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类群匹配错误的是( )
A. 蝴蝶、果蝇--节肢动物 B. 绦虫、钉螺--扁形动物
C. 缢蛏、乌贼--软体动物 D. 海蜇、水母--腔肠动物
下列各种动物中,都用鳃呼吸的一组是( )
A. 鲳鱼、蚯蚓、蝌蚪 B. 海豚、蛇、带鱼
C. 扇贝、鲨鱼、海马 D. 河蚌、龟、鲫鱼
向朋友挥动手臂打招呼时,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 ③④①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给金鱼喂食
②黑猩猩用树枝钓取白蚁
③蚯蚓走迷宫
④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⑤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儿袋中吃奶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下列例子:①苍耳的果实挂在动物皮毛上,②蚂蚁的分工合作,③某地区蛇被大量捕杀导致老鼠猖獗,④蜜蜂采蜜。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是(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 )
A. 腐朽树干上的木耳 B. 沼气池中的甲烷菌
C. 引起人患手癣的真菌 D. 发霉橘子上的霉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关图中各种微生物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②和③都是单细胞生物,有细胞核
B. ⑤是真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①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D. ④由菌丝构成,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够产生孢子
如图甲、乙两个圆分别代表细菌和真菌,其中阴影部分可表示( )
A. 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引起食物腐败
C. 细胞中有叶绿体 D. 制作酸奶、泡菜
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酸奶和酿酒都是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B. 白酒酿造过程首先是酵母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 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D. 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其他细菌
“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袁隆平和李振声院士分别是水稻和小麦的遗传育种学家,他们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水稻和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等级 水稻、小麦和大豆的分类关系
种 稻 小麦 大豆
属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科 禾本科(禾亚科) 豆科(蝶形花亚科)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门 被子植物门
A. 表中所列的最小分类单位是门
B. 3种植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共同特征较少
C. 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小麦和大豆
D. 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如图是鸡卵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鸡卵放到温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卵壳上有气孔
B. 为了观察气室,首先要将鸡卵的任意一端敲出裂痕
C. 除去卵壳和外壳膜后,看到一个空腔是⑦气室
D. 卵黄上乳白色小点①是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如图是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③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B. ①上只有一个基因
C. ①具有链状结构
D. 人的精子中①的数目为23个
东北虎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研究东北虎的遗传特性对其物种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图示为某东北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东北虎的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B. 东北虎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18对
C. 据图判断该东北虎的性别为雄性
D. 东北虎精子内性染色体为X或Y
如图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其中遗传物质和决定生物性状的是( )
A. DNA、基因 B. 细胞核、基因 C. 染色体、DNA D. 细胞核、DNA
题图为某夫妻体细胞中染色体上一对基因(Aa)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和a控制的性状是一对相对性状
B. 夫妻双方都表现出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
C. 该夫妻的子女表现显性状的概率为
D. 该夫妻子女基因组成(基因型)有3种可能
下列几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是( )
A. 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B. 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
C. 单眼皮经手术变成的双眼皮 D. 近亲结婚导致的血友病
如图是某家族的系谱图。图中9号个体的X染色体不可能来自( )
A. 1号个体
B. 2号个体
C. 3号个体
D. 4号个体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现代海洋还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
B. 原始大气中有氢气、氨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 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格兰特在1976~1985年对达夫涅主岛上的强壮地雀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食物中大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雨季,食物中小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小。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B. 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C. 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不会变得更大或更小
D. 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
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正确的是( )
A. 细菌产生的变异不利于适应环境 B. 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 青霉素选择后耐药细菌生存下来 D. 耐药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
新冠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注重防护避免感染。下列措施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 测量体温 B. 酒精消毒 C. 佩戴口罩 D. 减少聚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水痘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疱液也有传染性,密切接触可传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痘患者是水痘的病原体
B. 儿童是水痘的主要易感人群
C.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D. 对患者的衣物消毒属于控制传染源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种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B. 皮肤、黏膜的阻挡和清扫作用
C. 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 D. 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如图概念图表示的是( )
A. X遗传物质、①基因、②DNA、③染色体
B. X花的雌蕊、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
C. X预防传染病、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D. X生物多样性、①生物种类多样性、②基因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下列关于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B. 一旦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服药并带上该药去医院诊治
