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3 19: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某同学从同一株紫茉莉上收获的几粒种子播种下去结果培育出的几株新的植株的花色有了显著区别。其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条件不同
B. 光照条件不同
C. 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可增加后代的变异性
D. 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可增加后代的变异性
小蚱蜢从卵里孵化出来以后,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能够跳跃不能飞行。由此可以推断蚱蜢的发育属于(  )
A. 完全变态发育 B. 不完全变态发育
C. 正常发育 D. 无法判断
南阳市花“月季”因其花期长、花色多备受人们的喜爱,人工培育的一株月季上可以开出多个花色的月季花,备受人们的推崇。请问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A. 种子繁殖 B. 嫁接 C. 组织培养 D. 克隆技术
如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P可以表示完全变态发育
B. Q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 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D. F可以表示结构层次具有系统
天花是一种在全世界已经被消灭的传染病。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实验室保存有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是天花这种病的 (  )
A. 病原体 B. 传染病 C. 传播途径 D. 易感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张明注射了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病,但第二年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恰当的解释是(  )
A. 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B. 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C. 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较短
D. 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 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 麻疹病毒和麻疹疫苗都可以作为抗原
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感冒药是家庭常备药物,过期一两周仍可服用
B. 做人工呼吸时,必须先淸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
C. 动脉出血时,冲洗干净,贴上创可贴即可
D. 处方药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  )
A. 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B. 能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具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C. 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和适应社会能力强
D. 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对人来说,子代的性别主要决定于亲代的(  )
A. 卵细胞 B. 精子 C. 性激素 D. 胰岛素
人的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现有一对夫妇,都是单眼皮,他们生的子女应该(  )
A. 都是双眼皮 B. 都是单眼皮
C. 单双眼皮都有可能 D. 不可能有单眼皮
如图为人体细胞中一对基因(Aa)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显性基因
B. 如果A来自母方,则a来自父方
C. 此个体表现出来的是A所控制的性状
D. a控制的性状不可能在后代中表现,也不能遗传
下列观点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 B.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C. 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 进化的方向是由遗传决定的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基因 B.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C. 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动物园里,长颈鹿的“长颈”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
A. 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 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发育的好
C. 由于生存环境恶化,鹿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异
D. 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下列生殖方式中,使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进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最有利于生物进化的是(  )
A. 有性生殖 B. 分裂生殖 C. 组织培养 D. 无性生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番茄的红果与黄果 B. 红玫瑰与白玫瑰
C. 山羊与绵羊 D. 果蝇的缺翅与全翅
老徐因工作关系,手臂经常受x光照射,于是他担心x光会影响细胞中的基因发生变异,而遗传给后代,但事实上不可能发生,其理由是(  )
A. 手臂上的细胞对x光抵抗力特强 B. 手臂上受伤的细胞会很快死亡
C. 此人将不久于人世 D. 生殖细胞没有受到x光的照射
器官移植后机体会产生排斥反应,从免疫的角度看,被移植的器官属于(  )
A. 抗体 B. 抗原 C. 病原体 D. 传染源
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一组是(  )
A. 肾上腺、胰腺、脾脏 B. 甲状腺、胃腺、胸腺
C. 唾液腺、淋巴结、肝脏 D. 脾脏、胸腺、淋巴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______ ,第二道防线是 ______ 。
(2)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叫做 ______ ,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叫做 ______ 。
(3)有些动物受伤后,总喜欢用舌头舔伤口,这样做对伤口恢复有好处,原因是唾液种含有 ______ ,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4)早在10世纪,我国就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使人能够预防天花,这里的痘浆相当于抗原,它能刺激机体产生 ______ ,这种免疫属于 ______ 免疫。
如图是长颈鹿进化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表示古代的长颈鹿有 ______ 的和 ______ 的不同变异类型,而且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图②表示在青草缺乏时, ______ 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而 ______ 的吃不到足够的枫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就更少。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______ , ______ 生存下来, ______ 被淘汰掉,这就是 ______ 。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长颈鹿变异的方向是 ______ 的,而选择则是 ______ 的。
