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一株苹果树上能结出“红富士”、“国光”等不同品种的苹果,采用的处理技术是( )
A. 压条 B. 扦插 C. 嫁接 D. 播种
蝗虫的若虫发育到成虫,蜕皮次数总共是(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蟾蜍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
A. 雌蛙体内成熟的卵细胞 B. 受精卵
C. 刚孵出的小蝌蚪 D. 刚由小蝌蚪发育成的小青蛙
鸡卵为胚胎发育提供的营养主要来自( )
A. 胚盘 B. 壳膜 C. 卵黄 D. 气室
父亲有耳垂(A)为显性,母亲无耳垂(a)为隐性,生下的女儿无耳垂,则父亲的基因组成是( )
A. AA B. Aa C. AA或Aa D. aa
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黑毛与狗的卷毛 B. 人的双眼皮与人的褐眼
C. 玉米的高茎与大豆的矮茎 D. 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白花
人的耳朵有耳垂(由基因R控制)和无耳垂(由基因r控制)是相对性状,R和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人的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
A. 33条 B. 13对 C. 23对 D. 46对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凡是变异都可遗传
B.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 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D. 变异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汽、氨气、甲烷等
C. 生命起源于原始的陆地
D. 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来看,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
A.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B. 鸟类和被子植物
C. 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 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 现在存在的植物 B. 现在存在的动物
C. 生物的个体发育 D. 生物化石
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被污染的食物 B. 被污染的水源 C. 患狂犬病的狗 D. 病毒和细菌
研究人员最近研发出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猕猴实验显示,接种这种疫苗会引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疫苗属于抗原 B. 该过程属于自然免疫
C. 该过程属于人工免疫 D. 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白血病患者重建血组织和受到摧毁的免疫系统。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物质和所属免疫类型分别是( )
A. 抗体,特异性免疫 B. 抗原,特异性免疫
C. 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 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A. 淋巴因子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抗体
下列用药方法正确的是( )
A. 为使病情早日好转,可加大服用非处方药剂量
B. 在每日服药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服药次数
C. 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无所谓,二者可任意选择
D. 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改变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
A. 熬夜学习到凌晨 B. 为忘掉忧愁而酗酒
C. 为减肥不吃早饭 D. 不挑食,合理营养
当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时,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用掌根按压病人的胸骨下段约处
B. 有节奏带有冲击力地用力向下按,使其下陷约5厘米,然后放松
C. 救护者在患者的左侧,按压速度每分钟至少100次
D. 每做1次胸外心脏按压,就做1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在你心情不好,做事不顺利的时候,可以通过来( )调节.
A. 有意识转移话题 B. 幽默和自我安慰
C. 向亲人倾诉 D. 以上都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如图是青蛙、家蚕、蝗虫发育过程示意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青蛙、家蚕、蝗虫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______,它们的生殖方式都属于______(选填: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2)青蛙的发育过程中,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蝌蚪用______呼吸、在水中生活,而青蛙主要用______呼吸、能够在陆地生活。这种发育称为______。
(3)对比图中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最明显的区别是家蚕的发育有______这个阶段,其发育过程称为______。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都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限制其生长,蜕掉旧的再由表皮细胞分泌形成新的,幼虫的身体就长大一些。
如图为鸟卵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鸟卵的主要营养部分是[______]______,其外面包裹着[______]______;将来能发育成雏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既能对卵细胞起保护作用,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 ______、交配、筑巢、产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如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 ______条。
(2)A表示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叫做 ______,它的染色体数为 ______条。
(3)经过B过程形成的e细胞叫 ______,染色体数为 ______条。
(4)由上述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之间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 ______的。
如图是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图1、图2可以知道,古代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图2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鹿的变异是 ______变异。
(2)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 ______作用。
(3)现代长颈鹿都具有很长的颈,这种“长颈”性状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经过逐代积累形成的。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 ______。
在去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哥哥患了新冠肺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分析:
(1)导致弟弟患病的传染源是 ______,弟弟很快就染上了此病,说明他是 ______。
(2)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 ______。
(3)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看,对哥哥采取隔离措施属于 ______;哥哥和他周围的人都要佩戴口罩属于 ______;对周围的人注射新冠疫苗并禁止其亲人去医院探望属于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要使同一株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可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可以用不同品种的苹果树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一棵苹果树上即可。可见C正确。
故选:C。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据此作答。
熟练掌握嫁接的知识,最好既能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题目,又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2.【答案】C
【解析】解:蝗虫的发育是属于不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发育成度不同。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的骨化的身体外壳,肌肉着生于其内壁。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属于干燥的陆生环境;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蝗虫的若虫要蜕皮5次,才能发育到成虫。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蝗虫的若虫发育到成虫,蜕皮次数。解答时可以从蝗虫的发育过程特点和外骨骼的作用、蜕皮次数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蝗虫的若虫的蜕皮次数..