C. 因受伤导致暗红色血液不断从小腿伤口流出,应指压受伤血管近心端止血
D. 对于因煤气中毒和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进行人工呼吸前的处理方式一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3.0分)
2019年11月东非地区暴发了70年来最为严重的蝗虫灾害(如图),2020年1月份后,蝗虫入侵南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成为了重灾区。蝗虫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一生可以繁殖200-1000枚卵,从卵发育到成虫只需要不到30天时间。在蝗灾治理方面,他们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药剂毒杀蝗虫,取得一定效果。在我国治蝗历史上,山东省东营市有利用蝗虫天敌--中华雏蜂虻(昆虫,可将卵产于蝗虫卵块中)灭蝗的实例;新疆等地采取牧鸭、牧鸡等方式消灭蝗虫,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在分类上,蝗虫属于______动物,它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都分______。这些特征使它的运动很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2)蝗虫体表有坚硬的______,可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但它不能随虫体的生长而长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______现象,这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特征。
(3)蝗虫的发育经过卵、______和成虫三个阶段,它的发育过程叫做______。
(4)我们国家采取的各种生物防治方法,相对于用农药喷洒毒杀蝗虫的方法,其优点在于______。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类群。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不同类群的生物形成了与各自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请分析回答:
(1)植物多样性的进化中,蕨类植物比藻类、苔藓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 ______ ,植株高大得多。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被子植物一般都能 ______ ,种子外面有起保护作用的果皮。
(2)动物多样性的进化中,与线形动物相比,环节动物身体 ______ ,可以使躯体运动灵活,提高了运动能力。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主要原因是爬行动物体内受精,在陆上产卵, ______ 。哺乳动物是动物中的高等类群,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主要原因是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 ______ 。
(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______ 。通过自然选择, ______ 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属于无性生殖的图示过程是 ______ (选填数字编号)。
(2)图②所示过程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 ______ 紧密结合,以确保[ ______ ] ______ 成活。
(3)图⑤所示过程是利用 ______ 原理,使植物组织或 ______ 等快速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生物技术。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水草繁茂、蛙鸣声声的情景。此时此地,雄蛙用吟叫声招引雌蛙前来抱对,以便完成受精,青蛙的受精方式为 ______ 。图①示青蛙的发育过程: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______ 呼吸,用尾运动;成体水陆两栖,用 ______ 呼吸,靠四肢运动。
(5)蚊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图④表示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其发育方式为 ______ 。
已知豌豆花的位置有腋生和顶生(如图所示),不同豌豆杂交结果如表。
杂交组合 亲代 子代花的位置及数量
腋生 顶生
一 甲(腋生)×丁(顶生) 36 38
二 乙(腋生)×丁(顶生) 73 0
三 丙(腋生)×乙(腋生) 68 0
据表回答:
(1)豌豆花位置的腋生和顶生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_____,它们由DNA上的______控制。
(2)杂交组合______可以推测豌豆花位置性状的显隐性。
(3)为测定丙的基因组成(假设控制豌豆花位置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可选取丙与丁杂交:
①若子代性状全部为腋生,则说明丙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②若子代性状出现______,则说明丙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果蝇是研究生物遗传的常用材料。图一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一致;图二表示果蝇的发育过程;图三表示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在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分别用A、a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请分析回答:
(1)图一的甲、乙两种组合方式中, ______ 表示雌果蝇体细胞,产生的卵细胞中有 ______ 条性染色体。
(2)图二中,经过发育过程的[ ______ ] ______ 期,羽化出翅,成为成虫,与幼虫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发育方式称为 ______ 发育。
(3)根据图三的杂交实验可知,子代长翅果蝇中,基因组成是Aa的几率是 ______ 。
(4)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还是Aa,他可以在图三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雌果蝇与该果蝇杂交。若后代出现 ______ 翅果蝇,则这只果蝇基因组成为 ______ ;否则,这只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阅读资料并回答:
(1)人类战胜天花主要归功于 ______ 的问世。该药物可刺激人体产生 ______ ,从而使传染病三个流行环节中的 ______ 获得免疫力。
(2)资料提及的病原体中,属于有细胞结构、但无成形细胞核的是 ______ ,它能被 ______ 产生的抗生素有效抑制。
(3)由资料可知,目前防控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 ______ 。结合资料⑦,谈谈初中生预防艾滋病的做法: 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A、B、C、D四只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
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25 89.50 60.75 49.00 35.0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2)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______,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强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______的能力。
(3)从神经调节的角度看,小鼠穿越迷宫取食属于______,该类型的反射是在______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
(4)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蝴蝶、果蝇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属于节肢动物,A正确;
B、绦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属于扁形动物;钉螺身体柔软,具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B错误;
C、缢蛏、乌贼身体柔软,具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C正确;
D、海蜇、水母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D正确。
故选:B。
(1)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如涡虫。
(3)软体动物:它们身体柔软,具外套膜,身体外面有贝壳。如乌贼、河蚌。
(4)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掌握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不同的动物的呼吸器官,如鱼类有鳃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辅助肺呼吸,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用肺呼吸等。明确各种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解题的关键,呼吸器官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解答】
