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琵琶恨悠悠 美人离怨才子愁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诗歌主旨,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解题)
你从标题读到哪些信息?
“咏怀”是歌咏怀念,“古迹”这是一首怀古诗。
余秋雨在《人生风景》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可以说,咏史怀古诗寄予了诗人最深沉、最厚重的情感。让我们透过“古人、古迹”去探寻诗人的内心。
古迹"是谁的遗迹 (明妃)谈及王昭君,你的脑海中总会涌现出哪些词语?
八百年后,当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辗转沦落到了昭君的家乡,在势若奔驰的群山万壑间,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王昭君”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二读诗文
要求:找出每一联的韵脚,并能概括每联内容。
预设: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写事;尾联——写情。
三、赏析诗文
1.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图画,这画面有什么特点?
要点: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气势雄伟的图景。“赴”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为何要这样写?)
目的:①引出歌咏对象昭君。②用雄伟的山川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小结:正所谓人杰地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
2.中间两联写了昭君哪些事?
要点:远嫁难归 貌美被遣
手法:对比
小结: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昭君悲剧的一生。有“去”和“留”的对比,“紫台”的富丽堂皇也与“朔漠”“青冢”的荒凉形成对比,“春风面”与“月夜魂”也形成对比,短短两句,写尽了昭君生前的孤寂,死后的悲凉,一生的苦楚。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杜甫为何要选择王昭君入诗?
背景资料链接: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羁留十年,仅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这与美貌天下无双的昭君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后,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郁郁辞官,漂泊西南一带,时局动荡,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最终结局也是客死异乡)。
点拨准备:杜甫与王昭君的遭遇相似:
①昭君倾城倾国,是一个绝世佳人;杜甫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②昭君因元帝画图省识而遣嫁匈奴;杜甫则因皇帝不分忠佞而无辜遭贬。
③昭君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最终只能环佩空归;而杜甫沦落西南,仍是有家难归。
板书: 昭君 杜甫
貌美被遣 才高被贬 借古抒怀
远嫁难归 漂泊西南 吊古伤今
小结:相似的际遇,自然容易引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昭君貌美遭妒,诗人才高被贬,明写古人昭君,实写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书剑飘零。本诗,这在诗歌中是什么手法?(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诗歌特点:儒者家国情怀
五、结束语
儒家思想意识,使得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身份和心理认同:勤勉国事,辅佐君王,建设清平盛世。正如杜甫自己在诗歌《可叹》中所言“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但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的这首诗歌,我们透过王昭君的身世,看到的却是诗人杜甫沦落凄苦、辗转流离的一生!这流传千年的琵琶曲诉说的不只是昭君的怨与恨,更是诗人杜甫的血泪辛酸!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这一曲载着千年之怨的琵琶曲,弹奏的不仅是一首美人的离怨情歌,更是一位才高不遇的英雄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