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9 14: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鲁 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写作背景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写作背景“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如何反驳??文学体裁: 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常见的驳论方法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
——驳论点
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
——驳论据
看论证过程有没有破绽
——驳论证回 顾学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字词读音、解释:玄( )虚 渺( )茫 诓( )骗
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xuánmiǎokuāng指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或替百姓说话)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
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
而不惜牺牲自己。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速读课文,归纳:本文要驳斥的观点是什么?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批驳错误论调的呢?直接批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求神拜佛”是发展着“自欺力”。间接批驳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存在。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论点不攻自破正面立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呢?从古以来现 在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论据中国的脊梁间接反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具体指什么人?意义: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手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的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的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总”让人看到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写出了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的意思。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具讽刺意味。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其中“脂粉”、“诓骗”、“状元宰相”等词语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那些所谓的“状元宰相” 指的是那些御用文人。要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应该看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语言特色   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它能极大地鼓舞读者的民族自信心。 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广阔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