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09:4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二、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一、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二、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导学;自读;朗诵、讨论;展示;讲评。
教学条件:
教材;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思路;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完成导学案基础部分。
二、检查预习
(一)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1.经历: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创作: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二)诵读
注意字音、停顿和情感。
(三)分析
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1)北平的秋: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
(2)故都:①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 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之后,“故都”更能折射出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②“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分别是哪几幅
五幅: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4、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总括了北国秋清、静、悲凉和南国秋慢、润、淡的特点。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
(1)内容:写了南国和北国的秋的不同。
(2)方法:形象的比喻,排比的句式,鲜明的对比。
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
(四)鉴赏
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加以主观感受,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观秋色(清):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色调是冷的。
(2)听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以动衬静,更显清静。
(3)品秋味(悲凉):细数,静对;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有悠闲、惬意,有眷念、向往,更有孤独、忧伤。
2、 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的。
(1)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2)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无所依托,居无定所。
(3)深入分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郁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悲伤的主观色彩,当郁达夫的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时,以秋来观郁达夫,郁达夫的情中也带上了秋的寂寞色彩,这样便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写都市闲人的原因:
①这些“都市闲人”,他们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
②除了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以外,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议论的作用:
①内容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与“故都”题旨暗合。
②情感上,给文章的感情基调做注解。
③结构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
(2)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和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
(3)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
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五、拓展
模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的节目环节设置一个关键字的“秋”比赛方式。
示例:
(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1)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1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1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14)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15)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16)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