分析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人类死亡最多的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资料二:近几年,西非多国暴发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该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疫情发生后,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疫苗的研制工作,目前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1)资料一中的结核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______。资料二中埃博拉病毒的结构简单,由______组成。
(2)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杆菌和埃博拉病毒属于______,结核病人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属于______。
(3)接种卡介苗后,能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______抵抗结核杆菌。
(4)埃博拉出血热疫苗已经研制成功,2018年5月首次在刚果试用。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说,注射埃博拉出血热疫苗属于______。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面是利用果蝇进行的遗传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个体既有长翅的又有残翅的,这种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根据图一中果蝇翅型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______为显性性状。
(2)图一中亲代都是长翅果蝇,但后代出现了残翅果蝇,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______。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______传递给子代,残翅果蝇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
(3)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图一中子代长翅个体的基因组成是______,子代中出现残翅的几率为______。
(4)如果图二中的子代既有长翅也有残翅,则亲代中的长翅果蝇产生的生殖细胞类型是图三中的______(填字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从同一株紫茉莉上收获的几粒种子播种下去结果培育出的几株新的植株的花色有了显著区别”说明亲代与子代出现了变异,是由种子繁殖引起的,说明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可增加后代的变异性。
故选:D。
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容易发生变异,能保持母体的遗传特性,用种子繁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此题是基础题,较易,能够理解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即可完成此题。
2.【答案】B
【解析】解:“蚱蜢的幼体从卵孵化出来以后,其食性与成虫相同,但是幼虫不能够飞行,只能够进行步行和跳跃”,因此蚱蜢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所以蚱蜢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可见B正确。
故选:B。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要使一株月季植株上开出多个花色的月季花,可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可以用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月季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同一棵月季上即可。可见B正确。
故选:B。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据此作答。
熟练掌握嫁接的知识,最好既能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题目,又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4.【答案】AD
【解析】解:A、青蛙是变态发育,而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A的说法错误;
B、青蛙、蝗虫和家兔都属于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生活方式为异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B的说法正确;
C、青蛙和家兔的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C的说法正确;
D、家兔和蝗虫都是生活在陆地上,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都是真正的陆生动物,D的说法正确;
故选:AD。
本题综合考察动物的特征。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F是家兔和蝗虫的共同特征,识图答题。
仔细分析三种动物的特点,结合分析选项和题意,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答案】A
【解析】解:天花病毒能引起动物患天花,因此天花病毒是天花这种病的病原体。
故选:A。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原体的概念和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6.【答案】B
【解析】解:给人注射的流感疫苗是抗原,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只对特定的流感病毒起作用。如果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或者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存在时,这种抗体就不能消灭侵入人体的流感病毒,人就会患上流感。此外,注射流感病毒疫苗产生的抗体,存留时间也比较短。流感病毒破坏人的呼吸系统,不会危害人的免疫系统。因此,A、C、D都不符合题意,只有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抗体具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据此答题。
一种抗体只对一种或一类抗原具有免疫作用。
7.【答案】B
【解析】解:A、抗体是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因此“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而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麻疹病毒和麻疹疫苗进入人体后都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麻疹病毒和麻疹疫苗都可以作为抗原”。
所以,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故选:B。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和特点。
8.【答案】B
【解析】解:A、药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要在有效期内服药,超过有效期药性会发生变化,不能服用,错误。
B、做人工呼吸时,必须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正确。
C、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错误。
D、非处方药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错误。
故选:B。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危害。
关键是掌握安全用药的概念。
9.【答案】D
【解析】解: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健康的定义分析解答.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熟练掌握健康的概念,就能做出正确的答案.