3.【答案】B
【解析】解:蟾蜍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因此蟾蜍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故选:B。
蟾蜍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青蛙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4.【答案】C
【解析】解:A、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鸡,A错误;
B、卵壳膜--起保护作用,上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细胞进行气体交换,B错误;
C、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C正确;
D、气室--贮存空气,有利于胚胎进行呼吸,D错误。
故选:C。
鸡卵的结构包括卵壳、卵壳膜、卵黄、胚盘、卵白、气室、卵黄膜、卵黄系带等,如图:
知道鸟卵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5.【答案】B
【解析】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从而使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从题干中可知女儿无耳垂为隐性性状由aa控制。一定有一个a来自父亲,而父亲有耳垂(A)为显性,因此父亲的基因组成为Aa。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的传递。解答时可以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它们控制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6.【答案】D
【解析】解: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A、狗的黑毛与狗的卷毛是毛的颜色和形状,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正确的是狗的黑毛与白毛、卷毛与直毛。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人的双眼皮与人的褐眼是眼皮的形状和虹膜的颜色,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正确的是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褐眼与黑眼。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玉米的高茎与大豆的矮茎,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正确的是玉米的高茎与矮茎,或大豆的高茎与矮茎。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白花是豌豆花的颜色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性状。解答时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7.【答案】C
【解析】解:等位基因(allele又作allelomorph)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人的耳朵有耳垂(由基因R控制)和无耳垂(由基因r控制)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因此R和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同的即C。
故选:C。
生物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分析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而且位置相同.
8.【答案】C
【解析】解: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故选:C。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23对(46条),生殖细胞内有23条染色体。
9.【答案】B
【解析】
【解答】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虽然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生殖可以传递给子代,但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正说明了变异的普遍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故选:B。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变异,解答时可从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类型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变异概念、类型和原因。
10.【答案】C
【解析】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A正确.
B、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B正确.
C、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C错误.
D、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可见,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D正确.
故选:C.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无机物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11.【答案】A
【解析】解:如图进化树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
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而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主要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类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因此,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故选:D
从生物进化的过程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动物和植物分别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
故选:D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化石的形成.
13.【答案】C
【解析】解:AB、被污染的食物、被污染的水源属于传播途径,不符合题意。
C、患狂犬病的狗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动物,属于传染源,符合题意。
D、病毒和细菌属于病原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14.【答案】B
【解析】解:ACD、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该过程属于人工免疫,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属于异性免疫。ACD正确
B、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又称自然免疫。接种疫苗会引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故选:B。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5.【答案】B
【解析】解:移植到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成活。因此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抗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物质和所属免疫类型分别是抗原,特异性免疫。
故选:B。
(1)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体、抗原的概念以及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6.【答案】C
【解析】解:A、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不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吞噬细胞,B错误;
C、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C.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明确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答案】D
【解析】解:A、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不符合题意。
B、服药量是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如果减少服药次数一般不能产生治疗效果,要遵医嘱,不符合题意。
C、饭前服的多为健胃药,收敛药,止胃痛药,肠道消炎药,如多酶片,乳酶生,胃舒平,阿托品,四环素等。这些药依各自的作用特点饭前服用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中成药丸剂为使其较快通过胃进入畅道不为食物所阻也宜饭前服;绝大部分药物都在饭后服,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消炎痛,硫酸亚铁,黄连素等宜饭后服以便为胃内事物稀释而减少其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因此二者不可任意选择,不符合题意。
D、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不能自行改变,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涉及的是安全用药和正确用药的知识。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18.【答案】D
