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思考大学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二、学习重难点
1.由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作者蔡元培、北大的历史以及演讲的背景。
2.利用注释自读课文,疏通字句,分析关键语句,以达到疏通文意、体会思想文化意义的目的。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4.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并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学习任务
(一)解文题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辞,也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演讲辞也叫演说辞,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演讲辞主要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2)针对性,(3)鲜明性,(4)通俗性。
(二)识作者
1.从清代的翰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但他忧民族危难,愤清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并倡言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2.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学贯中西,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不仅如此,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三)知背景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为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知识链接
演讲辞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辞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五)课前自读,完成导学案P92-93归纳整理
(六)课堂自学、讨论、展示
1.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答: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③学生不敬爱师友;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2.针对当时北京大学存在的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答: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③劝学生敬爱师友;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注意与上题的对应关系)
3.作者为什么要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针对性?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思路点拨】需联系当时的背景及“抱定宗旨”的含意作答,并结合原文相关内容作具体分析。
【与你交流】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元培在演说中,首先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相关语句如下。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
4.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路点拨】阅读相关段落可知,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答题时应对对比作具体分析说明。
【与你交流】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当时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5.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思路点拨】概括三个段落的核心可知作者始终围绕培养人格和良好品行而谈。
【与你交流】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 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中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行这个核心。
6.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目的?
【思路点拨】无论是“改良讲义”还是“添购书籍”都是围绕如何获得真正的学问而谈的,作答时应围绕这点作具体分析。
【与你交流】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一方面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
7.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思路点拨】将两个句子分别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即可。
【与你交流】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8.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点拨】从演讲辞本身特点入手,结合本文作具体分析,可以从演讲的针对性、语言特色、行文思路等方面分析。
【与你交流】(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9.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思路点拨】紧扣社会意义,将这篇演说和实际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可。
【各抒己见】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辞选进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也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不知求学,急功近利。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近些年,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