A、鲳鱼属于鱼类,用鳃呼吸,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蝌蚪用鳃呼吸,A不符合题意;
B、海豚是水生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蛇用肺呼吸,带鱼用鳃呼吸,B不符合题意;
C、扇贝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鲨鱼、海马属于鱼类,用鳃呼吸,C符合题意;
D、河蚌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龟用肺呼吸,鲫鱼用鳃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A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
故选:A。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4.【答案】D
【解析】解:以上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①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给金鱼喂食、④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儿袋中吃奶,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②黑猩猩用树枝钓取白蚁、③蚯蚓走迷宫,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行为,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5.【答案】B
【解析】解:①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动物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能体现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
②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错误;
③某个地区的蛇被大量捕杀导致老鼠猖獗,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
④蜜蜂采蜜,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
故选:B。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解答即可。
明确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腐朽树干上的木耳分解植物的遗体获取营养物质,属于腐生。A不符合题意;
B、沼气池中的甲烷菌分解植物的遗体获取营养物质,属于腐生,B不符合题意;
C、引起人患手癣的真菌从人的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属于寄生。C符合题意;
D、发霉橘子上的霉菌分解植物的遗体获取营养物质,属于腐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很好的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
腐生是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方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确生物的生活方式。
7.【答案】C
【解析】解:A、②细菌和③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生物,②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③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⑤蘑菇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错误;
C、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C正确;
D、④青霉由菌丝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能够产生孢子繁殖新个体,D错误。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图中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
本题考查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明确各微生物的特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真菌有细胞核,细菌无细胞核,故A错误;
B、细菌和真菌都能引起食物腐败,故B正确;
C、细菌和真菌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营养方式都是异养,因其细胞内无叶绿体,故C错误;
D、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故D错误。
故选:B。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细胞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胞内无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细胞里面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殖方式多为孢子生殖,细胞内无叶绿体,应用方式是异养,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要明确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特点和各自的生理特征。
9.【答案】D
【解析】解:A、制作酸奶是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酿酒主要依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错误。
B、酿酒要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错误。
C、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发酵,错误。
D、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煮沸,进行高温灭菌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的影响,正确。
故选:D。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分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解答】
A、表中所列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种,A错误;
B、水稻和小麦同科,大豆和小麦同门,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所以3种植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共同特征较多,B错误;
C、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小麦和水稻,C错误;
D、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解:A、在卵壳上面有气孔,可以使气体进出。所以将鸡卵放到温水中有气泡冒出,A正确;
B、在鸡蛋的钝端,有一个空腔,是气室,而不是任意一端,B错误;
C、在鸡蛋的钝端,有一个空腔,它是⑦气室,它的功能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C正确;
D、卵黄上乳白色小点①是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D正确。
故选:B。
图中①是胚盘,②是卵黄,③是系带,④是卵黄膜,⑤是卵壳,⑥是卵壳膜,⑦是气室,⑧是卵白。
掌握鸟卵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就可解答此题,知道卵细胞包括:胚盘、卵黄、卵黄膜三部分。
12.【答案】B
【解析】解:染色体的结构如图:
可见图中①是DNA、②是蛋白质、③是染色体。
A、③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BC、①DNA为双螺旋结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上有很多个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B错误,C正确
D、人的精子中①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其数目为23个。D正确
故选: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这是一道识图题,这类题目需要先看清图示,本图右侧是一条染色体,左侧是这条染色体中被放大的一部分,此图的主要信息就是告诉大家,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弄清了图中信息,再做起题来就容易多了。
13.【答案】B
【解析】解: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A正确;
B、东北虎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18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即19对,B错误;
C、图示东北虎的性染色体是XY,表示雄性,C正确;
D、雄性东北虎的性染色体是XY,精子内性染色体为X或Y,D正确。
故选:B。
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性别的遗传以及染色体的组成。
14.【答案】A
【解析】解: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即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在DNA分子上,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在细胞核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因此遗传物质和决定生物性状的分别是DNA、基因。