10.【答案】B
【解析】解:在产生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子代的性别主要决定于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哪一类型的精子相结合。
故选:B。
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即:
生男生女决定于父亲的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
11.【答案】B
【解析】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该家庭中夫妇的眼皮都是单眼皮,说明他们控制眼皮的基因都是纯合的隐性基因,因此他们生的子女应该都是单眼皮。遗传图解如图: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的传递。解答时可以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它们控制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2.【答案】D
【解析】解:A、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因此A表示显性基因,正确;
B、子代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母方,一半来自父方,因此如果A来自于母方,则a来自于父方,正确;
C、此个体表现出来的是A所控制的性状,正确;
D、a控制的性状可能在后代中表现如aa,而不是a控制的性状不可能在后代中表现,不正确。
故选:D。
(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受精卵或子代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或基因一半来自母方,一半来自父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13.【答案】D
【解析】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此题关键是理解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4.【答案】A
【解析】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基本单位。正常情况下,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分子也是成对的,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也是成对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a),AA或Aa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aa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综上所述,选项A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基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A。
此题综合考查了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及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此题综合性强,解此题的关键是搞清楚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和遗传规律。只有全面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正确解答相关的各种问题。
15.【答案】D
【解析】解: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长颈鹿长颈进化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16.【答案】A
【解析】解:有性生殖是指在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现象的生殖方式,比较高等的生物一般是有性生殖,因为这种生殖方式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无性生殖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因为是母本的单性复制,所以后代不会出现变异,会引起遗传上的退化。而所以有性生殖,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
故选:A。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无性生殖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因为是母本的单性复制,所以后代不会出现变异,会引起遗传上的退化.所以无性生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应区别对待。
17.【答案】C
【解析】解:A、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番茄的果皮颜色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玫瑰花的颜色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C、山羊与绵羊,是两种生物,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C符合题意;
D、果蝇的缺翅与全翅是果蝇的翅的性状,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的形状有圆粒和皱粒、人的眼皮有双眼皮和单眼皮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18.【答案】D
【解析】解: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手臂经常受x光照射,细胞中的基因发生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原因是生殖细胞没有受到x光的照射,基因没有发生变异.
故选:D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之间传递的渠道是生殖细胞..
19.【答案】B
【解析】解: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移植到人体内的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
故选:B。
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人健康的器官移植到病人体内的复杂手术,目的是替换病人因疾病丧失功能的器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原的概念.对于抗体和抗原的区分看似简单,概念容易混淆,却常成为同学们解题的一个难点,注意训练
20.【答案】D
【解析】解:人体具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脾脏、淋巴结、胸腺、骨髓属于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故选:D。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其中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胸腺、淋巴结、骨髓等组成;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
21.【答案】皮肤和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杀菌物质 抗体 特异性
【解析】解:(1)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3)有些动物受伤后,总喜欢用舌头舔伤口,这样做对伤口恢复有好处,原因是唾液种含有杀菌物质,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4)早在10世纪,我国就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使人能够预防天花,这里的痘浆相当于抗原,它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杀菌物质(或溶菌酶);
(4)抗体;特异性。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如下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22.【答案】颈长 颈短 颈长 颈短 生存斗争 适应者 不适应者 自然选择 不定向 定向
【解析】解:(1)图①表示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从图②、图③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长些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变异是不定向的。从表面上看,环境是对长颈鹿颈长这一性状发生定向选择。实质是环境对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基因发生定向选择
故答案为:
(1)颈长;颈短;
(2)颈长;颈短;
(3)生存斗争;适应者;不适应者;自然选择;
(4)不定向;定向。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23.【答案】成形的细胞核;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病原体;传染源;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解:(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资料一中的结核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资料二中埃博拉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从传染病起因角度分析,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属于病原体,埃博拉出血热属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结核病人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属于传染源。
(3)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即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已不具有致病性,但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即疫苗还具有抗原性,因此接种卡介苗后,能剌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抵抗结核杆菌,属于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结核杆菌起作用,但它不能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发挥作用。
(4)从预防传染病的三条途径看,注射埃博拉出血热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故答案为:(1)成形的细胞核;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
(2)病原体;传染源
(3)抗体
(4)保护易感人群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及免疫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24.【答案】相对性状 长翅 变异 生殖细胞 AA和Aa 25% DE
【解析】解:(1)果蝇个体既有长翅的又有残翅的,这种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图一中亲代都是长翅,而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新出现的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所以,根据图一中果蝇翅型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长翅为显性性状。
(2)图一中亲代都是长翅果蝇,但后代出现了残翅果蝇”,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变异。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残翅果蝇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
(3)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残翅的基因组成为aa。亲代长翅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的基因一定是a,所以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1看出,子代长翅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和Aa,子代个体中出现残翅果蝇的几率是25%。
(4)如果图二中的子代既有长翅也有残翅,那么子代中残翅的基因组成是aa,它们分别来自于两个亲本,因此亲代长翅的基因组成就是Aa,则亲代中的长翅果蝇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类型就是A或a,故DE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长翅;(2)变异;生殖细胞;(3)AA和Aa;25%;(4)DE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3)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5)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变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并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