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这两类植物间的主要区别是( )
A. 苔藓类由孢子繁殖,而蕨类由种子繁殖
B. 苔藓是自养生物,而蕨类是异养生物
C. 苔藓类没有发育完善的输导组织,而蕨类具有真正的根、茎、叶
D. 苔藓类主要生长在潮湿处,而蕨类则常生长在水中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 缺少生产者 B. 没有消费者
C. 分解者很少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下列四组动物中,都属于昆虫纲的是( )
A. 蝴蝶、蝗虫、蜜蜂 B. 螃蟹、蜘蛛、蜈蚣
C. 蜘蛛、蝴蝶、螳螂 D. 蝎子、蜈蚣、对虾
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组织分化,都可以食用
B. 扁形动物有消化道,有口无肛门,其呼吸系统主要是鳃
C. 线形动物中,很多是寄生动物,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要完全消灭他们
D.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神经系统趋于完善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B.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但咸菜能长期保存,原因是( )
A. 所含水分极少,不利于细菌生活和繁殖
B. 所含有机物已分解,细菌无法利用
C. 空气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
D. 高盐分,使得细菌失水、不宜生长繁殖
如果用如图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下表选项中与如图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 生产者
B 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C 哺乳动物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D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A. A B. B C. C D. D
下列属于生物分类依据的是( )
A. 形态结构特征 B. 营养方式
C. 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D. 以上都是
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 )
A. 沙漠 B. 热带雨林 C. 大草原 D. 农田
西洞庭湿地保护区,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的( )
A. 潜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直接价值 D. 重要价值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不恰当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B. 生物多样性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
C. 生物多样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D. 生物多样性可以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 生物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C.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
D.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
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最简单化石生物是( )
A. 单细胞的 B. 简单的、多细胞的
C. 复杂的、多细胞的 D. 最高等的动植物
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如捉到虫子,它自己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将虫带回巢,亲鸟的行为属于( )
A. 觅食行为 B. 防御行为 C. 生殖行为 D. 社群行为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A.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B. 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C.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D.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 原始大气 B. 原始海洋 C. 陆地上 D. 大气层中
“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关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正确的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C.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D. 鱼类→爬行类→两栖类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C.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 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体型较大的一定获胜
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包括( )
A. 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B. 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能人阶段、智人阶段
C. 能人阶段、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D. 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能人阶段
下列哪一项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
A. 洞庭湖的白鹭 B. 金牛山的动物
C. 太阳山上的松树 D. 龙珠湖公园
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消费者 B. 分解者 C. 生产者 D. 制造者
下列生理活动中,可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的是( )
A.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光合作用
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是( )
A. 便于找到食物 B. 能够逃避敌害
C. 便于找到配偶 D. 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
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 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C. 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依赖于人的作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0分)
请认真回忆我们身边以下植物的特征,再将其字母序号填写在分类检索表中对应的横线上:
A.铁线蕨 B.苏铁 C.樟树 D.紫菜 E.葫芦藓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
如图为某一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______ 开始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 ______ 。
(2)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 ______ (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
(3)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 ______ 和 ______ 。
(4)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______ 和 ______ 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科学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有关。
少林寺是中国功夫武学的发源地。有关中国武术,回答下列问题。
(1)武术离不开人的运动系统,它由骨、骨骼肌和 ______ 三部分组成。
(2)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等所进行的运动,是在 ______ 系统和 ______ 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
(3)完成各项动作时,肌肉消耗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 ______ ,通过消化吸收,细胞通过 ______ 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______ (能量类型)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供能,并释放热能。
三、资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 ______ 行为有关。
(2)蚂蚁之间靠 ______ 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
(3)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 ______ 行为特征的动物。
(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属于 ______ 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大。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长的高大。
故选:C
此题考查的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据此答题。
主要从根、茎、叶上区别,其次就是内部是否有输导组织。
2.【答案】C
【解析】解: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分解者很少”.
故选:C。
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关键点: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特点造成分解者很少。
3.【答案】A
【解析】解:A、蝴蝶、蝗虫、蚂蚁、螳螂等都具有昆虫的特征,都属于昆虫;
B、螃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上披坚硬的头胸甲,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没有翅,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蜈蚣属于多足纲纲;
C、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没有翅,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D、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故选:A。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昆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胸部一般有3对足、2对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4.【答案】D
【解析】解:A、腔肠动物的结构简单,开始出现细胞、组织的分化,身体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有的可以食用如海蜇,有的不能食用如水母。故A错误;
B、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没有呼吸系统,B错误;
C、线形动物中,很多是寄生动物,危害人体健康,但我们不能使之灭绝,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基因库,一旦灭绝,它所携带的基因库将永远消失,危害生物的多样性。故C错误。
D、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可以使动物的运动更为灵活;神经系统趋于完善。D正确。
故选:D。
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出现了中胚层,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可以使动物的运动更为灵活,称为环节动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动物的特征。
5.【答案】A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选:A。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即可。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6.【答案】D
【解析】解:细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咸菜的高盐分,使得细菌细胞失水,不宜生长繁殖,所以能长期保存。
故选:D。
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7.【答案】B
【解析】解:A、3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即是4生产者。因此3和4无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
B、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符合题意。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为动物进化的顺序,无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
D、1被子植物和2裸子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二者无同属关系,3双子叶植物和4单子叶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二者也无同属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4属于3,3属于2,2属于1.或者1到4是一种从大到小的关系。据此答题。
做这题要求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并会识图、分析图形,总结其逻辑关系。
8.【答案】D
【解析】解: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如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非细胞生物界.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分类依据.解答时可以从动物分类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动物的分类依据.