故选:A。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15.【答案】C
【解析】解:A、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基因A和a控制的性状是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
B、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据图可见:夫妻双方的基因是Aa,都表现出基因A所控制的显性性状,B正确;
C、父母控制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即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假设双眼皮由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隐性基因a控制。遗传图解如图:从图解中可以看出该夫妻的子女表现显性状的概率为3/4,C错误;
D、从图解中可以看出该夫妻子女基因组成:AA、Aa、aa三种,D正确。
故选:C。
(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6.【答案】D
【解析】解:ABC、“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单眼皮经手术变成的双眼皮”、“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因此都是不能够遗传的,ABC不正确;
D、“近亲结婚导致的血友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该变异是能够遗传的,D正确。
故选:D。
(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
17.【答案】A
【解析】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
9号是女性(XX),根据遗传图解可知:其中一个X来自6号,另一个X来自7号。7号是女性(XX),其中一个X来自3号,另一个X来自4号。6号是男性(XY),其中X来自2号,Y来自1号。所以9号的X不可能来自1号。
故选:A。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的途径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查的是原始地球条件及生命的起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
A、现代海洋不可能再进化出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地球条件了,A错误;
B、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C正确;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错误。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题关键是熟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解答】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A.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A正确;
B.地雀喙的大小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会变得更大或更小,C错误;
D.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D正确。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解:A、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A错误;
B、细菌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并不是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错误;
C、青霉素选择了发生耐药性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C正确;
D、耐药细菌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C。
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抗药性强的细菌。在使用同等剂量的青霉素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杀菌作用,导致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最终出现“抗药细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21.【答案】A
【解析】解:BCD、酒精消毒、佩戴口罩、减少聚集,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CD不符合题意;
A、测量体温找出发热病人,然后进行观察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不是切断传播途径,A符合题意。
故选:A。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2.【答案】B
【解析】解:A、水痘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因此属于传染源,A错误;
B、儿童易感染水痘病,因此是水痘的主要易感人群,B正确;
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
D、对患者的衣物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B。
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本题考查了预防传染病的环节,做对此题的关键是分清是属于病原体、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还是易感人群,此题注重基础。
23.【答案】B
【解析】解:ACD、“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中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
故选:B。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4.【答案】A
【解析】解: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DNA中,基因是DNA上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基因、DNA、染色体三者是从属关系,故不能用下面概念图表示,A符合题意;
B、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柱头、花柱、子房三者是并列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者是并列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是并列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生物概念的相关知识。题图表示X包含①②③,且①②③之间是并列关系。
本题涉及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性。
25.【答案】B
【解析】解:A、是药三分毒,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A错误;
B、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了疑似药物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服用该药,并带上该药去医院诊治,防止出现严重后果,B正确;
C、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C错误;
D、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时,做人工呼吸前,检查呼吸道内是否有污物,而煤气中毒不需要,D错误。
故选:B。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安全用药常识的认识,基础知识,多联系实际出材料题,注意灵活解答。
26.【答案】节肢 节 外骨骼 蜕皮 若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不污染环境
【解析】解:(1)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蝗虫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都分,属于节肢动物。这些特征使它的运动很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2)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有蜕皮现象。
(3)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差别不大,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4)利用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所以生物防治方法的优点之一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节肢;节。
(2)外骨骼;蜕皮;
(3)幼虫;不完全变态;
(4)不污染环境。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具有两对翅,大多能够飞行;气管是昆虫呼吸的器官,进行气体交换。
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关键,可结合着蝗虫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27.【答案】输导组织 开花结果 分节(或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基因的多样性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解析】解:(1)在植物多样性的进化中,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出现了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结构复杂,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被子植物一般都能开花结果,种子外面有起保护作用的果皮。