【解析】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A、生活有规律,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生物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熬夜学习到凌晨,会破坏人的生物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故不符合题意;
B、酗酒的危害:伤害肝脏: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引起胃溃疡:可引起胃出血而危及生命。伤害神经系统:譬如周边神经病变。所以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因此为忘掉忧愁而酗酒是不健康的。故不符合题意;
C、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既能满足营养物质的需要,又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肥胖或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早饭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为减肥不吃早饭是不对的,正确的减肥应当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D、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挑食,既能满足营养物质的需要,又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肥胖或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因此不挑食,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故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健康的生活习惯。解答时可以从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健康的生活方式。
1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工胸外按压的方法,明确“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要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当人体能自主呼吸,但心跳停止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当人即停止呼吸,同时心跳也停止时,我们应该紧急实施人工呼吸的同时实施胸外心脏挤压。
A.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用掌根按压病人的胸骨下段约三分之一处,故A正确;
B.有节奏带有冲击力地用力向下按,使其下陷约5厘米,然后放松,故B正确;
C.心肺复苏过程中,救护者在患者的左侧,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胸骨下段约处,按压速度每分钟至少100次,故C正确;
D.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故D错误。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解: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外出跑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综上所述可以知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概括为:一、转移注意力。二、宣泄。三、自我安慰
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受精卵 有性生殖 鳃 肺 变态发育 蛹 完全变态 外骨骼
【解析】解:(1)青蛙、蝗虫、家蚕它们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2)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3)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通过对比可见家蚕的发育有蛹期。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故答案为:(1)受精卵;有性生殖;
(2)鳃;肺;变态发育
(3)蛹;完全变态;外骨骼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22.【答案】⑦ 卵黄 ⑤ 卵黄膜 ④ 胚盘 ⑧ 卵白 求偶
【解析】解:(1)⑦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⑤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④胚盘中含有遗传物质,是将来能发育成雏鸟的部位;⑧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2)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求偶行为,求偶成功,雌雄鸟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的体内结合成受精卵.然后选择合适的场所构筑巢穴.接着,雌鸟产下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的卵.鸟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需要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孵化出后,一些晚成雏尚未充分发育,需要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所以鸟类的繁殖行为的几个过程的顺序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故答案为:(1)⑦;卵黄;⑤;卵黄膜;④;胚盘;⑧;卵白;
(2)求偶。
图中①卵壳膜,②是气室,③是卵壳,④是胚盘,⑤是卵黄膜,⑥是系带,⑦是卵黄,⑧是卵白。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鸟卵的结构和孵化的条件。
23.【答案】46 精子 23 受精卵 46 相同
【解析】解:(1)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a、b为该夫妇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对,46条。
(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因此生殖细胞c精子、d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
(3)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现象叫做受精,图示中B过程是受精,e细胞是受精卵,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又恢复到父母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即46条。
(4)受精卵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包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并且又恢复到父母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这说明亲子代之间染色体的数目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1)46;
(2)精子;23;
(3)受精卵;46;
(4)相同。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24.【答案】颈长 有利 选择 自然选择
【解析】解:(1)分析图1、图2可以知道,古代的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着颈长、颈短的差异,即变异.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分析图2、图3可以知道,颈长的个体由于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容易存活下去,颈短的个体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死亡.由此可见,长颈鹿的变异是有利变异,短颈鹿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2)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长颈鹿的长颈也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长颈鹿都具有很长的颈,这种“长颈”性状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经过遗传逐代积累形成的.
(5)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
(1)颈长;有利;
(2)选择;
(3)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不适应环境的.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在进化论研究史上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达尔文用自然选择的学说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正确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25.【答案】哥哥 易感人群 饮食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解:(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题中哥哥属于传染源,弟弟属于易感人群.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经过的途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哥哥采取隔离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对一定场所、饮食用具进行消毒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禁止其亲人随便去医院探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哥哥;易感者;(2)飞沫和接触;(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此题考查的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据此答题。
此题考查了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