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14: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了解作品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故事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jiàn焉?”刿guì曰:“肉食者鄙bǐ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fú专也,必以分人。”
军队
当权者
参与
目光短浅
安身
凭、靠
独自享有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fú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 ,弗fú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 ,神弗fú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回答
遍及、普遍
夸大
使信服
实情
保佑
诉讼事件
明察
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跟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刿guì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guì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大败
驱车追赶
登上车前的横木
追击
击鼓进军
向下查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jié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zhé乱,望其旗靡mǐ ,故逐之。
已经
倒下
埋伏
推测、估计
士气正旺盛
士气枯竭
第二次
鼓起
战胜
追击
古今异义
1.间:参与(古义) 隔开,不连接(今义)
2.鄙 :浅陋(古义) 卑鄙,品质恶劣(今义)
3.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古义)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利益(今义)
4.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义)
忠诚(今义)
5.信: 实情(古义) 相信 (今义)
6.可以: 凭借(古义) 表示许可(今义)
注意时间、地点,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简要概括。
把握情节
曹刿请见
曹刿问战
曹刿参战
曹刿论战
思读课文
1、“曹刿请见”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明曹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体现爱国精神。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3、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体现在什么地方?
政治上: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军事上: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足见其“鄙”。
4、但也有人认为鲁庄公并不“鄙”,根据
文章概括总结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对于作战,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这样处理公平公正,会得到百姓的支持,而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了
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同意鲁军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同意庄公追击齐军?
10、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齐师依仗强国,没有研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2)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品读课文,分析曹刿的形象特征。
分析人物
  政治上:远谋,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计谋出众,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战前取信于民,具有政治远见;
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
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写法探讨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标题是后人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内容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本文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写法探讨
分析本文的写法特点。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情;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以鲁庄公的愚钝、浮躁反衬出曹刿的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丰富积累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你觉得鲁国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古今中外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很多,请再举两个。
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 偃旗息鼓
辙乱旗靡
原文填空题
1、“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同意鲁军进军的原因
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什么?
后来为什么又同意庄公追击齐军?
出自本课的成语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一鼓作气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5、曹刿认为战争中迎战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6、曹刿认为战争中追击敌军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