叔同门下最出色的弟子。
4.城市店铺招牌的“统一规划”,暴露了畸形的审美
2019年初,上海市静安区的街景引起了网友热议。当时,街道边所有店铺,都被换上了整齐划一的招牌。这些招牌统一黑底白字,再配以路边的鲜花,显得十分肃穆,网友戏称其为“墓地风”。这种整齐划一的“重新规划”,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一个城市的气质是在岁月的积淀中渐渐形成的,天天拆天天换新的,只会变整齐,却不会变美。
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
疫情期间,湖北仙源中学的杨老师带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以一幅幅励志漫画来驱散疫情的阴霾。厦门六中合唱团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微光》,一首首经典歌曲令人泪目。
(三)美育主题的观点
观点一:美育的起源
“美育”一词在中国的首次提出,源于1906年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王国维看来,精神之能力,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总称为心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协调发展,而美育不但可以促进德育、智育发展,且能促使人的情感“达完美之域”。
观点二:美育的作用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因为美育作用重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素材】追溯历史,打开苏轼的朋友圈,我们看到有文与可的《墨竹》、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还有赤壁的清风明月……也许正是这些美好让他走出生命的泥淖。
观点三:美育事关文化传承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
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
观点四: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观点五:美育不等于应试,尤其不等于“美术考级”
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
恶搞、低俗炒作等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更易吸引粉丝,与此同时,消费丑行成为不少平台娱乐大众的一种手段。在消费降级概念盛传的今天,大众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颠覆,网络“审丑”的风潮愈演愈烈,扮丑也成为草根出名的一种捷径。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四)实战演练1
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材料2: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例文结构(递进式结构)
(1)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2)对学校来说,它能涵养审美情趣,培育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感,激发对美的追求的热情;
(3)对社会而言,它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习作选录
习近平总书记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确实很大。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中的米开朗基罗和贝多芬就是受美育熏陶的人。美术让米开朗基罗了解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并将此思想与美术结合,抨击教皇的黑暗统治,解放人的思想,坚持人不能被教条捆绑;音乐让贝多芬在失聪时仍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与命运作斗争;诗词和懂得欣赏“江山如画”的眼睛让苏轼在被贬后迅速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生活;舞蹈让老一辈舞蹈家陈爱莲女士80岁仍保持少女心态和健康身体……
以上都是美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反观当今时代,美育的缺失带来了什么呢?是短视频就行以来被大加奉承的“土味视频”,是网络上装神弄鬼的“书法大师”,是键盘侠对传统手工艺品的美的冷嘲热讽,是恶搞国粹的比基尼京剧……这些无不是美育缺失的表现。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缺失让青少年对“美”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身边或者网络上虚假的“美”被奉承。青少年长期受此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价值观崩坏等现象。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
如果说智育教的是科学求真,德育教的是思想向善,那么美育教的是心灵尚美。艺术课程能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心灵得到净化。正因如此,在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简陋的铁皮教室中“静坐听雨”的场景格外动人;而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艺术更是驯服了一群打架斗殴、冷漠自闭的孩子,让他们慢慢变得活泼开朗,让他们找寻到人生的希望与生命的热忱。
许渊冲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美,尤其是在自己翻译工作上要求严格。他所提倡的三美原则深入人心,即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不追求将语句翻译得直接精确,而是不断摸索,寻找文句中那最美的意境。
美育对人的心灵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雷诺阿的一生成为幸福作画的一生,它使朱岚清的摄影作品成为乡愁的寄托,它使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文句成为幽美的桃源仙境。
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美育的滋润,人们懂得了鹰击长空的壮丽,读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也能跟着李白身临其境,共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也看懂了“花好月圆”的美满,也体会了“悲欢离合”的无奈。美育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心灵感受,帮助我们体验人情冷暖,让我们锻造一颗强大的心灵。
美育是树立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为何樊锦诗要在苍茫大漠中守护敦煌莫高窟?因为她知道莫高窟是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是珍贵的美育资源;为何单霁翔要推广故宫文物?因为他知道这些蕴含中华传统之美的文物可以给社会带来美育。要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就必须要重视美育的作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写给他母亲的信中说道:“无论我身在何处,无论我处在怎样的研究难题中,只要有小提琴陪着我足矣。”他在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感受着音乐带给他的心灵美好,感受着艺术带给他的归属感。美育让他更好地沉浸在他的科研之中。
涵养心灵,美育人生
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学校来说,美育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人生发展中,能涵养审美情趣,培育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感,激发对美的追求的热情。但值得警醒的是,美育尽管很重要,但其在不少学校遭遇尴尬,承担美育功能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学科被视为“副科”,有些学校的美育被异化。
美育在某些地方不被重视,应该归咎于走偏的应试倾向。在分数定前程、成绩决定命运、唯升学率独大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承担学校美育教学的相应学科实难为学生增加考分、为老师赢得口碑、为学校留下声誉,受到忽视在所难免。有关部门应推出相关文件加快补齐体育和美育的短板,明确学校美育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个人之福,更是国家之幸。
因此希望大家重视美育的力量,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