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三、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2.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①知识与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重点难点:
①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②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特别是针对文化课,改变单纯依据教师讲授的状况。我制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络,精心设置问题和配套练习,创设活动情境。
依据: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渴望,而又不愿被动接受,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其学习热情的进一步激发。但初中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故将讲授法、问题法、比较法、图示法等方法有机结合。
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还对教材做如下处理: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 三、学法的选择及依据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六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特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
初一年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沿海地区的思想较为开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采用阅读归纳、分组讨论、比较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课前准备
1、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墨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墨家四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2、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的繁荣,空前的自由和活跃,他们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一时期把这些学派称之为诸子百家。那么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四、教学过程 你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论语》,他是哪个时期的人物?课本上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一、孔子 仁——仁者爱人礼——社会礼仪规范政治——“为政以德”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思想 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孔子的教育思想,你知道它们都收录在哪里吗?这本书是孔子所著吗? 你可知道,和孔子同一
时代的另一位大思想家,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有
什么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
百争鸣是否有一百家?何为“争鸣” ?
你最欣赏哪一派学说?理由?时代?
(一)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墨子
1、下列这些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派的观点?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
见时,他说: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当仁不让于师。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练习:BBC4、再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C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春秋时期鲁国人
B、名丘,字仲尼
C、主张“兼爱”“非攻”
D、主张施“仁政”于民。请同学们用你最欣赏的一派学述观点讨论: 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什么样的思想更适于稳定时期的统治?想一想:各派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有力地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现第一次解放潮流。
(二)影响课堂小结:
最后可引导学生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的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因为“思想的活跃”与“百家的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 “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的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五、教学反思: 1、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这种课比较喜欢。原因两条:①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②理论性强的文化课由单靠老师的讲授转化为学生参与的活动课-有趣。
2、从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情况看,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互动。这种辩论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发言,使其他同学产生一定的共鸣,增强学习的信心。
3、从教学手段上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同时教师设置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谢谢谢谢1、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大变革。
2、各国竞相改革,重建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4、私学的兴盛。
3、各学派对各种社会问 题提出见解。 (一)历史背景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孟子《孟子》逍遥游的
庄子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