(2)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起到保护、支持和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足和触角也分节。因此与环节动物相比,节肢动物进化的特征体现在有分节的身体和附肢、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主要原因是爬行动物体内受精,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爬行动物用肺呼吸。两栖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哺乳动物是动物中的高等类群,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多样性,通过自然选择,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故答案为:(1)输导组织;开花结果;
(2)分节(或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3)基因的多样性;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28.【答案】②⑤ 形成层 a 接穗 无性生殖 细胞 体外受精 鳃 肺和皮肤 完全变态发育
【解析】解:(1)由分析得知②是植物的嫁接、⑤是胡萝卜的组织培养都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①是青蛙的发育过程,③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④是蚊的发育过程,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②图表示嫁接,嫁接时应当使a接穗和b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
(3)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利用无性生殖原理,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定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4)雌蛙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①图示青蛙的变态发育: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尾运动;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靠四肢运动。
(4)蚊子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它的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②⑤;
(2)形成层;a接穗;
(3)无性生殖; 细胞;
(4)体外受精;鳃;肺和皮肤;
(5)完全变态发育。
图中①是青蛙的发育过程、②是植物的嫁接,③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④是蚊的发育过程、⑤是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29.【答案】相对性状 基因 二 AA 腋生和顶生(或顶生) Aa
【解析】解:(1)豌豆花位置的腋生和顶生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它们由DNA上的基因控制。
(2)根据杂交组合二亲代乙(腋生)×丁(顶生),子代个体全是腋生,可以推测豌豆花位置性状的显隐性,即腋生是显性性状,顶生是隐性性状。
(3)腋生是显性性状,顶生是隐性性状,假设控制豌豆花位置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可知腋生的基因可能是AA或Aa,控制顶生的基因是aa。为测定丙的基因组成可选取丙与丁(aa)杂交:①若子代性状全部为腋生,均为显性性状,则说明丙的基因组成为AA;②若子代性状出现腋生和顶生(或顶生),则说明丙的基因中一定含有控制顶生的基因a,因此丙的基因组成为Aa。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基因
(2)二;
(3)①AA;②腋生和顶生(或顶生);Aa
(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表现关系。
30.【答案】甲 4 ③ 蛹 完全变态 残翅 Aa
【解析】解:(1)“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其形态结构如图一所示”。图甲中,第1对性染色体大小相同,是XX染色体,因此是雌果蝇;图乙中,第1对性染色体大小不同,是XY染色体,因此是雄果蝇。所以图一中乙表示雄果蝇体细胞,甲表示雌果蝇体细胞。雄果蝇有4对染色体,其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2)观察图二果蝇发育过程图,其发育起点是①受精卵,从图中可以看出,果蝇的发育经过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羽化出翅,成为④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差别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
(3)图三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因此根据图二的杂交实验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用A,a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则长翅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残翅的基因组成是aa。亲代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aa)果蝇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Aa,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1看出,子代长翅果蝇中,基因组成是Aa的几率是。
(4)“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 还是Aa,他可以在图三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雄果蝇与该果蝇杂交。长翅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或Aa,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若后代出现残翅翅果蝇,则这只果蝇基因组成为Aa,遗传图解如图2:
若杂交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遗传图解如图3所示:
;
故答案为:
(1)甲;4
(2)③蛹;完全变态
(3)
(4)残翅;Aa
(1)果蝇的“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一致”,是由X、Y染色体决定,因此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
(2)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4)图一中,甲是雌果蝇,乙是雄果蝇。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31.【答案】牛痘疫苗 抗体 易感人群 鼠疫杆菌 真菌 传播途径 拒绝性接触和毒品
【解析】解:(1)据资料可知,人类战胜天花主要归功于牛痘疫苗的问世。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天花病毒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2)据资料可知,鼠疫杆菌属于细菌,抗生素能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 HIV。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如拒绝性接触和毒品等。
故答案为:(1)牛痘疫苗;抗体;易感人群;(2)鼠疫杆菌;真菌;(3)传播途径;拒绝性接触和毒品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据此解答。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其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人体免疫的功能和特点可正确解答。
32.【答案】遗传因素 缩短 复杂环境 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 反射弧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解析】解:(1)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
(2)通过曲线可知:四只小白鼠用的时间随着次数的增加都在减少,说明通过训练可以强化学习行为。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3)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小鼠穿越迷宫取食属于条件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4)一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1)遗传因素
(2)缩短;复杂环境
(3)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反射弧
(4)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3、生物越高等,建立学习行为的时间越短。
根据动物行为的分类和概念来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