9.【答案】B
【解析】解:A、沙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降水极少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因此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故不符合题意。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些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故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故不符合题意。
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解答。
掌握各生态系统的类型及主要特点。明确热带雨林生态是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10.【答案】B
【解析】解: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西洞庭湿地保护区,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故选:B。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区别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提高生活水平打下基础,并不能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2.【答案】C
【解析】解:A、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正确。
B、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正确。
C、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错误。
D、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正确。
故选:C。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即性状差异,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解答即可。
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13.【答案】A
【解析】解:单细胞生物出现在35亿年前,在整个生物界中属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包括所有古细菌和真细菌和很多原生生物;多细胞生物在进化上比单细胞生物高等。因此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的最简单的化石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的。
故选:A。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此题考查了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规律: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应该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14.【答案】C
【解析】解: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把捉到的虫子带回巢,是为了喂养雏鸟,这是鸟类的繁殖行为;亲鸟捉到虫子后自己并不吃掉,说明并不是取食行为.
故选:C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子代的哺育等;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觅食行为是动物寻找食物的行为.
此题考查了鸟类的繁殖行为.
15.【答案】B
【解析】解: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A正确。
B、社群行为内部成员营群体生活,B错误。
C、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黑猩猩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C正确。
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如蚂蚁用气味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关键知道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16.【答案】B
【解析】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故选:B。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此题考查了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原始海洋。
17.【答案】A
【解析】解: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A正确。
故选:A。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8.【答案】C
【解析】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故C的表示是正确的。
故选:C。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9.【答案】D
【解析】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综上所述,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0.【答案】A
【解析】解: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使用制造工具,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进行狩猎和捕鱼.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故选:A.
人类进化的历程通常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人类进化的阶段多以填空题或是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21.【答案】D
【解析】解:ABC、洞庭湖的白鹭、金牛山的动物、太阳山上的松树都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或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龙珠湖公园既包括了公园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22.【答案】B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蘑菇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应属于分解者。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23.【答案】D
【解析】解: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能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
故选:D.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理解掌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4.【答案】D
【解析】解: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性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性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故选:D。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学习行为的意义。
25.【答案】A
【解析】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属于人工生态系统.A正确;
B、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农业中的沼气池,利用动物粪便、植物下脚料养鱼等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C错误;
D、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D错误.
故选:A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生物以农作物为主.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都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但并不完全相同.如生态农业中的沼气池,利用动物粪便、植物下脚料养鱼等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不是一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态农业的内涵.
26.【答案】A;E;D;C;B
【解析】解:如图,铁线蕨、紫菜和葫芦藓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其中铁蕨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紫菜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苏铁、樟树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其中樟树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属于被子植物;苏铁的种子无果皮包被,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因此分类检索表中的①是A铁线蕨,②是E葫芦藓,③是D紫菜,④是C樟树,⑤是B苏铁.
故答案为:A;E;D;C;B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有无种子这一特征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熟练掌握图中植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点,结合分类检索表,认真答题.
27.【答案】草固定太阳能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增加 自动调节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草)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2)“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增加(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4)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反之,越弱,可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关.
故答案为:(1)草固定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增加;自动调节
(3)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8.【答案】骨连结 神经 内分泌 有机物 呼吸作用 化学能
【解析】解:(1)武术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它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
(2)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等所进行的运动。运动的完成是在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的。
(3)完成各项动作时,肌肉消耗的能量来源于摄取的食物。动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物各项生命活动需要。
故答案为:
(1)骨连结;
(2)神经;内分泌;
(3)有机物;呼吸作用;化学能。
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及运动的实现。
29.【答案】(1)觅食
(2)气味
(3)社会
(4)先天性
【解析】
【分析】
(1)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2)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4)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获得的途径。
【解答】
(1)蚂蚁属于昆虫,它喜食甜食,因此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觅食行为有关。
(2)蚂蚁之间是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的,它们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因此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
(3)蚂蚁喜欢群居,其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有负责生殖的雌蚁---“蚁后”和雄蚁,还有专管保卫蚁巢的兵蚁以及负责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的工蚁,所以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社会行为特征的动物。
(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故答案为:(1)觅食
(2)气味
(3)社会
(4)先天性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